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化学奖

仪器信息网诺贝尔化学奖专题为您整合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诺贝尔化学奖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诺贝尔化学奖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诺贝尔化学奖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诺贝尔化学奖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的资讯

  • 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花落谁家?
    p   前不久,科睿唯安发布了2017年的各奖项“引文桂冠奖”。自2002年以来,45位获得“引文桂冠奖”的科学家荣膺诺贝尔奖,因此该奖被认为是“诺奖风向标”。北京时间10月2日起,诺贝尔奖委员会将陆续宣布获得2017年各分类奖项的得主。 /p p   获奖预测是多年来的“传统”节目,各类分析平台、权威机构及个人博客都在为自己“选中”的名单列举获奖理由。 /p p   “引文桂冠奖”、化学权威杂志《化学世界》、著名预测博客等,在25日前后分别对今年的化学奖进行了预测,与碳纳米管、太阳能电池材料和基因编辑技术CRISPR相关的重大成果及其发现者,被认为有望获得第109届诺贝尔化学奖900万瑞典克朗的巨额奖励。北京时间26日,《科学美国人》杂志对此进行了报道。 /p p   strong  “诺奖风向标”指向谁 /strong /p p   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是各预测机构中的佼佼者。其基于此前汤森路透旗下的知识产权与科技业务板块和出版物索引平台Web of Science,发布了2017年的各奖项“引文桂冠奖”。 /p p   自2002年以来,45位获得“引文桂冠奖”的科学家荣膺诺贝尔奖,因此该奖被认为是“诺奖风向标”。其最近一次成功预测是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弗雷泽· 斯托达特。因此,《化学世界》杂志也将今年的奖项得主纳入预测之列。 /p p   今年,科睿唯安化学领域获得“引文桂冠奖”的有三项:第一项授予俄罗斯科学家格奥尔盖· 舒里平(Georgiy Shul& #39 pin)、美国化学家约翰· 伯考(John Bercaw)和罗伯特· 伯格曼(Robert Bergman),他们的获奖理由是对C-H官能团化的发现有重要贡献 第二项授予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师吉恩斯· 诺斯科夫(Jens Norskov),因其在实体面材的多相催化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带来了合成氨和燃料电池重大进展而上榜 第三项授予日本的宫坂力(Tsutomu Miyasaka)、韩国的朴南圭(Nam-Gyu Park)以及英国的亨利· J· 斯内斯(Henry J.Snaith),他们因为发现并应用钙钛矿材料实现有效能量转换而获奖。 /p p strong   权威杂志和博客看好谁 /strong /p p   《化学世界》杂志还认为,美国化学物理学家费顿· 艾文瑞斯(Phaedon Avouris)、保尔· 麦克尤恩(Paul McEuen)和荷兰物理学家考恩内利斯· 代克尔(Cornelis Dekker)因对碳基电子产品做出重大贡献,虽然获得了“引文桂冠奖”的物理学奖,但因研究涉及碳纳米管、石墨烯和纳米带等在电子学领域的应用,因此,也有可能受到诺贝尔化学奖的青睐。 /p p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人员、著名博客作者塞缪尔· 劳德认为,诺贝尔化学奖还有可能颁发给围绕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开展原创工作的珍妮弗· 杜德娜(Jennifer Doudna)、伊曼纽尔· 夏波尼(Emmanuelle Charpentier)以及华人科学家张峰(Feng Zhang)。这一提议也获得了遗传生物学家克里斯安托· 盖迪尔瑞兹,以及分子生物学家艾利克斯· 沃尔格的赞同,他们在推特上认为这三个人将拔得头筹。 /p p   此外,还有的著名博客将锂离子电池发明家斯坦利· 惠廷翰(Stanley Whittingham)和约翰· 古德伊纳夫(John Goodenough),以及生物无机化学先驱哈里· 格雷(Harry Gray)和史蒂芬· 利帕尔(Stephen Lippard)列为本届化学奖的竞争对手。 /p p   具体花落谁家,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p p /p
  •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美以三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奖 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Thomas A. Steitz Ada E. Yonath   北京时间10月7日下午5点45分,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美以三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奖。这三位科学家为美国的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的Ada E. Yonath。   Venkatraman Ramakrishnan,1952年出生于印度的Chidambaram,美国公民。1976年从美国俄亥俄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为英国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结构研究部资深科学家和团队领导人。Thomas A. Steitz,1940年出生于美国密尔沃基市,美国公民。1966年从哈佛大学获得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教授(Sterling Professor)及霍华德• 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Ada E. Yonath,1939年出生于以色列耶路撒冷,以色列公民。1968年从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获得X射线结晶学博士学位。现为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结构生物学教授及生物分子结构与装配研究中心主任。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三位科学家将各获得三分之一的奖金。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奖励的是对生命一个核心过程的研究——核糖体将DNA信息“翻译”成生命。核糖体制造蛋白质,控制着所有活有机体内的化学。因为核糖体对于生命至关重要,所以它们也是新抗生素的一个主要靶标。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奖励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和Ada E. Yonath这三位科学家,他们在原子水平上显示了核糖体的形态和功能。三位科学家利用X射线结晶学技术标出了构成核糖体的无数个原子每个所在的位置。   在所有有机体的每个细胞内都存在DNA分子,它们包含的蓝图决定着一个人、一棵植物或一个细菌的外形和功能。但是DNA分子是被动的,如果没有其他东西存在,就不会有生命。   这些蓝图通过核糖体的作用被转变成活物质。依据DNA内的信息,核糖体制造蛋白质——运输氧的血红蛋白、免疫系统的抗体、胰岛素等激素、皮肤胶原质或分解糖的酶等。身体内存在成千上万种蛋白质,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它们在化学水平上构造并控制着生命。   理解核糖体最基本的工作方式对于科学地理解生命是重要的。这一知识可被直接应用于实践,比如,目前许多抗生素通过阻滞细菌核糖体的功能而治愈多种疾病。没有起作用的核糖体,细菌就无法生存。这就是为什么核糖体对于新抗生素来说是如此重要的一个靶标。   今年的三位获奖者均制造了3D模型,展示了不同的抗生素如何绑定到核糖体。这些模型如今被科学家们所应用以开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了挽救生命及减少人类的痛苦。
  • 中国学者解读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10月10日,69岁的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57岁的布莱恩科比尔卡因进一步揭示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内在工作机制,分享了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而18年前,G蛋白和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就曾令他们的发现者——两名美国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看清G蛋白激活过程   莱夫科维茨从1968年便开始利用放射性碘来寻找细胞接受信号的物质,这种物质后来被称为“G蛋白偶联受体”。他找到了多种受体,并将其中的“β-肾上腺素受体”从细胞壁抽出。上世纪80年代,年轻的科比尔卡加入了莱夫科维茨团队。   2007年,科比尔卡首次用T4溶菌酶融合法解析了β-肾上腺素受体的结构,该方法后来成为获取G蛋白偶联受体三维结构的常规手段。2011年,他又在这个受体被激活并向细胞发送信号时获得了三维图像。   “在此之前,一直没有人了解G蛋白偶联受体究竟如何激活G蛋白。”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评价,“这是一项划时代的工作。”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指出,G蛋白偶联受体是细胞表面的信号接收器,是细胞生物学、分子药理学等学科里最基础的一类传导分子。同时,很大一部分药物都以该受体为作用靶点,激活机理研究将对未来药物研发有所助益。   早就被看好的研究   获奖者的名字被公布后,《中国科学报》记者拨通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的电话,他称自己曾在今年4月就非常看好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他分析,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不时地肯定化学和生物交叉的工作。鉴于G蛋白偶联受体本身及其结构解析的重要性,他认为,对于该受体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几乎肯定会获得诺贝尔奖。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王江云曾在与科比尔卡合作过的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工作,他也在第一时间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几个月来我一直向我的同事表示,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非常有可能获得诺奖。”   今年4月,科比尔卡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当时,施一公曾给同事们写了一封邮件,在介绍完科比尔卡的工作后,他提到:“我个人认为,他今后5年之内很可能得诺贝尔奖。”   从他们身上学做真正的科学家   裴钢和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孙金鹏都曾在莱夫科维茨研究组里做过博士后,整个实验室都亲切地称莱夫科维茨为Bob。   “Bob是一个非常率真的科学家。”裴钢说,“争论时,整个走廊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不过他从来不以老师自居。”孙金鹏则认为:“Bob拿奖是实至名归,他多年的努力进取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终究得到了认可。”   施一公与科比尔卡则在两年前结识。“他是一个非常低调、非常认真的人,来清华的时间里,从早到晚都在实验室指导自己的博士后、博士生做实验。”   据裴钢介绍,近年来我国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越来越多,但由于起步较晚,仍在努力追赶先进水平。“我们的物质条件已经很好,更需要文化和精神上的建设,应从他们身上学做真正的科学家,孜孜不倦、默默无闻地工作。”   此外,施一公还透露,科比尔卡的妻子田东山是一名出生于马来西亚的华裔,两人“夫妻档”配合默契。“他的妻子称得上是幕后英雄,管理实验室、组织人员等工作都由她承担。”

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的方案

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的论坛

  • 【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美两科学家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人罗伯特·J·莱夫科维茨和布赖恩·K·科比尔卡因为对蛋白受体的研究而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认定,两名获奖者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所获成果具有“奠基意义”,揭示了这一类重要受体发挥作用的内在机理。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宣布这一消息后,一名委员会成员10日向新华社驻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名记者确认,两人获奖成果涉及医学,堪称“跨界”成果。寻“受体”莱夫科维茨及其同事的获奖研究始于1968年,针对生物细胞“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试图解密肾上腺素之类激素物质促生血压升高和心跳加快等生理反应的机理。这以前,科学界推测,细胞表面包含某种激素“受体”。在莱夫科维茨的实验室内,研究人员把一种碘同位素附着到多种激素物质上,借助同位素的辐射性状追踪以至揭示多种激素受体,包括β肾上腺素受体。他的研究小组最终在细胞壁内分离出β肾上腺素受体,继而对这种受体发挥作用的机理形成了初步认识。依照现有理解,人体包含数以10亿计个细胞,由这些细胞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精细调适的系统,而每个细胞都包含细小的受体。受体的作用,是让细胞感知所处环境,进而调整并适应环境。再“挑战”科比尔卡二十世纪80年代加入莱夫科维茨的研究小组,接受一项挑战,即在人类染色体基因组中确定为β肾上腺素受体“编码”的特定基因。在包含浩瀚信息的人体基因组中,科比尔卡以创新方式实现了这一目标。后续研究中,借助对与β肾上腺素受体相关基因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受体与促使眼睛具备捕捉光线能力的受体相似。他们意识到,存在一整类受体,不仅形似,发挥作用的机理也相同。这类受体如今名为G蛋白偶联受体。诺奖评审委员会在向媒体发布的新闻稿中介绍,大约1000种基因为G蛋白偶联受体“编码”,与人体对光线、味觉和气味的感知以及肾上腺素、组胺、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物质相关。显“跨界”评审委员会说,现有所有药物中,大约半数借助G蛋白偶联受体发挥效用。2011年,科比尔卡实现一项新突破:他主持的研究小组捕捉到β肾上腺素受体的画面,恰逢它由某一种激素激化、向细胞发出“信号”的瞬间。评审委员会说,这一画面,集几十年研究成果为一体,是“分子层面的杰作”。与莱夫科维茨和科比尔卡的学历以及两人的研究历程吻合,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似乎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某种“渗透”,无法界定包含更多化学因素还是更多医学因素。现场回答新华社记者刘一楠提问时,一名评审委员说,本年度获奖成果确实涉及化学和医学,这种“跨界”现象构成科学“美感”。审视近些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相对集中在材料学和生物化学领域;材料学多与物理关联,生物化学多与医学关联。=================================================================================================相关话题:1、【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09/4289946/2、【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诺贝尔物理学奖,会被独揽吗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09/4290582/3、聊聊那些涉及诺贝尔奖的高考化学题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10/4293043/4、【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美两科学家获化学诺奖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11/4296824/5、聊聊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分析仪器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14/4302440/

  • 【分享】1901年-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1901年-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诺贝尔奖 (Nobel Prize) 创立于1901年,它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 贝恩哈德• 诺贝尔 (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 的遗嘱以其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的其中一个奖项.1901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一八八五年,范特霍夫又发表了使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另一项研究成果《气体体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学平衡》.此外,他对史塔斯佛特盐矿所发现的盐类三氯化钾和氯化镁的水化物进行了研免利用该盐矿形成的沉积物来探索海洋沉积物的起源.1902 埃米尔• 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 埃米尔• 费雷,德国化学家,是一九O二年诺贝尔化学奖金获得者.他的研究为有机化学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后曾被人们誉为"实验室砷明." 1903 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在生物化学领域,阿列纽所也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他 发表了《免疫化学》,《生物化学定量定律》等著作,并运用物理化 学规律阐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应. 阿列纽斯是当时公认的科学巨匠,为发展科学事业建立了不 可磨灭的功勋,因而也获得了许多荣誉.他被英国皇家学会接受 为海外会员,同时还获得了皇家学会的大卫奖章和化学学会的法 拉第奖章.1904 威廉• 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 他就是著名的英国化学家—成廉• 拉姆 赛爵士.他与物理学家瑞利等合作,发现了六 种惰性气体:氯,氖,员,氮,试和氨.由于他发现了这些气态惰 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他荣获了一九O 四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05 阿道夫• 冯• 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1917) 发现靛青,天蓝,绯红现代三大基本柒素 分子结构的德国有机化学家阿道夫• 冯• 贝耶 尔,一八三五年十月三十一日出生在柏林一个 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的家庭. 1906 :亨利• 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国人(1852—1907)亨利• 莫瓦桑发现氛元素分析法,发 明人造钻石和电气弧光炉,并于一九O六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 大化学家. 1907 爱德华• 毕希纳(Eduard Buchner) 德国人(1860—1917) 爱德华• 毕希纳,德国著名化学家.由于发 现无细胞发酵,于一九O七年荣获诺贝尔化学 奖,被誉为"农民出身的天才化学家". 1908 欧内斯特• 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国人(1871—1937) 一八七一年八月三十日,在远离新西兰文 化中心的泉林衬边,在一所小木房里,詹姆斯 夫妇的第四个孩子铤生了.达就是后来在揭示 原子奥秘方面板出卓越贡献,因而获得诺贝尔 化学奖金的英国原子核物理学家欧内斯待• 卢 瑟福. 1909 威廉• 奥斯持瓦尔德(F.Wilhelm Ostwald) 德国人(1853—1932) 奥斯特瓦尔德所到之处,总要燃起科学探索的埔熊烈火.他 在莱比锡大学开展了规模宏大的研究工作.由于他从很多方顶研 究了催化过程,顺利地完成了使氨发生氧化提取氧化氮的研究 工作,它为氨的合成创造了条件.奥斯特瓦尔德在这一领域中的 成就得到世界科学界的高度评价.由于在催化研究化学平衡和化 学反应率方面功绩卓著,一九O九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金. 1910 奥托• 瓦拉赫(Otto Wallach) 德国人 (1847—1931) 一八八九年,瓦拉荔出任哥丁根大学化学研究院院长,其间, 他继续对获类化合物进行了深入研究.一九O九年写成了《菇和樟 脑》一书,总结了他一生对于醋类化学的研究成果.一九一O年, 瓦拉赫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1 玛丽• 居里(Marie S.Curie) 法籍波兰人(1867—1934) 玛丽.居里是举世闻名的女科学家,两次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她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和 她那崇高的思想品质 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普遍 赞誉. 玛丽• 届里面强地战斗了一年又一年,头上的白发一天天增 多了,本来就消瘦的面容更清瘦了,可恩她却乐此不疲,决心 "不虚度一生."她写了许多著名论文,完成了由镭盐分析出金属镭 的精细实验.一九O七年,她提炼出纯氯化镭,精确地测定了它 的原子量.一九一O年,她提炼出纯镭元素,并测出锗元素的各 种特性,完成了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正是由于这些杰出的 贡献,一九一一年,她再次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1912 维克多• 格林尼亚(Victor Grignard) 法国人(1871—1935) 提起维克多• 格林尼亚教授,人们自然就 会联想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格氏试剂.格氏试 剂是有机化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创举.无论 哪一本有机化学课本和化学虫著作都有着关于 格林尼亚教授的名字和格氏试剂的论述.

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的资料

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的仪器

  • 无与伦比的速度,一流的灵敏度得益于岛津深厚的质谱研发积淀,在诺贝尔获奖者的引领下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作为全球首家将三重四极杆高灵敏度和超快速相结合的公司,为质谱领域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为用户着想,秉承超快速分析的理念,显著提升分析通量,打造实验室的效率之星。卓越的稳定性,值得信赖的准确性LCMS-8045重视仪器抗污染能力和整体耐用性,即使在严苛的连续分析中也可保持出色的稳定性,提供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无论是食品安全还是药物分析,环境监测还是临床研究,在面对复杂基质样品时都可以轻松应对。功能丰富的软件,强大的MRM方法包Labsolutions LCMS集合型工作站软件,具备丰富的支持多组分定量方法制作的便利功能,以直观的界面帮助用户迅速上手。从方法建立、实时分析到报告编辑,化繁为简,大幅提升分析工作的效率。更提供多领域分析方法包,无需方法摸索,即刻开展工作。
    留言咨询
  • iF Design Award (iF国际产品设计大奖)由德国IF (International Forum Design) 汉诺威国际论坛设计有限公司主办,诞生于1953年,至今已有60余年的悠久历史。它以振兴工业设计为目的,提倡设计创新理念,每年都会召开国际性竞争大赛,被公认为全球设计大赛最重要、最具公信力的奖项之一,在国际工业设计领域更素有“设计奥斯卡”、“汉诺威的诺贝尔”的美誉。非凡的品质 杰出的设计 PDA-5000是岛津公司最新开发出的一款落地式光电直读光谱仪,集岛津光谱仪精华及最新分析技术于一身,凭借其可靠的结构和智能化软件,保证了产品的突出性能和操作便捷。适用于在日常生产控制、质量管理中,为您提供快速准确的分析结果,确保您的产品质量。 主要的应用领域及材料:钢铁、铸造、机械及汽车汽配相关领域,常规分析产品如■ 碳素结构钢:曲轴、齿轮、活塞等汽车零部件■ 铸铁:汽车发动机、泵阀等■ 高铬铸铁:耐磨材料■ 不锈钢:食品、药品和石油等的输送设备材料■ 轴承钢:高铁滚轴、航空发动机■ 高速工具钢:各种复杂刀具窗体底端 金属材料元素分析的最理想选择■ 全新的数字激发光源l 全新设计的数字激发光源,无辅助电极,免维护设计; l 激发能量、激发频率灵活可调,可组成多种激发光源条件,全面应对不同金属材料。■ 稳定巧妙的真空系统设计l 分光室采用精密稳固、膨胀系数小的特殊铸铁材质,确保全年365天不间断工作时保持良好的稳定性;l 采用连续式抽真空方式,防止真空度波动影响分析结果,提高分析稳定性且故障率低;l 光室采用防震式水平放置,恒温控制(38±0.1℃)且无需氩气吹扫,经济适用;■ 独特的火花台设计l 采用滑动式封闭激发台设计,降低了炉前恶劣条件下粉尘的影响,同时能够精确测量任意尺寸的样品;l 采用特殊不锈钢材质的大形试样板,便于操作的同时,提高了耐久性;l 通过选配线材及小样品分析用具,可直接测量各种不规则样品。■ 标准化自动判定功能l 定时标准化与根据分析结果自动判定标准化相结合,提高分析稳定性■ 良好的扩展功能l 独具特色的工厂校正曲线与现场校正曲线相结合,确保仪器最佳的分析精度及准确度;l 可根据客户要求,现场添加通道,进行各种拓展应用,满足未来分析需求。■ 操作简单便捷 l 全方位从运行、诊断和维护保养进行管理监控,实现人性化的操作维护。
    留言咨询
  • 超高分辨显微镜iSTORM 400-860-5168转4963
    近年来,新的荧光探针不断涌现,光学衍射极限不断被突破,研究者开发了多种超高分辨率成像方法, 主要包括:光激活定位显微技术(photoactivated localization microscopy, PALM)、随机光学重构显微技术(stochastic optical reconstruction microscopy, STORM)、受激发射损耗显微技术(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STED)和结构光照明显微技术(structure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SIM)。2006年底,STORM技术由华裔科学家庄小威首次提出,庄小威研究组发现应用特定波长的激光来激活探针,用另一束波长激光来观察,通过高斯拟合的方式定位漂白荧光分子,反复循环后可得到内源蛋白的高分辨成像,命名为随机光学重构显微技术(STORM)。此项技术在2014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这项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发现已在国内实现产业化。依托复旦大学的自动控制、新一代信息技术及香港科技大学的生物、光学、图像处理等的技术,拥有光学、生物、自控、机械、信息技术等多领域交叉学科技术团队,力显智能科技将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技术产业化,推出了超高分辨率显微产品。采用3D随机光学重构技术、高精度细胞实时锁定技术、多通道同时成像技术等,以纳米级观测精度、高稳定性、广泛环境适用、快速成像、简易操作等优异特性,获得了超过50家科研小组和100多位科研人员的高度认可。 力显智能科技的iSTORM采用同步多通道成像技术,同时提供多个目标的超分辨率图像,将数据采集时间缩短到其他商业产品的 1/3。它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在多个通道的连续超分辨率成像中严重的光漂白。 并自主开发了双相机模式的主动锁定系统,以纠正数据采集期间实时漂移的样品。样品可以用纳米精度"锁定",无需采集后校正,保证了可靠的结果,节省了用户在每次样品加载后等待系统稳定和热平衡的时间。力显智能科技的培训团队专家来自不同领域,提供全面的培训和长期的技术咨询,可以使用户更全面的掌握使用技巧和背后原理,真正能够掌握超高分辨成像技术。力显智能科技将自身积累的样本制备经验及成像参数基本模板与客户分享。帮助客户尽快获得理想的超高分辨率图片。力显智能科技不仅提供仪器的维护,也通过线上、线下为用户提供全面的超高分辨率成像科研咨询和服务,包括原理性知识咨询、实验经验传授,成像数据分析建模,假设验证等。力显的Serendipty成像软件能够同步实现超高拍摄期间的实时重构,为用户轻松捕获优质的超分辨率成像。
    留言咨询

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的耗材

  • 唐山红玫瑰陶瓷化学瓷漏斗细孔漏斗布氏漏斗
    别名:布氏漏斗用途:适用于医院、学校、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工矿企业等单位化验室,作灌装液一、概况及用途:适用于医院、学校、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工矿企业等单位化验室,作灌装液布氏漏斗是实验室中使用的一种陶瓷仪器,也有用塑料制作的,用来使用真空或负压力抽吸进行过滤。普遍认为发明者为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爱德华比希纳,事实上布氏漏斗是由化学家Ernst Büchner发明的。形状为扁圆筒状,圆筒底面上开了很多小孔。下连一个狭长的筒状出口。使用的时候,一般先在圆筒底面垫上滤纸,将漏斗插进布氏烧瓶上方开口并将接口密封(例如用橡胶环)。布氏烧杯的侧口连抽气系统。然后将欲分离的固体、液体混合物倒进上方,液体成分在负压力作用下被抽进烧杯,固体留在上方。常用于有机化学实验中提取结晶。这种情况的过滤完成后,还可以在上方用少量纯溶剂来洗掉结晶表面的杂质。二、使用方法:使用前需要准备抽滤设备,如真空泵,抽滤瓶,布氏漏斗托(密封圈),真空管(橡胶管),滤纸,布氏漏斗等。先用水把滤纸润湿,抽一下,使滤纸紧靠在漏斗底端,可以防止待过滤的东西漏掉。倒入滤液,开机器抽,可以稍微搅拌,只剩下滤出物质。直接用普通的漏斗,贴上滤纸后,接上抽气泵进行吸滤(替代布氏漏斗)是不行的。因为漏斗四壁紧贴滤纸处,负压吸滤对其不起作用。只有漏斗下顶角处产生压强差。由于该口较大,且只有一个口,很容易破裂。
  • 唐山金盾理化瓷化学瓷漏斗细孔漏斗布氏漏斗
    别名:布氏漏斗用途:适用于医院、学校、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工矿企业等单位化验室,作灌装液一、概况及用途:适用于医院、学校、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工矿企业等单位化验室,作灌装液布氏漏斗是实验室中使用的一种陶瓷仪器,也有用塑料制作的,用来使用真空或负压力抽吸进行过滤。普遍认为发明者为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爱德华比希纳,事实上布氏漏斗是由化学家Ernst Büchner发明的。形状为扁圆筒状,圆筒底面上开了很多小孔。下连一个狭长的筒状出口。使用的时候,一般先在圆筒底面垫上滤纸,将漏斗插进布氏烧瓶上方开口并将接口密封(例如用橡胶环)。布氏烧杯的侧口连抽气系统。然后将欲分离的固体、液体混合物倒进上方,液体成分在负压力作用下被抽进烧杯,固体留在上方。常用于有机化学实验中提取结晶。这种情况的过滤完成后,还可以在上方用少量纯溶剂来洗掉结晶表面的杂质。二、使用方法:使用前需要准备抽滤设备,如真空泵,抽滤瓶,布氏漏斗托(密封圈),真空管(橡胶管),滤纸,布氏漏斗等。先用水把滤纸润湿,抽一下,使滤纸紧靠在漏斗底端,可以防止待过滤的东西漏掉。倒入滤液,开机器抽,可以稍微搅拌,只剩下滤出物质。直接用普通的漏斗,贴上滤纸后,接上抽气泵进行吸滤(替代布氏漏斗)是不行的。因为漏斗四壁紧贴滤纸处,负压吸滤对其不起作用。只有漏斗下顶角处产生压强差。由于该口较大,且只有一个口,很容易破裂。
  • 唐山金盾理化瓷化学瓷漏斗(细孔漏斗)细孔漏
    别名:布氏漏斗用途:适用于医院、学校、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工矿企业等单位化验室,作灌装液一、概况及用途:适用于医院、学校、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工矿企业等单位化验室,作灌装液布氏漏斗是实验室中使用的一种陶瓷仪器,也有用塑料制作的,用来使用真空或负压力抽吸进行过滤。普遍认为发明者为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爱德华比希纳,事实上布氏漏斗是由化学家Ernst Büchner发明的。形状为扁圆筒状,圆筒底面上开了很多小孔。下连一个狭长的筒状出口。使用的时候,一般先在圆筒底面垫上滤纸,将漏斗插进布氏烧瓶上方开口并将接口密封(例如用橡胶环)。布氏烧杯的侧口连抽气系统。然后将欲分离的固体、液体混合物倒进上方,液体成分在负压力作用下被抽进烧杯,固体留在上方。常用于有机化学实验中提取结晶。这种情况的过滤完成后,还可以在上方用少量纯溶剂来洗掉结晶表面的杂质。二、使用方法:使用前需要准备抽滤设备,如真空泵,抽滤瓶,布氏漏斗托(密封圈),真空管(橡胶管),滤纸,布氏漏斗等。先用水把滤纸润湿,抽一下,使滤纸紧靠在漏斗底端,可以防止待过滤的东西漏掉。倒入滤液,开机器抽,可以稍微搅拌,只剩下滤出物质。直接用普通的漏斗,贴上滤纸后,接上抽气泵进行吸滤(替代布氏漏斗)是不行的。因为漏斗四壁紧贴滤纸处,负压吸滤对其不起作用。只有漏斗下顶角处产生压强差。由于该口较大,且只有一个口,很容易破裂。

诺贝尔化学奖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