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监测技术

仪器信息网过程监测技术专题为您整合过程监测技术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过程监测技术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过程监测技术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过程监测技术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过程监测技术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过程监测技术相关的资讯

  • 制药用水系统的过程分析技术和实时TOC检测
    使用Sievers® 分析仪进行总有机碳TOC和电导率的实时检测,可以优化制药用水系统的监测流程。通过在线监测,制造商可以实现更好的过程控制、效率提升以及CGMP过程的风险管理。TOC实时检测的优点降低或消除与传统采样相关的成本、资源、污染、实验室误差和数据延迟。对超标(OOS)或超趋势(OOT)的结果进行实时检测和补救。展示持续的控制和系统验证状态。记录和预测趋势,并使用数据为特定系统建立预警和行动级别。同时使用TOC、无机碳和电导率数据进行根本原因分析。采用美国FDA过程分析技术(PAT)指南,以提高质量和效率。充分利用相同的Sievers TOC膜技术,从实验室方法转移到在线分析技术。制药行业要求精益工艺和持续改进。高效的流程可以让患者在需要时获得安全、优质的产品。美国FDA关于过程分析技术(PAT)的指导文件不仅描述了如何以及何时配置技术,还强烈鼓励制造商在其系统内采用PAT。总有机碳TOC和电导率监测是纯水系统质量和控制的重要方面。使用PAT实时生成TOC和电导率数据,可确保在节省取样和分析时间的同时,对工艺过程进行控制和了解。制药用水是安全有效的药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常会在整个药品生产过程的多个步骤中使用。对纯化水系统的实时监测,可确保不同批次或或设备中使用的水在使用前、使用后和使用时都符合法规和内部质量要求。过程分析技术(PAT)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过程分析技术PAT指南是一份不具约束力的FDA文件,它鼓励在CGMP生产中积极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PAT的主要优势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效率。这是通过稳健的设计、可靠性、风险管理和易用性来实现的。PAT的优势可实现设计质量(Quality by Design,QbD)、示范性验证、过程理解和过程控制。理解和控制纯化水系统须要能够准确可靠地检测其质量属性,并利用这些数据做出重要的质量决策。从而控制和调整纯化水过程,使其保持一个理想的、经过验证的状态。对纯化水系统展现出高度的过程理解和控制能力可以提供内在的质量收益。例如,当实时检测到超趋势(OOT)或超标(OOS)的结果时,可以在质量受到影响之前对给水或水系统特性进行补救。在寻求优化制药用水系统的方法时,请考虑采用PAT指南来配置实时TOC和电导率监测。实时TOC数据用于持续控制和根本原因分析用于CGMP生产的制药用水系统需要进行总有机碳TOC和电导率检测。这些分析分别由美国药典USP 和USP规定。虽然这些分析是强制性的,但也为制造商提供了宝贵的数据,以减少浪费,提高工艺效率,特别是在使用在线技术进行实时监测时。在线TOC技术,特别是同时提供TOC、无机碳和电导率数据的技术(如Sievers分析仪提供的数据),可以准确预测和了解水系统的趋势。预警及行动级别应根据既定的历史数据来设定,以验证对水系统的控制。尽管USP TOC检测实际上是一个限度测试,但谨慎的做法是根据超趋势数据建立控制规范。例如,如果一个水系统一直在生产50 ppb的水,而在线TOC分析仪开始检测到300 ppb左右的数据点,虽然该数据仍然在USP 500 ppb的合格限定值范围内,但与50 ppb的趋势有偏差。尽管可能在USP规定范围内,但这是一个严重的危险信号,表明系统已超出趋势并且失去了控制。如果没有适当的预警和行动级别,这种偏差将不会被发现。此外,TOC比正常值增加250 ppb的原因也不会被发现,根本原因既不会被确定,也不会得到补救。设定适当的预警和行动级别需要使用经过验证的定量TOC技术。验证为了充分发挥PAT的潜力,技术必须经确认,方法必须按照USP和ICH要求进行验证。没有经过适当的验证,就会丧失实时数据的价值。当从实验室转向在线时,需要进行等效性研究/可比性方案,强调确认和实施方法。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记录在案的实施策略来证明等效性。在此基础上来评估任何差异(如果适用)。例如,可能由于温度的变化或样品处理方式的变化,实验室和在线的结果略有不同。观察到的变化对于方法转移来说可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这些类型的差异需要进行确认和评估。需要重点注意的是,根据所采用的技术类型,一些方法的转移可能比其他方法转移更容易。如果在实验室中使用Sievers膜电导TOC检测技术,方法转移到在线Sievers技术就会变得简单,因为它们是同类技术。虽然FDA鼓励PAT的实施,但检查员将保持相同的审查级别,并根据技术进行调整。重要的是要了解什么是合规技术和合规工艺。PAT的实施需要能够经受住与任何其他CGMP工艺相同级别的检查,特别是在考虑数据可靠性时。数据可靠性并不是一个新概念,然而,随着电子记录和电子签名成为行业标准,数据可靠性的合规受到了更多的审查。您的TOC和电导率数据是否符合ALCOA+和21 CFR第11部分的要求?ALCOA+并不是数据可靠性的全部,但根据这些原则对过程和数据管理进行挑战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在配置PAT时,需要明确定义数据生成和数据管理规范,并符合数据可靠性法规。总结当为CGMP水系统寻找工艺优化和工艺改进的机会时,应考虑将过程分析技术(PAT)用于TOC和电导率检测。FDA指导文件鼓励制造商在工艺中采用PAT,以提高质量和效率。在线TOC和电导率监测在提供稳健的工艺理解和控制的同时,也提高了质量和效率。实时数据的生成和发布消除或大大减少了与传统实验室分析纯化水相关的样品可靠性问题、质量控制资源、实验室误差、取样成本和延迟。最后,对工艺理解程度的提高可以及时且详细地进行根本原因分析、风险识别、风险降低、趋势分析以及实时检测超标(OOS)或超趋势(OOT)结果。使用过程分析技术和实时TOC监测制药用水系统有无数的好处。您能从中受益多少呢?
  • FDA的过程分析技术PAT指南应用于实时检测RTT
    2004年,FDA发布了关于过程分析技术(PAT,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的指导文件。它包含非约束性建议,旨在鼓励GMP制造商部署PAT以实现过程理解、过程控制和稳健的风险管理。PAT允许实时检测所需的质量属性以优化效率。获得实时数据的众多好处之一是无需手动采样或实验室分析即可理解和演示已验证的工艺过程状态。什么是实时检测RTT(Real-Time Testing)?在其他技术中,GMP制造商通过实施符合ASTM E2656的实时检测(RTT)来利用PAT,为制药用水的总有机碳(TOC)检测提供了标准实践。在线TOC数据有多种使用方式——过程监控、过程控制和过程理解。RTT经验证可提供过程监控、过程控制和过程理解,以实时将水放行用于生产。在考虑将RTT集成到当前制造/生产实践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阶段:准备任务、实施程序和持续维护。下面概述了RTT项目各阶段的步骤方法,其中包括每个阶段成功的关键要素。RTT阶段RTT要素第1阶段组织和定义★确定项目范围和原则第2阶段风险评估★评估当前和未来的阶段★技术选择★在水系统中放置未来阶段需使用的仪器第3阶段实施★验证未来阶段使用的仪器★方法转移(从当前到未来阶段)★检测系统等效性★使用点兼容性研究第4阶段报告/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和报告工具★报警和操作限值第5阶段维护★灾难性故障冗余性★预防性维护★OOS调查程序第1阶段组织和定义启动RTT项目需要团队、理由和变更控制批准。将质量检测从实验室转移到基层生产车间需要各职能部门的集体努力并达成共识,以建立基于风险的科学策略,从而实施在线TOC以实现水的实时放行。强烈建议来自所有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加入该团队,包括:质量保证、质量控制、验证、制造工程、设施/公用工程、计量和生产。从第1阶段到最终实施,变更控制委员会将参与审查、批准/否决和监控所获得变更的长期影响。变更控制委员会的职能是在RTT项目的整个过程中确保过程完整性并遵守法规要求。第2阶段风险评估在采用任何新技术时,都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对于RTT,与该项目相关的两个主要风险是引入新技术并确保仪器记录的检测结果能够指示水循环沿线的所有使用点(POU)。实施阶段包括一项桥接研究和一项POU可比性研究,以说明这些风险。在进行这些研究之前,应进行失败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以评估过渡到新技术的相关风险,确定仪器记录的位置,并考虑对水回路中每个POU的风险进行排序。在准备执行FMEA时,有必要评估将发生变化的当前与未来阶段参数——采样计划、不合格(OOS)报告、设备地图、标准操作程序(SOP)、水系统设计、POU关键性等。定义这些参数以及它们会发生的变化最终会影响FMEA。在启动FMEA时,应考虑将要引入的技术。要过渡到RTT,当前和未来阶段的仪器在仪器确认和方法验证上应该“同等”或“同类”。方法验证包括准确性、精密度、稳健性、灵敏度、特异性、系统适用性、检测限和定量限协议,以确定方法是否适合其预期用途。完成FMEA后,可根据最能反映所有POU的水回路区域确定RTT仪器记录的位置。当水通过并返回储罐时,返回储罐的POU最有可能捕获和记录指示所有其他POU的检测值。有少数例外情况,可能需要第二台用于RTT的记录仪器(例如,闭环回路或热交换器);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返回到储罐的仪器能准确涵盖整个水系统。第3阶段实施
  • Infors-YSI 亚太区生物培养及过程监测技术培训会
    p   初夏时节,万物并秀, 在这繁花盛开的时节,Infors中国和美国YSI公司联合举办了亚太区生物培养及过程监测技术培训会。来自双方亚太地区的合作伙伴参加了本次技术培训会,本次会议上通过Infors生物反应器与YSI生化分析仪的连接操作应用,展示了如何在生物培养过程中,监测多个生化参数,并反馈控制生物培养进程。YSI的产品经理Will和技术支持经理Chritopher详细介绍了最新代的生化分析仪的特点,以及与生物反应器连接使用的案例。与会的亚太代理商都表示了对生物培养过程监测有了全新理解,相信YSI最新的生化分析仪能更好地帮助客户进行生物培养,能继续强化YSI在生化分析领域的市场地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6aa70fb1-0250-4e91-8240-185e796794ce.jpg" style=" "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3769d73e-701b-40c2-9446-99d991236eb0.jpg" style=" " title=" 2.jpg" / /p p   1948年,在美国Yellow Springs一家名为Yellow Springs Instrument Company成立了,这就是YSI Inc.公司的前身。从成立之日起,YSI就致力于液体温度、血液溶解氧测试,并于1972年率先推出了全球第一套固定化酶极谱法传感器,开始谱写自己在生化分析领域的绚丽篇章。通过多年的努力,YSI因其高灵敏度的探头,固定化酶技术和快速可靠的检测结果而享誉全球,在全球知名的食品和制药企业、研究机构、医院、医疗机构、运动训练研究都可以看到YSI的身影。 /p p   1965年,在莱茵河湾德国和瑞士两国交界处的巴塞尔市,Infors AG成立了,并陆续推出了第一套振荡培养摇床和生物反应器。半个世纪以来INFORS AG 秉承了这座城市创新文化的基因和人文精神,孜孜不倦专注于生物培养技术的研究与探索,不断推出富有最新科学理念和技术的新产品。2008年,Infors AG和北京桑翌实验仪器研究所共同投资成立了Infors中国,以Infors生物培养产品为核心,致力向中国客户提供全套的生物培养解决方案。此次与YSI公司生化分析仪的合作,能更好地监控整个生物培养的过程参数,优化培养过程,为中国客户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cb1c2daa-f32c-413f-83d1-e33dfd55b4af.jpg" title=" 3.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84px " width=" 600" vspace=" 0" hspace=" 0" border=" 0" height=" 384" / /p

过程监测技术相关的方案

过程监测技术相关的论坛

  • 【“仪”起享奥运】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font=&][color=#666666]流域水生态环境的监测受布设测点、采集数据质量等影响,导致监测精度下降,且流域范围较大存在监测不完全的现象。为此,提出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模拟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全过程,确定影响监测质量的因素,通过调整监测点分布、监测设备改装、数据采集与处理环节优化以及监测指标筛选等步骤,完成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任务。结果表明:在优化控制技术作用下,能够有效降低环境监测误差并扩大监测范围,水温和pH值的监测误差分别降低了0.32℃和0.16,监测范围扩大约35%。[/color][/font][font=&][color=#666666]流域水生态环境的监测受布设测点、采集数据质量等影响,导致监测精度下降,且流域范围较大存在监测不完全的现象。为此,提出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模拟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全过程,确定影响监测质量的因素,通过调整监测点分布、监测设备改装、数据采集与处理环节优化以及监测指标筛选等步骤,完成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任务。结果表明:在优化控制技术作用下,能够有效降低环境监测误差并扩大监测范围,水温和pH值的监测误差分别降低了0.32℃和0.16,监测范围扩大约35%。[/color][/font]

  • 固化工艺研究和固化过程在线监测——低价、简便、高效的实时热分析技术研究

    固化工艺研究和固化过程在线监测——低价、简便、高效的实时热分析技术研究

    [color=#990000]摘要:差示扫描量热(DSC)和调制式扫描量热(MDSC)技术在复合材料固化工艺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但无法应用于固化过程的在线实时监测。为解决固化过程在线监测难题、提高固化工艺优化效率和实现仿真计算的准确考核,需要在差示扫描量热技术基础上开发低价、简便、高效和实时的新型热分析技术。本文介绍了近些年来在此领域内最具代表性的几篇研究报道,分析这些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并提出了后续工作的技术方案。[/color][color=#990000]关键词:固化工艺、固化过程、固化度、差示扫描量热、DSC、调制式差示扫描量热、MDSC、MTDSC、比热容、热扩散系数、导热系数[/color][align=center]~~~~~~~~~~~~~~~~~~~~~~~~~~~~~~~~~~~~~~~~~~~~~~~~~~~~~~~~~~~~~~~~~~~~~~~[/align][b][color=#cc0000]1.问题的提出[/color][/b] 在复合材料研究过程中,需要对固化工艺进行研究和优化。而在复合材料生产过程中,为保证复合材料成品质量及生产的可重复性,理想方式是对复合材料固化过程进行实时在线监测,确保固化过程中各部分充分固化、累积残余应力和温度非均匀性引起的应变尽可能小、控制复合材料固化温度避免热降解以及降低完全固化的总时间。为了实现固化工艺研究和优化以及固化过程的实时在线监测,需要针对材料固化过程中可监测的物理量,并结合固化过程中出现的物理化学反应特性,采用相应准确有效的测试技术。在固化工艺中,当前常用来判断固化是否完成的直接准则是最能表现固化反应的固化度,但在固化工艺研究和固化度监测方面面临着以下三方面的技术难题需要解决:(1)现有扫描量热技术测试样品小,测试结果与实际生产现场有差异 目前用于研究固化工艺最有效的手段是差示扫描量热(DSC)技术以及灵敏度和精度更高的调制式扫描量热(MDSC)技术,树脂供应商大多采用这两种技术提供树脂固化度信息。这两种技术的局限性是测试样品量很小,与实际固化过程中的产品尺寸和形状有巨大差异,扫描量热技术测试得到的固化工艺过程和参数很难在实际固化工艺中直接使用,还需要进行大量固化工艺优化研究工作。(2)现有扫描量热技术无法应用于在线实时监测 由于基于热动力学原理,并且可以与固化工艺具有完全相同的温度、压力和气氛变化过程,目前的各种扫描量热技术作为最成功的热分析技术,可以说是完美解决了微量样品层面的热分析问题,为固化工艺研究和优化、为固化工艺仿真计算研究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但目前热分析技术的最大局限性是无法推广应用到产品生产现场,无法采用扫描量热技术对固化过程进行在线实时监测,无法对固化工艺研究和仿真模拟结果进行快速的在线实时验证。(3)现有在线监测技术无法达到扫描量热技术的准确性,未达到实用水平 尽管扫描量热技术无法推广应用到生产现场,但为了满足复合材料研制和生产需要,近些年来开发了许多新技术来进行固化过程的实时在线监测。这些技术大多采用间接方法,而且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光纤法、超声法、电学法和热学法。尽管这些方法都证明了其在监测固化过程中的有效性,但也存在局限性,还都无法替代扫描量热技术的有效性,每一种方法只能监测部分参数,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条件进行选择评估,而且这些测试方法目前大多还都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还未看出具有多大的市场使用前景。[b][color=#cc0000]2.解决方案[/color][/b] 综上所述,为了准确了解固化中的吸放热过程、实现固化工艺设计、快速准确寻找最佳固化工艺过程,并能对整个固化过程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就需要在扫描量热技术的基础上,开发新的测试技术并应用到实际固化工艺中,所开发的新技术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首先要解决大尺寸规则形状样品或材料的热分析测试问题,即在各种大尺寸的板状、柱状和球型模具/样品和构件上实现扫描量热测试功能,这相当于把DSC测试功能拓展到大尺寸规则模具/样品和构件上。 (2)解决材料热物理性能测试问题,即在DSC比热容测试能力基础上,增加了在整个固化过程中的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的连续测量能力,在得到固化特性的同时得到复合材料传热特性,这相当于把MDSC测试功能拓展到大尺寸规则模具/样品和构件上。 (3)最终要解决单样品热分析测试技术问题,一方面要避免像DSC和MDSC那样需要同时进行参考样品测试,另一方面还要避免使用传统热物性测试中那样长时间稳态一维热流测试形式,而是需要仅采用温度传感器测量模具/样品和构件内外的温度和热流变化,并在与固化工艺相同的升温、恒温和降温的动态过程中,同时测量得到多个热物理性能参数,如热扩散系数、热焓、比热容和导热系数,最终得到固化度等相应的固化工艺参数。[b][color=#cc0000]3.本文目的[/color][/b] 上述解决方案是当前复合材料固化度监测及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对复合材料研制和生产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热分析技术在固化工艺和固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方面,很多研究机构和学校都开展了研究工作,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还停留在实验室探索阶段。本文将介绍近些年来在此领域内最具代表性的几篇研究报道,分析各种研究的特点和不足,为后续的技术攻关提供参考。[b][color=#cc0000]4.温度调制型DSC:MDSC技术[/color][/b] 经典的DSC技术可以测量微小样品比热容随温度的变化特性,由此常用于固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和分析,但无法测量样品的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因此采用DSC技术无法对固化过程中的热传递进行研究,无法了解材料内部的温度分布,进而使得无法进行固化工艺的优化。另外,传统的DSC对于微量样品的微弱吸热和放热还是不能提供足够高的灵敏度和精度。 为此,结合传统的Angstrom技术,在DSC技术基础上开发了温度调制型DSC(MDSC)技术,即在以往DSC测试的温度变化曲线上叠加了温度调制波,由此大幅度提高了测量灵敏度和测量精度,同时还实现了热扩散系数的测量。 目前,MDSC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有相应的商品化测试仪器,如图4-1所示。很多研究机构采用MDSC仪器对固化过程中的热传递进行研究,如侯进森等人对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固化过程中不同纤维方向上的导热系数进行了测量。[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23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5/201905141816583388_7031_3384_3.png!w690x230.jpg[/img] [/color][/align][color=#cc0000][/color][align=center]图4-1 MDSC测量原理和测试仪器[/align] 尽管MDSC已经具有很高的测量精度和灵敏度,但这种技术复合材料固化工艺研究和在线监测中的应用十分有限,主要因为以下原因: (1)样品量太小,很难保证样品对复合材料的代表性; (2)测试模型假设被测样品始终处于温度均匀状态,这就造成MDSC测试模型无法放大应用到大尺寸样品和固化部件的热分析测试; (3)与DSC一样,MDSC同样需要结合参考材料同时进行测量,这也限制了这种技术的实际应用; (4)为了保证MDSC技术中规定的边界条件,在被测样品周围需要配备复杂的配套装置,这在固化工艺现场根本无法实现。[b][color=#cc0000]5.固化过程的其他热分析技术研究[/color][/b] 到目前为止,固化过程中其他热分析技术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恒温固化过程中热物理性能变化过程的测量,重点是测量热扩散系数的变化规律,然后用不同阶段的热扩散系数来表征固化度C,即:[align=center][img=,690,5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5/201905141817455522_5587_3384_3.png!w690x57.jpg[/img][/align] 式中,B、A和D分别是液态、随时间推移和完全固化状态下的热扩散系数值。[color=#cc0000]5.1. Friis-Pedersen等人的研究工作(2006年)[/color] 较早尝试将DSC热分析技术推广应用到复合材料固化过程在线监测的是德国的Friis-Pedersen等人,他们模仿MDSC技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工作。在他们的研究中,模仿MDSC同样采用了Angstrom测量原理进行定点温度交变调制,模仿MDSC仪器结构搭建了一套经典的Angstrom法薄板热扩散系数测量装置,如图5-1所示,可以测量薄板材料(面积为100mm×100mm,厚度约为3mm)在不同恒定温度固化过程中热扩散系数的变化过程,并由此热扩散系数变化过程来表征复合材料固化度特性。[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22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5/201905141817271162_7843_3384_3.png!w690x226.jpg[/img] [/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5-1 试验装置示意图[/color][/align] 尽管采用了已知热扩散系数的硼硅酸盐玻璃对此测量装置进行了测量误差考核,并标称测量误差小于3%,但从文献报道来看,整个装置简陋,重复性测量结果偏差很大。特别是对于低粘度未固化树脂以及厚度的变化情况测试会有很多问题。 Friis-Pedersen等人还分别采用两种DSC仪器分别对微量样品的比热容进行了测量,并结合上述装置测量得到热扩散系数和密度计算得到了导热系数,通过对比证明了固化度与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的变化密切相关,采用热扩散系数来表征固化度甚至在灵敏度上更优于比热容。 尽管Friis-Pedersen等人的研究工作比较简易,测量误差也较大,但在采用热物理性能参数来表征固化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获得了初步的结果,证明了采用热扩散系数来表征固化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并具有显著特点。[color=#cc0000]5.2. Rudolph 等人的研究工作(2016年)[/color] 为了实现固化过程的在线监测,基于经典的Angstrom法薄板热扩散系数测试技术,德国的Rudolph 等人搭建了一套更简易的试验装置来测量环氧树脂固化过程中的热扩散系数变化,并基于上述固化度的定义来对固化过程进行表征。 装置的测量原理基于经典的Angstrom法,如图5-2所示,不同之处在于温度的调制不是传统的正弦波,而是采用了三角波,相应的热扩散系数测量公式则采用了参数估计算法获得。[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13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5/201905141818091906_4688_3384_3.png!w690x136.jpg[/img] [/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5-2 基本思想是假设一维热流,评估两个温度信号之间的差异。a)样品描绘,b)顶部和底部温度信号[/color][/align] 为模拟在线固化过程,Rudolph 等人搭建的试验装置模仿了真空袋成型工艺,如图5-3所示,被测环氧树脂样品尺寸为直径29mm、厚度不超过3mm,样品装在外径为30mm、高度为4mm的铝制料盒内。试验参数中设置了温度振荡周期长度为4分钟,振荡幅度被设置为2K。[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13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5/201905141818230117_8499_3384_3.png!w690x136.jpg[/img] [/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5-3 实验装置:1)隔离试验箱;2)温度控制器;3)用于温度测量和控制的PC机;4)测量放大器;5)室温显示;6)带有温度传感器的样品;7)铝块;8)珀尔帖元件;9)散热器[/color][/align] 采用这套试验装置,分别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了固化过程中的热扩散系数测试,热扩散系数转换为固化度后的结果如图5-4所示。[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400,3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5/201905141818383568_7396_3384_3.png!w690x519.jpg[/img] [/color][/align][color=#cc0000][/color][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5-4 在不同温度下测量热扩散系数推断出环氧树脂的固化度[/color][/align] 通过上述Rudolph 等人的工作,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几方面的优缺点: (1)再一次证明了热扩散系数作为固化度评价参数的有效性; (2)对于板材结构的复合材料固化过程,可以用很简易的装置就可以实现固化度的在线监测,特别是仅采用单面加热和厚度方向双点测温的方式,就可以在线实时对整个固化过程的固化度变化进行测试表征,这已经非常接近实用化水平。 (3)出于测试方法需要,样品加热采用的是单面加热三角波温度调制方式,这种加热方式显然不符合常规固化工艺线性加热模式,增加了在线监测设备的复杂程度。同样,这种测试结构并不适合低粘度液体以及厚度变化的固化过程。 (4)Rudolph 等人的工作实际上为今后的实用化研究奠定了一个基础,这种单面加热方式完全可以拓展到常规固化工艺中的线性加热模式,即只需采用一个温度传感器测量板材中心位置在固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就可以实现板材固化过程的在线实时监测。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卢少微等人出于对巴基纸(Buckypaper)作为温度传感器在固化工艺在线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借鉴了上述Rudolph 等人的工作,直接在真空袋固化工艺中研究固化度与巴基纸的电阻温度系数关系。尽管直接采用温度传感器在线监测固化过程的有效性十分有限,但他们对巴基纸的研究不失为给今后固化工艺中使用的温度传感器增加了一种可选性。[color=#cc0000]5.3. Struzziero等人的研究工作(2019年)[/color] 上述研究工作基本都是基于板材固化工艺的在线热扩散系数测试测试方法,但这些水平结构的固化过程并不适合流动性较强的低粘度液体树脂的固化过程监测,而且监测过程中样品厚度会发生变化而带来测量误差。为了提高材料的适用性,Struzziero等人采用了柱状结构的传热模型报道了在线固化监测的研究工作。 Struzziero等人研究的测试方法还是基于经典的Angstrom技术,在定点温度下交变调制加热温度来测量得到热扩散系数。设计的测量装置包括一个带冷却管的铜块,其中心有一个圆柱孔用于容纳直径为7mm、壁厚为1mm、高度40mm的空心铜管。该装置如图5-5所示。[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90,22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5/201905141818568815_9052_3384_3.png!w690x223.jpg[/img] [/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5-5(a)实验装置;(b)截面图;(c)俯视图[/color][/align] 液体树脂倒入铜管,然后用软木塞封闭。软木塞在其中心有一个开口,以允许放置在中心的热电偶接触树脂。然后将铜管插入铜块的圆柱形孔中,两块隔热板放置在铜块的上下两侧,一根柔性电热丝缠绕在冷却管周围。铜块温度由温度控制器调节加热软线上的功率进行控制而产生周期性的变化。由于树脂的热惯性,在树脂区域中心测量的温度是相位滞后的周期性曲线,树脂和铜温度的周期性变化信号如图5-6所示,通过相位差的测量可以得到相应的热扩散系数。[align=center][color=#cc0000][img=,600,35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5/201905141819092006_7113_3384_3.png!w690x405.jpg[/img] [/color][/align][color=#cc0000][/color][align=center][color=#cc0000]图5-6 树脂区域边界和中心的温度变化[/color][/align] 每次测试前,树脂在铜管中的填充量为四分之三左右,用软木密封封闭,并放置在铜块中。随后,外径0.5mm的测量热电偶探针穿过软木塞密封件的中心开口,使热电偶敏感区位于树脂的几何中心位置。在测试过程中,铜块温度调制所采用的幅度为1℃、一个调制周期为4分钟。Struzziero等人采用搭建的测量装置对三类材料进行了测试,第一类是非固化材料甘油作为该方法的考核;第二类包括一种脱气、预混合、单组分树脂,专门设计用于树脂传递模塑工艺的环氧树脂RTM6和另一种为灌注应用设计的低反应性单组分液态环氧树脂890RTM;第三类是采用液体增韧环氧树脂的双组分系统,用于缠绕和拉挤成型的XU3508/XB3473。 Struzziero等人用上述装置测量了上述材料不同温度下的热扩散系数,并采用MDSC进行了比热容测量和固化表征,同时还建立了相应的固化动力学模型,由此来进行相应的对比和验证。 通过甘油的导热系数测量验证了与文献值相差约为8%,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偏差是包含了测量装置热扩散系数测量误差和MDSC比热容测量误差的合成误差。 Struzziero等人在此测量装置上开展了大量研究,在此就不再详细介绍。总之,Struzziero等人的工作再一次有效证明的热扩散系数表征固化过程的有效性,同时还证明了测量液体热固性塑料固化过程中的热扩散系数方面是可靠的,测量精度由树脂区域中心热电偶放置的精度控制,要求位置精度为0.5mm以将测量误差限制在3%以下。固化环氧树脂的导热系数测试结果显示出对固化度的线性依赖增加和对温度的反向线性依赖,所得结果可以根据声子输运解释为固化材料中的主要热载体。实验装置测量结果可用于生成材料表征数据,这些数据是建立固化模拟所需的精确导热本构模型所必需的。 Struzziero等人的工作最重要的是验证了固化过程中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变化的准确测量,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的获得可以更可靠地预测热梯度、放热现象和缺陷,如残余应力,有助于提高固化工艺预测的整体精度。另外,Struzziero等人的圆柱体测试结构,从测试模型上已经完全接近于实际固化工艺,而且还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推广应用。[b][color=#cc0000]6.分析[/color][/b] 上述研究工作基本上都是模仿MDSC而采用了Angstrom技术,同时也证明了测量得到的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完全可以用于固化评价。由于加热方式的复杂性,使得这种Angstrom技术还是无法应用到实际复合材料固化工艺中的在线监测,还只能停留在样品级别的应用。为了真正在复合材料固化工艺中采用热分析技术实现在线监测,依阳公司通过前期的大量研究,做出如下分析: (1)基于MDSC发展历史做出的分析:在DSC测试过程中,由于样品量小,样品的吸热和放热量以及热流信号都十分微弱,而Angstrom温度交变测试是一种灵敏度和精度很高的技术,因此MDSC采用了Angstrom技术实现了灵敏度和精度的大幅度提高,并同时实现了热扩散系数测量,结合已经具有的比热容测试能力,MDSC可用来测量导热系数。 (2)从实际固化工艺做出的分析:在产品生产固化工艺中,产品尺寸普遍较大,吸热和放热量以及热流信号普遍都较大,从信噪比分析来看根本无需高灵敏度的Angstrom技术。另外,在实际固化工艺设备上也很难实现Angstrom技术要求的温度交变调制。 (3)从热扩散系数测试技术做出的分析:尽管上述研究文献报道都是基于交变的Angstrom技术,但不采用这种交变技术,只通过加热变化过程也能准确测量出热扩散系数,而这种加热变化过程与固化工艺中的加热过程完全相同。这也就是说在现有固化工艺设备和固化加热过程中,通过工件中单点温度的测量,可以准确得到整个固化过程中的热扩散系数变化。 (4)从比热容测试技术做出的分析:DSC和MDSC的强大之处在于可以对热流进行测量,从而量化得到吸热和放热变化过程,其技术关键是采用了参考材料的对比测试,这也是限制DSC技术推广应用于在线热分析的主要障碍。这个主要障碍目前也有解决途径,就是设法将参考材料等效到现场固化工艺加热装置上,从而可以具备DSC的所有测试能力。[b][color=#cc0000]7.总结[/color][/b] 通过上述研究文献综述和分析,针对固化工艺研究和固化过程在线监测,可以描绘出这样一个技术愿景: (1)因为都是基于升温和降温过程,可以将差示扫描量热(DSC)技术等效到固化工艺设备上,只通过简单增加相应的温度传感器等,就基本可以实现MDSC的大部分功能,至少能具备热焓、比热容、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的测试能力,实现高效的固化过程在线监测。 (2)这是一种单点测温和基于一维传热的测试技术,可以应用在各种尺寸和形状的复合材料固化工艺中,造价极低使用便捷,单点植入式温度传感器对复合材料整体性能影响小。 (3)随着分布光纤技术和巴基纸(Buckypaper)技术的发展,温度传感器可以采用分布式植入结构,将会更高效的进行固化工艺现场监测。[b][color=#cc0000]8.参考文献[/color][/b](1)王奕首, 李煜坤, 吴迪, et al. 复合材料液体成型固化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航空制造技术, 2017, 538(19):50-59.(2)侯进森, 叶金蕊, 王长春, et al. 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料固化过程中的热导率测定. 复合材料学报, 2012(4):23-28.(3)Friis-Pedersen H H, Pedersen J H, Haussler L, et al. Online measurement of thermal diffusivity during cure of an epoxy composite. Polymer testing, 2006, 25(8): 1059-1068.(4)Rudolph M, Naumann C, Stockmann M. Degree of cure definition for an epoxy resin based on thermal diffusivity measurements. Materials Today: Proceedings, 2016, 3(4): 1144-1149.(5)Lu S, Zhao C, Zhang L, et al. Real time monitoring of the curing degree and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with a carbon nanotube buckypaper sensor. RSC Advances, 2018, 8(39): 22078-22085.(6)Struzziero G, Remy B, Skordos A A. Measurement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epoxy resins during cure.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19, 136(5): 47015.[align=center]~~~~~~~~~~~~~~~~~~~~~~~~~~~~~~~~~~~~~~~~~~~~~~~~~~~~~~~~~~~~~~~~~~~~~~~[/align]

过程监测技术相关的资料

过程监测技术相关的仪器

  • 清洁排放污染物控制过程及监测方案 赛默飞世尔科技严格契合国家和地方日益严格的法规标准,推出了为中国客户量身定制的固定污染源清洁排放监测方案,精确测量低浓度烟气条件下的组份。SO2可监测到10mg/m3, NOx可监测到5mg/m3,颗粒物浓度可以准确测量到3mg/m3以下。另外我们还提供烟气汞连续监测系统,全方位为客户做出有力支持和保障。 对低浓度气态污染物监测,通常直接抽取法CEMS受方法限制,最低量程的误差难以满足精度要求。赛默飞采用稀释法,从根本上保障了系统测量的准确性。 l 稀释法可以彻底解决凝结水问题,可以适应高温、高尘或高湿低温等恶劣工况l 恒定的稀释比例;温度、压力的变化不会影响稀释比l 高精度的分析仪和系统保证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可以测量烟尘、SO2,NOx,NH3,Hg和SO3采用:? 43i型二氧化硫分析仪? 42i型氮氧化物分析仪? 48i一氧化碳分析仪? 410i二氧化碳分析仪? 17i氨分析仪? 颗粒物连续排放监测系统(PM CEMS)? 汞连续排放监测系统 (Mercury FreedomTM)l 全系统校准,确保测量准确l 用于脱硫、脱硝、汞等清洁排放连续监测;低浓度条件下获得理想精度,准确测量
    留言咨询
  • 仪器简介:Antaris Target混合分析仪为GMP(良好药品生产规范)生产环境提供完全解决方案。采用了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技术,使得该分析仪具有一流的光谱分辨率和分析性能;电池使用周期内,光源能量输出恒定;20年可靠性设计;内置、实时的自诊断功能;内置参考背景,可以在采集混合样品光谱的同时自动完成背景收集,无需专门进行背景采集,最大限度地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重现性和稳定性。Antaris Target混合分析仪能够直接安装于混合罐上,无需事先建立分析模型,采用移动窗口法直接分析光谱偏差变化,实时判别混合终点。该分析仪采用一体式设计,尺寸紧凑,并配置了无线通讯技术和大容量充电电池,能够方便地在多个混合罐间移动使用,最大化利用率,节约投资成本。赛默飞世尔科技(原热电公司)分子光谱部在中国具备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在中国建立有世界一流的客户演示和培训实验中心(上海金桥)和规模庞大的零备件仓库。Antaris傅立叶近红外分析仪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客户在购买、方法开发和实际应用的每一个环节均能够得到专业的技术服务和支持。技术参数:1. 尺寸:8" H x 10.5" W x 9.5" D;重量:7Kg(包括电池);极佳便携性; 2. 快速扫描功能3. 光源寿命大于10年,整机质保期3年;4. 高分辨率5. 充电池供电;802.11b无线网通讯;桌面使用时也可采用USB通讯;6. 光斑10mm和40mm可选;光斑区域能量分布绝对均匀;主要特点:1. 专为制药混合过程均匀性在线监测而设计,适用于各类型和尺寸的混合器;2. 可自动采集背景,也可选用外部标准材料作为背景;3. RESULT软件集成OPC数据接口,可以方便的与各种LIMS和DCS等控制系统进行数据通讯;也可提供PLC通讯控制器进行通讯集成;4. 无需建立校正模型,可采用移动窗口标准偏差算法进行混合过程均匀性在线监测; 5. 如需建立指标成分的定量监测模型,化学计量学软件TQ Analyst提供了比尔定律、经典最小二乘回归(CLS)、逐步多元线性回归(SMLR)、主成分回归(PCR)、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含非线性PLS和加权PLS算法)、相关系数、马氏距离、欧氏距离、SIMCA等定量和定性算法;TQ的智能向导和自动优化功能指引不同水平的用户进行方便快速地建立分析模型和方法;6. 完善的法规认证标准,ValPro自动认证工具包确保系统完全符合美国药典(USP)、欧洲药典(PhEur)、日本药典和FDA的规范要求;RESULT软件完全遵从FDA的21CFR Part 11规范;系统提供完善的DQ、IQ、OQ和PQ文档和工具。
    留言咨询
  • 双碳背景下的过程分析技术,助力钢铁厂安全运用及效率提升。
    留言咨询

过程监测技术相关的耗材

  • 美国YSI 6500型环境过程监测器
    唐海红 13120400643 美国YSI 6500型环境过程监测器 Description The YSI 6500 Environmental Process Monitor is great for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multiple data parameters. Features Continuously monitor DO, conductivity, temperature, and pH by providing uninterrupted data Eight scaleable 4-20 mA current loop channels allow monitoring of up to eight parameters Four SPDT relays
  • 检测器
    创新特点:1、由光波长测量模块、增强等离子体放电发生器模块、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组成;2、增强型等离子体放电发生器模块:基于增强型等离子体放电技术专利基础这个技术核心,既维持、稳定和聚焦等离子体放电,也控制不同的检测模式;3、SePdd-DSP平台可同时检测4通道(8通道可选),先进的信号处理,模拟到数字信号的高分辨率;4、具备多种模式检测模式,可替代DID,PDID,ECD,FPD,FID和TCD检测器;5、能够使用氩,氦,氮,氧,氢和CO为载气的情况下运行;6、等离子放电室是由优质石英材料经特殊处理消除荧光后制成的,包含等离子放电体和光学测量窗 7、检测范围 ppb 到百分比.SePdd对于气相色谱应用开发是一个量子式跳跃。【产品特点】1、能够在载气是氩,氦,氮,氧,氢的载气情况下运行2、用于本底校正的差异化检测模式3、等离子体可以随时开/关,允许反应背景气流过而没有任何负面影响4、替代DID,PDID,ECD,FPD,FID和TCD检测器,多种检测模式5、ppb 到百分比检测范围6、简单而且容易和任何过程或实验室色谱集成在一起7、即插即用理念,RS-485 和USB 数字通讯8、以太网通讯端口 9、物联网
  • 焊接残余应力检测方法
    金属材料在机械加工和热加工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的残余应力。残余应力的存在对材料的力学性能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残余应力的检测对于热处理工艺、表面强化处理工艺、消除应力工艺的效果及不良品的控制分析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南京聚航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先进,服务周到,可针对各类试件、工件提供专业的残余应力检测技术服务。服务方式可根据客户情况,选择将试件邮寄或者我方人员上门两种方式。聚航科技为您提供专业的盲孔法残余应力检测、环芯法残余应力检测、切条法残余应力检测、磁测法残余应力检测等测试服务。根据客户所述说的残余应力检测需求专门为客户提供详尽的检测方案。并根据国内外相关标准,提供测试报告,为客户进行应力分析。我公司所用的测试仪器经省级计量机构检定精度达到0.1级。南京聚航科技有限公司残余应力检测事业部推出的残余应力检测服务是针对机械制造行业中产品毛坯-粗加工-热处理-半精加工-精加工-成品等全过程或某重要工艺的残余应力参数检测服务,金属非金属都可,可以帮助客户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产品的残余应力数据库,完善企业产品合格检测标准,让客户充分了解到工艺全流程或重点工艺加工处理后的产品残余应力水平,缩短产品研发时间、优化产品结构和工艺、改善产品安全性能、保证质量、降低成本、完善产品质量管控手段、提高客户产品的成品率、增强产品竞争力。 南京聚航科技有限公司遵循保密原则,充分保障客户的商业、技术秘密。南京聚航科技有限公司残余应力检测技术服务行业有:航空:航空飞行器的框架、发动机机匣、涡轮盘、薄壁件等;航天:航天飞行器薄壁件、舱体、支架等; 兵器:装甲钢、铝合金车体、齿轮箱、弹壳、雷达等;轨道交通:车体、转向架、底架横梁等; 其他行业:汽车、机械、船舶、电子等。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