新增院士

仪器信息网新增院士专题为您整合新增院士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新增院士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新增院士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新增院士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新增院士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新增院士相关的资讯

  • 政府高官全部落选工程院新增院士
    相关新闻专题:聚焦2011年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增选   从44人到12人,再到最终的3人,在今年中国工程院新增选的院士中,工程管理学部最终成为人数最少的一个,也是相比上一轮候选人淘汰率最高的。此前,这个学部曾因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候选人云集而饱受争议。昨天,中国工程院公布54名新当选的院士名单,来自企业的当选院士人数最少。   政府高官无人入选   在今年5月中国工程院公布的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中,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等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在列。工程管理学部44名候选人中,近一半来自央企和政府部门。在随后公布的第二轮名单中,44人中仅入选12人,傅成玉和沈晓明等落选。但仍有部分高管高官进入工程管理学部第二轮名单,如中石化副总经理曹耀峰、中石油原副总胡文瑞、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凤懋润等。   在昨天公布的最终新增院士名单中,“硕果仅存”的企业人士有8人,其中企业高管只有3人,包括工程管理学部的原中国石油副总胡文瑞,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的神华集团总经理张玉卓,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的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丁荣军。而根据记者的统计,政府高官或曾经任职的高官则完全不见了踪影。   增选六名外籍院士   据介绍,今年,各单位提名后共产生485名有效候选人。经过两轮评审和最终选举,产生了54名新院士,通过此次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783人。   在9个学部中,人数最多的是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共8人。来自高等院校的最多,占46.30%,其次是研究院所和厂矿企业,分别占38.89%和14.81%。据介绍,今年还增选了6名外籍院士,其中一名澳大利亚籍院士是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新增院士更加年轻   据介绍,本次新当选的54名院士平均年龄为56.7岁,其中60岁以下的38人,所占比例超过七成。年龄最小的46岁,是来自武汉大学的李建成。年龄最大的74岁。   与2007年、2009年两次增选结果相比,人数有所增加,2007年是33人,2009年是48人。另外就是60岁以下的人数所占比例有所增加,2007年占42.4%,2009年占66.7%,2011年占70.4%。   ■专家解读   院士首先应该是科学家   在昨天的发布会后,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旭日干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的院士评选标准是对所有被提名人一视同仁。不管是对高级干部、企业老总,还是对没有行政级别的科研人员。”他指出,最终当选的院士首先是科学家,有深厚的学术背景,或者在工程科技方面有过成绩做过贡献,即使成为领导干部,也必须是从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做起的。   对于高官高管的高淘汰率,旭日干指出,评选过程中首先要看其学术背景,但因为指标毕竟有限,评选中相对来说差一点的可能就没机会了,要好中选好,只有最优秀者才能当选。   增选过程出现送礼拉票   “今年的增选过程也出现了虚报材料、拉票助选等情况”,“还发现个别候选人违反了纪律,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旭日干透露,在公示期间,接到了一些投诉信,有实名的,也有匿名的,投诉信有的确实反映了实质内容。中国工程院共组织了180余位院士和30位工作人员组成62个调查组,前往投诉信涉及到的有关地方和单位进行核实。   调查发现,有些候选人的材料中拔高成就或材料不符合事实。另外,候选人在被提名之后,要想成功当选院士,最终必须赢得本学部院士三分之二的选票。评选中也出现了一些助选拉票现象,比如候选者本人或者所在单位出面向院士递送礼品。“这些情况我们都通报给了院士,让他们在投票时做出判断”,“事实上, 对这种违反增选纪律、干扰增选工作的行为,院士是非常反感的。”对于情节严重的,按规定取消了候选人资格,并把有关情况向当事人所在单位通报,由单位做出处理,同时记入工程院的诚信档案。   ■相关链接   院士不应跨专业鉴定咨询   昨天,中国工程院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了致新当选院士的公开信,提出八条希望与院士共勉。信中说,每位当选院士都是普通一员,没有任何特殊的权利。不宜有过多社会兼职,不能尽责的职务不要兼任,特别是负有行政责任的实职更应谨慎,婉拒过高的、不适当的物质待遇,不参与媒体对本人成果的“炒作”,维护院士称号的崇高和尊严。   信中说,院士不是“万事通”,应避免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等活动,要拒绝为商业性广告造势,旗帜鲜明地反对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活动。
  • 两院新增院士超8成为现任官员 官而优则院士引质疑
    官而优则院士?   从“工程管理学院士”的现实,到设立“社会科学院士”的“愿景”,有人开始担心,和“学而优则仕”相对,另一条新的路径——“仕而优则学”会否出现。   12月初,两院院士新增选名单相继公布。报纸上随之便有以下统计数据披露:   中国科学院新增的35名院士中,8成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现任官员   中国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中,超过85%是现任官员   工程院60岁以下新当选的院士中,均有校长、院长、副院长、董事长等职务,仅有一人例外——台湾云林科技大学的杨永斌只有“教授”头衔,没有行政职务。   在此次新院士名单宣布之后,中国工程院对内就提出要求,“院士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不是一种职称和职务,不宜处处以院士称呼。不举办当选庆祝活动,也不宜把过高的、不适当的物质待遇加到院士身上。不宜过早地给年轻院士压上行政职务,以使他们集中精力在专业领域取得新进展。”   研究院士制度近10年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则认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现象是一种必然,无非是受中国人骨子里‘官本位’文化的影响。”   两院院士人数逼近2000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工程院章程》中,对院士的定义是“国家设立的”自然科学技术方面或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有关院士制度的沿革,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王扬宗在论文中称,“1955年,中国科学院筹备学部时,之所以称学部委员而不是院士,就是因为考虑到院士的称号是很神圣的,必须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而我国科技水平还比较落后,学科发展参差不齐,如果为了需要在各个学科领域都搞出一批院士来,不仅难以服众,在国际上影响也不好。”   1980年7月,中国科学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国务院递呈了《关于建立院士制度的请示报告》,明确提出第一批院士的名额为200人,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被搁置。直至1994年初,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决定,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彼时,500余人规模的学部委员被“一刀切”地转为“院士”。对此,顾海兵说,“一刀切,成为院士制度的历史问题。”   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时,选聘院士96名,到2003年,工程院院士达到663名。在短短的十年间,工程院院士就达到了与中科院相当的规模。迄今为止,中国先后有1938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当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而据顾海兵观察,与院士人数猛增成为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一路高速增长的情况下,科技的高层次创新却呈现负增长态势。   工程管理学部:“高官俱乐部”?   2000年,中国工程院成立了一个新的学部——工程管理学部。设立这个学部的议题历经两次工程院院士大会才以微弱的优势得以通过。82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两院院士潘家铮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并不讳言,“当时很多院士都质疑这个学部的院士全是高官和企业家”,但他对这个学部给予较高的评价,“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防止这个学部成为官员和企业家的俱乐部。”   2001年工程管理学部第一次增选院士,首次增选产生5位新院士,包括铁道部时任部长傅志寰 2003年增选时,工程管理学部产生54名有效候选人,其中汇集了34名高官和企业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农业部副部长万宝瑞等人均在其列 在2005年中国工程院公布的42名工程管理学部有效候选人的名单中,有29名官员和企业家。2007年,卫生部原副部长王陇德,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等进入工程院管理学部12名候选人名单。   在顾海兵看来,“工程管理学部的成立毫无疑问为高官和企业家增加了一道通往工程院院士的大门。   社科院也要设“院士”?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被统称为“两院院士”,可是不久的将来,这个说法也许要改成“三院院士”——要求设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士制度的意见正在不断“发酵”。   1998年两会期间,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宋林飞呼吁“设立社会科学院士制!”从那之后,每年“两会”上均有社会科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为此呼吁。   实际上,教育部就曾在2003年2月出台的一份文件中称,“鼓励高校从实际出发设立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并给予与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院士相应的待遇” 其后的2006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制度,只是至今还没有设立“院士”称号。   对于社会科学院士制度的设立,不同的声音也不时发出。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李晓岭曾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上撰文称,“但愿中国暂不设社会科学的院士”,其中一条理由就是“相当多的政界人物已经混入了教授的行列,甚至书记们还封给自己博士导师的头衔。中国的教授、博导已被搞得声名狼藉。作为学术上最高荣誉称号的院士制一设,不知又有多少政要们要混迹其中?”   顾海兵研究了从2003年到2007年共5年的全国文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导师,发现社科领域学者的“官位度”逐年上升,到2007年,这些博士生导师的平均行政职务在院长和准院长之间。   当年,在哲学社会科学部增选学部委员时,就有大批高级官员,如周扬、胡乔木、吴晗、胡绳、陈伯达等成为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的张稼夫在回忆录中写道:“科学院党内的一些同志,没有多少社会科学的著作。但他搞的工作是社会科学,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能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来不及写多少文章和不会著书立说,其中有一些人也有不少著作,这些人不进学部也不大合理。实事求是地办吧,后来还是在这些同志中定了一批学部委员。”   院士变“院仕”?   近年来,院士增选工作受关注程度之广、之深,已经明显超出了正常的范围,而且负面消息层出不穷。这种“激烈竞争”的背后,折射的是院士这个“荣誉性称号”的“含金量”。   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古继宝研究了学术身份对科研项目申请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在中国科学院2001年到2005年的增选院士中,他们获得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数量,和获得院士头衔之前相比,“平均每个院士增加0.41个项目”。院士的称号和获得基金项目的数量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   顾海兵认为,“目前,许多大学的校长都由没有任何行政管理经验的院士来担任,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普通大学是局级单位,而院士是副部长级别。院士当校长,学校好像也相应地升了半级。”在顾海兵的研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官员度”平均官职略高于厅局级副职,而实际上,一旦成为了院士即享受“副部级”待遇。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曾说,没有规定说官员就不能当选院士。院士增选的标准是统一的,“只重表现,不论身份”,无论他在哪一级领导岗位,评审都严格按照程序,只要他在相关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达到了院士评选的标准,就可以当院士。   但顾海兵不这么认为。他毫不客气地说,“这无异于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 中科院2017年新增院士五大看点
    p   中国科学院28日公布了2017年新当选的61位中科院院士名单,以及16位新当选的中科院外籍院士名单。新增院士有哪些看点?记者进行了简要梳理。 /p p strong   看点一:院士更加年轻了 /strong /p p   从年龄结构看,2017年新当选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龄54.1岁,60岁(含)以下的占91.8%。其中,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徐涛年龄最小,为46岁 昆明理工大学的季维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杨经绥年龄最大,同为67岁。 /p p   根据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要求,院士群体中青年人才比例逐步提高,院士年轻化成为趋势。据了解,近年来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稳定在55岁左右,综合来看是科学家比较成熟的黄金年龄。 /p p strong   看点二:多位“大国重器”设计师当选 /strong /p p   歼—20总设计师杨伟、“嫦娥五号”总设计师杨孟飞等人新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据了解,在2017年增选工作中,中科院学部主席团进一步加强了对新兴和交叉学科、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的支持,推动院士队伍的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 /p p   杨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自主研制的飞机发展到今天,需要更多的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呼唤更多的基础科学研究,“我当选中科院院士,相当于我们团队加入到一个更大的团队里,相信未来技术和科学能够结合得更好”。 /p p strong   看点三:强调珍惜院士荣誉 /strong /p p   “高兴五分钟就可以了。”多位新当选院士表示,将以当选院士作为学术生涯的新起点,认真履行院士义务,珍惜院士荣誉,恪守科学道德,提携后辈人才,积极参加学部活动。 /p p   这次院士增选工作是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后进行的第二次增选,科技界和全社会广泛关注。据了解,增选工作遵循《关于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方案》要求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选举办法》等一系列规定。“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这一要求在2017年院士增选中得到了贯彻。 /p p strong   看点四:香港贡献了2位院士 /strong /p p   这2位院士分别是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有机化学的谢作伟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学研究结构工程的滕锦光教授。不过,这2位学者均出生于浙江,并在内地完成本科教育。 /p p strong   看点五:外籍院士增选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strong /p p   波兰、荷兰、乌兹别克斯坦3国今年首次有科学家当选中科院外籍院士。据了解,在坚持外籍院士标准的前提下,中科院今年重点关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候选人,中科院外籍院士的国别分布更趋合理。 /p p   2017年共产生中科院外籍院士16人。其中,安德烈· 海姆和詹姆斯· 弗雷泽· 司徒塔特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新当选外籍院士来自8个国家(1人为双重国籍),分别是美国、英国、俄罗斯、瑞典、波兰、日本、荷兰、乌兹别克斯坦。 /p p /p

新增院士相关的方案

新增院士相关的论坛

  • 【原创】中国农大已官方证实2007年新增两名院士!

    中国农大已官方证实新增两名院士! 今天教学评估总结时那些评估专家恭维农大发展的时候提到的,算是对这些天的小道消息有了个交待。当选的两位是: 中科院,武维华,50岁,去年大陆唯一发Cell的牛人。 工程院,李宁,44岁,搞克隆的大侠,中国克隆的第一头牛、第一头猪都是他的杰作。评论:李教授克隆做得很好,可能是国内作得最好的,但他和韩国、美国等差距还是满大的,何况他和杨向中还有合作。他最重要的成果可能是那个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好像是作功能基因发明的,印象不是太深了。不过,实事求是的说,现在农业方面的工程院院士其实真的挺难弄的,中国能有几个袁隆平、赵洪璋、石元春之类的人物?反正我觉得李宁,华中农大今年新选上的邓秀新(他柑桔做得很好,但我同样觉得他当院士有点勉强),包括2005年选上那批人(有的我感觉还不如李、邓等,比如北京林大的校长),在国内也算不错的,但当院士不是特别让人信服。顺便说一句,我倒觉得今年农业方面最够格当工程院院士的是福建农科院的谢华安,不过他报的是科学院,而且据说上了。武教授那篇Cell确实很牛,而且据我所知武教授工作作得很系统,人很谨慎,手里还有不少很重要的成果因为想做得再完美一些,没有发表。但实事求是的说,武教授的文章数量比较少,除了那篇Cell外,可能还有个四、五篇Plant Physiology之类6分左右的东西而已,如果评院士只看已经发表的东西,我感觉武教授有点勉强;如果同时考虑已经作出来还没有正式发表的东西,那武教授当院士应该没问题。

  • 【转帖】最新消息-2007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名单

    在2007年11月5日-9日举行的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大会上,清华大学化学系张希教授、生物系孟安明教授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和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院士。另外,在2007年10月29日-11月2日举行的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大会上,清华大学水利系雷志栋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计算机系教授张尧学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院士增选每两年举行一次,2007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增选29名和32名院士,清华大学总共4名教授光荣当选,总数在国内高校名列第一。----------------------------------------2007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名单数学物理学部(6人): 张伟平 43 基础数学 南开大学 龙以明 58 数学 南开大学 王恩哥 50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邢定钰 62 凝聚态物理 南京大学 吴岳良 45 理论物理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俞昌旋 65 等离子体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学部(6人) 张 希 41 高分子化学和物理 清华大学 宋礼成 69 有机化学 南开大学 段 雪 50 化工(应用化学) 北京化工大学 赵东元 44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 柴之芳 64 放射化学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高 松 43 无机化学 北京大学 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 (7人)孟安明 43 发育生物学 清华大学 赵进东 50 植物生理学、藻类学 北京大学 武维华 50 植物生理 中国农业大学 陈润生 66 生物信息学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杨焕明 54 基因组学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张明杰 40 结构生物学 香港科技大学 谢华安 65 植物遗传育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地学部(4人)张 经 49 化学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华东师范大学 周卫健 54 放射性碳年代学与全球变化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姚檀栋 52 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穆 穆 52 大气动力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1人技术科学学部:5人

新增院士相关的资料

新增院士相关的仪器

  • 追求高速高灵敏度高精度新型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7200 ü无损分析,保持固体/粉末/液体原始状态 ü宽广的元素定量浓度范围 (Na-U/ppm-%) ü可进行无标样定量更高灵敏度———检出下限最大提高6倍————l显著提升金属中微量元素的分析效果 l铜合金、焊锡、铝合金中的检测下限相比于以往机型大幅降低更高速———处理能力最大提高30倍 ————l无铅锡焊分析案例新功能———磷(P)的筛选分析————l应对美国TSCA对磷的管控要求l选配真空附件可进一步提高P的灵敏度l同时新增锡(Sn)筛选分析套件(含标样)新升级———降低分析成本————l阈值算法优化,有效减少法规相关(如RoHS)分析时间 l氦气置换系统升级,降低氦气消耗量 l新增防潮X射线光管,有效提高高湿度地区光管使用寿命
    留言咨询
  • i 系列气体分析仪器代表了行业的最新技术。我们的用户告诉我们,他们希望的理想气体监测系统应该做到:稳定,简单,易于使用。新型i 系列仪器不仅具有以上特点,而且性能更加优异,48i CO分析仪是其中的核心产品。48i CO分析仪采用气体滤光相关技术检测CO浓度。48i 的工作原理是基于CO 可吸收波长为4.6 μm 的红外线。由于红外吸收方法为非线性测量技术,仪器电路需要把原始信号转换为线性输出。48i CO分析仪采用一条精确的修正曲线对仪器的输出进行线性修正,以保证仪器在10,000 ppm 的浓度范围内具有准确的线性输出。分析仪具有网络功能,增大内存能够存储更多数据。新增的网络接口使得远程控制更为方便,允许用户远程下载监测信息。新增的“软键”功能可使用户根据需要设定按键的功能,从而直接进入到常用的菜单和功能。增大的液晶显示屏可以容纳更多信息,除始终显示分析结果以外,还可以同时显示其它的操作菜单、运行状态等信息。特点: 在局域网上可被远程访问 大屏幕液晶显示 可用户定义的”软键“功能 用户可远程下载分析结果 用闪存增强数据存储性能 优化的设计加强了电路的通用性和集成性 易于维护的内部布局技术规格:量程0-1, 2, 5, 10, 20, 50, 100, 200, 500, 1000, 2000, 5000 和 10000 ppm0-1, 2, 5, 10, 20, 50, 100, 200, 500, 1000, 2000, 5000 及 10000 mg/m3零点噪声0.02 ppm RMS (30 秒平均时间)最低检出限0.04 ppm零漂(24 小时) 0.1 ppm跨漂(24 小时)+/-1% 满量程 另有以下型号供选择:48i-HL型一氧化碳(CO)分析仪48i-TLE型痕量一氧化碳(CO)分析仪
    留言咨询
  • UPY-6800快速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是天瑞仪器精心打造的一款高性价比、易操作、无需样品前处理的RoHS2.0检测仪器,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电子电气产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多溴联苯、多溴联苯醚等,并广泛应用于工业检测、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的有机物检测。应用方向:1、RoHS 2.0新增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快速筛查检测;2、可扩展测试邻苯6P、8P,15P等;3、可扩展测试RoHS 3.0新增项目;4、可扩展测试REACH、加州65、TSCIA等新增项目。
    留言咨询

新增院士相关的耗材

  • ETP 电子倍增器 | 23073
    产品特点:ETP电子倍增器ETP Electron Multipliers用于质谱分析● 专利专用表面材料,可产生非常高的二次电子发射。● 空气稳定。● 两年有效期保证。● 离散倍增电极设计可延长使用寿命。优化的离子和电子光学元件,实现最佳性能。增加表面积,增强灵敏度,延长使用寿命。所有ETP电子倍增器的多倍数法都可以延长使用寿命和更好的敏感性与通道电子倍增器(CEM)或连续倍增极倍增器相比较。ETP制造的电子倍增器使用专有的打拿极材料。 这种材料具有许多特性,使其非常适合用于电子倍增器。 它具有非常高的二次电子发射,可以从每个倍增电极实现卓越的增益。 这种材料在空气中也非常稳定。 事实上,ETP乘数可以在使用前存储多年。 作为ETP乘法器中使用的活性材料的高稳定性的直接结果,它们具有两年的有效期保证(存储在原始的密封包装中)。 许多测试实验室通过保留更换的ETP倍增器来利用这种长有效期,随时可以立即安装。 这可以将仪器停机时间降至最低。 对于典型的GC-MS ETP电子倍增器,总有效倍增极表面积约为1,000 mm2。 这可以与标准连续倍增器进行比较,其总通道表面积仅为约160mm 2(对于直径为1mm且长度为50mm的通道)。 这种增加的表面积扩大了电子倍增过程在更大面积上的工作量,有效地减缓了老化过程并改善了使用寿命并获得了稳定性。*注意:电子倍增器专门用于改造原始制造商的设备。该探测器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更换,并提供旨在提高性能的其他创新。首次安装需要包含机械外壳的安装座。初始安装后,只需要更换电子倍增器。该装置设计用于5975,5973 GC和LC-MSD(不适用于5975C三轴检测器)。订货信息:ETP Electron MultipliersCatalog #InstrumentTypeUnits23073for Agilent 5971, 5972, GC GC-MSElectron Multipliers for Agilent GC-MS and LC-MSea.23074for Agilent 5973 and 5975 GC-MS (includes mount for initial installation)*☆Electron Multipliers for Agilent GC-MS and LC-MSea.23075for Agilent 5973 and 5975 GC-MS and LC-MSD (Replacement Multiplier)*☆Electron Multipliers for Agilent GC-MS and LC-MSea.23840for Shimadzu QP5000 MSElectron Multipliers for Shimadzu GC-MSea.
  • 用于质谱的ETP电子倍增器
    用于质谱的ETP电子倍增器1、空气稳定2、2-年保质期3、离散打拿极的倍增器,能延长使用寿命电子倍增器多倍增极的设计,与通道电子倍增器相比,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和更好的灵敏度。因为它的表面积更大。由ETP制造的电子倍增器使用了专有的倍增器电极材料。这种材料具有特殊性能,使其非常适合用于电子倍增。它具有非常高的二次电子发射能力,这可以实现每个倍增极的特殊收益。这种材料在空气中也很稳定。实际上,ETP电子倍增器存储数年后,仍可使用。电子倍增器的高稳定性体现在它有2年的质保期(存储在原密封包装中)。利用保质期长的特点,许多实验室手头上都有电子倍增器的备件,这就使得质谱的停机时间降到最小。名称 数量 货号 用于Agilent GC-MS和LC-MS电子倍增器用于 Agilent 5970 GC-MS 一个 23072用于Agilent 5971, 5972, GC GC-MS 一个 23073用于 Agilent 5973 和5975 GC-MS(包括初始安装)*? 一个 23074用于Agilent 5973 和 5975 GC-MS和LC-MSD(倍增器备件)*? 一个 23075*注:改造原始制造商的设备,研发的电子倍增器。该倍增器采用了模块化设计,便于更换,提高了产品性能。首次需要包括机械外壳在内的安装。初始安装后,只需更换电子倍增器即可。
  • 电子倍增器适用于Thermo Scientific 热电
    电子倍增器订货信息:仪器类型方式货号Thermo ScientificBench-top ion trap pre-GCQ离子阱GC-MS141384000 (PPINICI) Incos 50四极杆GC-MS14139*DSQ / Polaris四极杆GC-MS14633 *货号14139 需要Thermo 原始提供的光电转换电极,这种转换电极可以重复安装在新的ETP 检测器上。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