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观测与导航

仪器信息网地球观测与导航专题为您整合地球观测与导航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地球观测与导航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地球观测与导航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地球观测与导航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地球观测与导航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地球观测与导航相关的资讯

  • “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拟立项的2018年度项目公示
    p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 lt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gt 的通知》(国科发资[2017]152号)等文件要求,现将“高性能计算”等8个重点专项的2018年度拟立项项目信息进行公示(详见附件1-8)。 /p p   公示时间为2018年5月7日至2018年5月11日。对于公示内容有异议者,请于公示期内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书面材料,逾期不予受理。个人提交的材料请署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单位提交的材料请加盖所在单位公章。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如下: /p p   “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 /p p   联系人:徐泓 /p p   联系电话:010-68104417 /p p   传真:010-68338012 /p p   电子邮件:xuhong@htrdc.com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拟立项的2018年度项目公示清单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018-05-13_18284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0a609fd7-be4e-4e6c-94b6-8e5e1a6924c3.jpg" / /p p   附件: a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5/ueattachment/1da40778-5f3b-4ec4-9dd5-b5154017aeff.pdf"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拟立项的2018年度项目公示清单.pdf /span /a /p p /p
  • “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拟立项的2017年度项目公示
    p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科技部、财政部关于改革过渡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发资[2015]423号)等文件要求,现对“先进轨道交通”等9个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的项目信息进行公示(详见附件)。 /p p   公示时间为2017年6月5日至2017年6月9日。对于公示内容有异议者,请于公示期内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书面材料,逾期不予受理。个人提交的材料请署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单位提交的材料请加盖所在单位公章。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如下: /p p    strong “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 /strong /p p   联系人:徐泓 /p p   联系电话:010-68104417 /p p   传真:010-68338012 /p p   电子邮件:xuhong@htrdc.com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拟立项的2017年度项目公示清单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a42fbf54-a8aa-46d5-b13c-8fb36d794380.jpg" style=" "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ba4ac629-7f6e-4ec9-b699-36fc68b7d6ad.jpg" style=" " title=" 2.jpg" / /p p   附件: span style=" line-height: 16px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6/ueattachment/2d446fb9-dda1-47ac-8e65-8b13bb17c58b.pdf" style=" line-height: 16px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拟立项的2017年度项目公示清单.pdf /a /span /p
  • 高光谱成像等技术纳入“地球观测与导航”重大专项申报指南
    2月19日,科技部发布“地球观测与导航”等10项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通知。“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围绕新机理新体制先进遥感探测技术、空间辐射测量基准与传递定标技术、高性能空天一体化组网监测系统技术、地球系统科学与区域监测遥感应用技术、导航定位新机理与新方法、导航与位置服务核心技术、全球位置框架与位置服务网技术体系、城市群经济区域与城镇化建设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示范、重点区域与应急响应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示范等9个方向,共部署45个重点任务。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启动7个方向15个重点任务的部署,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 本项目涉及技术包含“关键技术攻关类”、“关键技术攻关类与应用示范类”、“基础前沿类”、“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等几大类,列入关键技术攻关类的有:静止轨道高分辨率轻型成像相机系统技术、静止轨道全谱段高光谱探测技术、大气辐射超光谱探测技术、超敏捷动中成像集成验证技术、基于分布式可重构航天遥感技术、面向遥感应用的微纳卫星平台载荷一体化技术。全文如下: “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按照《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及《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精神,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的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启动该专项2016年度项目部署,并发布本指南。本专项围绕新机理新体制先进遥感探测技术、空间辐射测量基准与传递定标技术、高性能空天一体化组网监测系统技术、地球系统科学与区域监测遥感应用技术、导航定位新机理与新方法、导航与位置服务核心技术、全球位置框架与位置服务网技术体系、城市群经济区域与城镇化建设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示范、重点区域与应急响应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示范等9个方向,共部署45个重点任务。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启动7个方向15个重点任务的部署,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针对重点任务中的研究内容,以项目为单位进行申报。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承担单位原则上不超过5个。本专项2016年部署项目的申报指南如下:1.“新机理新体制先进遥感探测技术”方向1.1静止轨道高分辨率轻型成像相机系统技术(关键技术攻关类)研究内容:面向同时兼顾高空间分辨率、高时效观测能力的各类区域性监测任务要求,开展不低于2.5m分辨率的静止轨道光学相机系统技术研究,包括基于天地一体化的静止轨道空间轻型相机系统总体技术、相机自适应光学检测与控制技术、静止轨道高分辨率相机稳像技术等研究;完成全尺寸地面原理样机的研制,对关键技术进行地面试验验证,为发展静止轨道高分辨率光学卫星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于我国高分辨率海陆安全监测、突发灾害探测等重大应用需求。考核指标:实现静止轨道不低于2.5m空间分辨率的全色对地成像和不低于5m分辨率的多光谱对地成像,实现单帧幅宽不小于100km×100km,成像质量MTF×SNR优于5(太阳高度角20° 、地面反射率0.05)。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2项1.2 静止轨道全谱段高光谱探测技术(关键技术攻关类)研究内容:针对防灾减灾、环境、农业、林业、海洋、气象和资源等领域高光谱遥感的应用需求,开展静止轨道高光谱成像技术研究,突破全谱段高光谱高灵敏探测、大口径低温光学集成装调、超大规模高灵敏度面阵红外探测器组件、高精度定标与反演等关键技术,形成波段范围覆盖紫外至长波红外的全谱段高光谱成像原理样机系统,为静止轨道高光谱探测技术及应用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考核指标:研制空间分辨率不低于25m(紫外至近红外波段)、50m(短波红外至中波红外波段)、100m(长波红外波段),波段范围0.3μ m~12.5μ m,光谱分辨率不低于0.01λ 、波段可编程,单帧幅宽不小于400km的高光谱成像原理样机系统。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3项1.3 大气辐射超光谱探测技术(关键技术攻关类)研究内容:针对大气痕量气体的临边和天底超光谱探测需求,开展大气辐射超光谱探测仪总体技术研究,进行指标体系和总体方案设计;开展高效率干涉成像技术研究,实现高性能干涉仪的设计和装调,突破高精度高稳定性机构控制技术、激光计量技术;开展低温光学和系统制冷技术研究;开展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仪高精度定标技术研究;研制大气辐射超光谱探测仪工程样机;突破数据预处理和气体反演技术,开发数据处理软件系统。考核指标:谱段:3.2μ m~15.4μ m;光谱分辨率不低于1.25px-1(天底)、0.375px-1(临边);空间分辨率(@705km)不低于0.5km×5km(天底)、2.3km×23km(临边);幅宽不低于5.3km×8.5km(天底)、37km×23km(临边);辐射测量精度:0.3K;光谱定标精度:0.2px-1;信噪比不低于30:1。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2项1.4 超敏捷动中成像集成验证技术(关键技术攻关类)研究内容:面向高分辨率、高效率、高价值对地观测卫星发展需求,开展超敏捷、动中成像技术攻关。完成动中成像模式的总体设计;完成高分辨率相机成像质量保证技术攻关,确保实现图像的高辐射质量和高几何质量;完成姿态快速机动并稳定控制技术攻关、动中成像高平稳姿态控制技术攻关,开发相关的核心控制部件并完成系统闭环验证;构建动中成像集成验证系统,模拟在轨动中成像过程,进行姿态机动与相机成像集成试验验证。考核指标:相机角分辨率:优于0.5μ rad;姿态机动速度:绕任意轴机动25° 并稳定时间不超过10s;最大角速度不低于6° /s;最大角加速度:不低于1.5° /s2;动中成像过程姿态稳定度优于5×10—4 ° /s(三轴,3σ );系统在轨传函:≥ 0.1(Nyquist频率);图像目标定位精度:常规推扫优于5m,动中成像优于30m(星下点,无控制点)。实施年限:3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2.“高性能空天一体化组网监测系统技术”方向2.1 基于分布式可重构航天遥感技术(关键技术攻关类)研究内容:面向应急遥感等迫切任务需求,开展基于分布式可重构航天器的智能遥感技术与方法研究;开展航天器空间分布方式、可重构方法与遥感技术的关联性研究。开展凝视、推扫、视频与多星组网的多种成像模式相结合研究;研究空间多航天器空间遥感探测系统的分布式测量方法、通信组网与数据共享机制;研究快速自动合成与高精度定位以及分布式航天器组网系统技术。开展具有实时姿态、位置、时间和自标定等综合信息能力的智能化载荷系统标准研究;形成标准化的分布式姿态测量与控制模块,网络化通信与数据共享模块,高精度遥感模块三大核心能力。考核指标:完成6~8颗分布式可重构卫星试验样机,实现分布式可重构卫星集群姿态测量、通信、测控和成像功能验证,完成分布式可重构遥感卫星网络演示系统;姿态测量与控制模块,总重量小于1kg,实现三轴姿态测量精度优于10″ ,角速度测量精度优于0.001° /s,角度控制精度优于0.02° 。数据通信与共享模块重量小于1kg,功耗小于1W,其包括星间通信数率大于30Kbps,距离大于20km,星地数据通信包括测控与数传,其中测控数据率上下行均大于30Kpbs,数传大于10Mpbs。高精度载荷模块重量小于5kg,对地分辨率优于4m,幅宽大于8km;系统具有自主成像的能力,无控制点图像定位精度优于100m,通过半物理仿真演示验证在全球任意地点达到在2小时内实现快速重访。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3项2.2 面向遥感应用的微纳卫星平台载荷一体化技术(关键技术攻关类)研究内容:面向多尺度实时敏捷全球覆盖的需求,开展20kg量级卫星的平台载荷一体化总体技术研究;构建标准化的微纳型遥感载荷单元与微纳型姿态测量控制单元,能源流单元和信息流单元。开展面向微纳型遥感卫星在轨遥感参数自标定和互标定技术研究,并通过地面演示验证;研究部署地球空间环境探测传感器微型化与集成设计技术,如空间大气、粒子辐射、电磁场、微重力等探测。突破探测微传感器关键技术,及其与微纳星微平台一体化设计和集成技术。建立低成本货架式微纳型遥感卫星技术体制;开展基于商业器件的批量化微纳卫星遥感系统的建造技术、标准化模块、载荷的集成、测试方法研究;完善微纳型遥感卫星的建造规范,为未来实现百颗量级微纳卫星遥感编队奠定技术基础。考核指标:完成20kg量级一体化微纳型遥感卫星系统以及相应的演示验证。完成微纳型遥感卫星的姿态标准化单元,完成微纳型遥感卫星的能源系统标准化单元,实现整星功耗大于20W的能源有效分配和电源系统的可靠性;对信息流标准化单元,基于商业器件实现遥感信息、测控信息、数据传输等的信息流统一处理。通过地面演示验证微纳型遥感卫星在轨载荷单元与姿态参数的互标定精度优于2,载荷系统的内部自标定精度优于0.2。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2项3.“地球系统科学与区域监测遥感应用技术”方向3.1 基于国产遥感卫星的典型要素提取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研究并建立全球多尺度典型要素标准体系和全球典型要素信息提取技术规范;研究国产低—中—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无场几何定标与验证技术、大规模境外多源遥感数据高精度协同处理技术;研究全球典型要素自动识别、快速提取与定量遥感技术,研究全球典型要素的增量更新技术;研究毫米级全球历元地球参考框架(ETRF)构建关键技术;形成典型要素协同生产技术体系,开展地表特征、资源、环境、矿产、生态、减灾典型要素信息提取示范应用。考核指标:标准体系覆盖全球多尺度数字正射影像(DOM)、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地表模型(DSM)、地形核心要素、水体、湿地、人造地表、耕地、冰川和永久积雪、森林、草地、灌木地、裸地、矿产开发地、碳酸盐岩区、盐碱地、石漠及荒漠化地等典型要素,满足10m~20m地表覆盖分类要求;信息提取技术能够支持我国主要自主卫星数据产品的快速处理,典型要素提取自动化程度达到80%以上,精度达到像元和亚像元级;全球尺度DOM数据产品分辨率优于2.5m、DEM数据产品分辨率优于10m、无控平面和高程精度优于5m、地形核心要素矢量数据产品精度不低于1:5万;境外重点区域DOM数据产品分辨率优于1m、DEM数据产品分辨率优于5m、无控平面精度优于3m、无控高程精度优于2m、地形核心要素矢量数据产品精度不低于1:1万;水体、湿地、人造地表、耕地、冰川和永久积雪、森林、草地、灌木地、裸地、矿产开发地、碳酸盐岩区、盐碱地、石漠及荒漠化地等要素数据产品分辨率达到10m~20m、要素信息提取准确率不低于85%;建立毫米级全球历元地球参考框架技术体系。生产全球3~5个典型区域的要素信息产品。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结合3.2 地球资源环境动态监测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全球典型区域资源、能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的监测指标体系,研究任务驱动的多源国产卫星协同立体监测、预警、应急调查技术,研究面向环境要素应急与监测耦合遥感观测技术,研究天地联合多时空尺度监测数据在线融合处理及协同分析技术,研究基于多源多时相卫星影像的全球尺度及典型区域地表覆盖、自然灾害、资源能源开采环境、生态环境等标志性特征的高可信变化检测、分析评价、模拟预测技术;研究天地联合多时空尺度近地空间环境监测关键技术;形成地球资源环境动态监测技术体系,开展相关领域的应用示范。考核指标:监测指标体系覆盖全球典型区域资源、能源、生态与健康环境、自然灾害动态变化要素与特征,满足资源环境动态监测要求;高价值时敏目标监测精度优于90%、虚警率小于5%;实现至少15类遥感载荷的多源数据融合与协同处理;对重大基础设施的形变监测精度优于3mm/年,形变时间序列监测精度优于4mm;具备资源与环境要素的年度监测能力,全球尺度产品空间分辨率不低于30m、重点区域产品空间分辨率不低于10m;全球典型区域自然灾害、资源能源开采地、湿地和森林等生态环境敏感因子的变化检测准确度大于85%;动态观测数据驱动的典型自然灾害实时模拟精度达到85%、时效性高于亚小时;天地联合监测区域尺度200km~1000km,获取空间环境信息要素不少于4类,数据处理周期不超过2小时。选择3~5个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 :鼓励产学研结合4.“导航定位新机理与新方法”方向4.1 高精度原子自旋陀螺仪技术(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针对海洋资源勘探对水下探测器长航时高精度导航技术需求,开展高精度原子自旋陀螺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及关键技术攻关,研制原理样机;同时,探索面向便携式自主导航的金刚石色心原子陀螺的理论与方法,研制原理验证样机。考核指标:探索导航定位新机理与新方法,并研制两类高性能原子自旋陀螺样机:(1)高精度原子自旋陀螺原理样机,实现漂移优于0.0001° /h;(2)金刚石色心原子陀螺原理验证样机,实现漂移优于10° /h。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4.2 海洋大地测量基准与海洋导航新技术(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面向海洋资源环境探测、水下导航定位的应用需求,研究海底大地测量基准建立和陆海基准的无缝连接技术,构建陆海(含海底)一致的、连续动态的海洋区域高精度大地测量基准和位置服务系统,包括高程基准(大地水准面);研究水下参考框架点建设与维护和陆海大地水准面无缝连接等技术方法;完成水下方舱设计、标校和测试方案论证与试验;研究海洋(水面、水下)融合导航技术和重力匹配导航技术,研制海底信标、重力和惯性定位相融合的水下综合导航设备。考核指标:海底大地控制点坐标精度优于± 0.5m;1×1海洋重力异常图精度优于± 3~5mGal;大地水准面精度优于125px。最大工作水深不小于3000m。水下定位精度优于± 10m;实时重力测量处理精度优于± 3mGal。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5.“导航与位置服务核心技术”方向5.1 协同精密定位技术(基础前沿与关键技术攻关类)研究内容:面向大众用户对室内外无缝定位服务的需求,研究高可靠性、高可扩展性的协同精密定位服务平台架构;联合通信与卫星导航技术,建立协同定位平台和A—GNSS服务技术体系;以云计算、云存储技术为基础,突破海量基准站实时观测数据安全管理及精密定位增强信息分布式处理技术;开展基于通信、卫星导航等多源协同定位关键技术研究;突破面向大众应用的高性能、低成本协同精密终端关键技术;开展云平台精密定位信息安全及基于性能分级服务关键技术研究;联合多卫星系统、全球覆盖地面基准站网及地面通信网络,研制面向大众用户的协同精密定位关键器件和自主可控的协同精密定位服务平台,开展应用示范。考核指标:能够实时处理联合全球和我国的GNSS基准站数据,处理能力不少于2000个站;实现秒级更新的卫星轨道、钟差及相关参数联合处理,满足亚纳秒至毫秒级精度的授时服务,以及毫米级至亚米级的定位服务;大众用户室外定位精度优于0.5m,授时精度优于1ns;形成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建议,平台服务用户能力不少于1千万,每日定位处理能力不少于100亿次。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5.2 室内混合智能定位与室内GIS技术(关键技术攻关类)研究内容:围绕室内复杂环境智能定位与多体系位置自适应和应用服务等关键科学问题,面向大型复杂公共场所的安全监控与预警和应急救援与管理等重大应用需求,研究开发基于地面基站的无线定位或室内特征匹配等混合智能室内定位技术,通过导航电文的精确坐标定位数据、室内多种无线通讯信号、室内特征的位置信息等,构建大范围高精度室内混合定位示范系统,开发新型的核心芯片,研制室内GIS软件。重点研究以下关键技术:无线定位信号载波频率及导航电文播发协议,室内特征获取与计算;地面基站及无线广播发射机关键技术;接收机核心芯片(射频前端及接收机基带信号SoC芯片)关键技术;接收机基带信号处理及定位、室内特征匹配与定位算法;室内定位接收机开发,室内GIS研制,室内位置服务应用系统构建。考核指标:室内定位精度优于1m;室内图像匹配精度达到亚像素;建立室内定位示范系统,定位区域可以覆盖大型城市,复杂建筑群广场面积达到50万平米以上,超大型机场日客流量超过20万;完成室内定位系统基准站研发和室内定位接收机核心芯片及算法的开发、室内特征匹配与室内GIS研制;形成室内无线定位技术国家标准建议,核心理论方法论文不少于3篇,自主核心专利不少于10项。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3项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结合,鼓励配套支持经费 5.3 全空间信息系统与智能设施管理(基础前沿类)研究内容:围绕人机物混合的三元世界的全测度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探索多元空间协同表达与时空基准、全尺度空间数据模型、设施信息标准化模型等理论方法,攻克多尺度多模态大数据归一化、多元空间数据分析模型与态模型耦合、全空间信息符号化表达与可视化等前沿核心技术,研制具有原始创新、世界领先的全空间信息系统原型,构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示范应用系统,促进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创新发展。考核指标:理论上原始创新,核心理论方法的标志性论文不少于50篇,自主核心专利不少于20项;新型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算法不少于100种,实时动态可视化三角面片超过100万量级,GB级空间数据可视化速度优于秒级;研制适用国内大城市公用设施管理的示范系统,示范验证系统可管理物件超过百万件。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结合6. 全球位置框架与位置服务网技术体系6.1 广域航空安全监控技术及应用(关键技术攻关类)研究内容:面向应对运输航空突发安全事件和管控通用航空安全风险的需求,研究基于自主PNT资源和通信资源的广域航空安全监测网技术架构、航空器飞行动态信息一致性/完好性/安全性保障与风险评估技术;研究星基自动相关监视和多照射源低空监视等全空域航空器高精度定位技术;研究高风险航迹追踪识别与风险预警技术;研究北斗机载设备检测与适航评估技术;研制构建功能性验证系统,针对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开展验证性应用示范工作;为建立广域航空安全监控网、提升国家空域安全监控能力进行技术探索与储备。考核指标:建立具备全球覆盖能力的全空域航空安全监视及风险预警实验平台、具备模拟北斗最低性能及高精度增强模拟等能力的实验平台,搭建广域航空安全监控网功能验证系统,形成广域航空安全监视网技术架构和技术规范。航空器运行风险识别符合ICAO DOC4444要求,告警位置信息不低于1次/min;北斗机载设备安全评估符合SAE ARP4761和CAR25.1309要求;监视航空器数量大于1000架,监视数据更新时间小于10s,三维位置精度优于2m、三维速度精度优于0.1m/s、时间精度优于20ns(95%置信度);3000m及以下非合作目标监视范围不小于120 km×120 km,水平定位精度优于50m,矢量速度精度优于1m/s,数据更新率不低于1次/s。实施年限:4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7. 重点区域与应急响应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示范7.1 区域协同遥感监测与应急服务技术体系(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研究区域应急响应空天地组网遥感监测应急服务体制机制,研究应用机理并确立应用需求和技术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卫星普查观测、浮空器定点观测、长航时无人机巡航观测、轻小型无人机重点观测、地面移动终端信息实时采集的空天地一体化协同观测和应用系统总体技术;突破区域空间应急信息链构建、突发事件空间信息聚合分析、应急决策支持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建区域应急响应空间信息服务规范标准,构建“一带一路”、边境口岸等重点敏感区域的突发事件应急服务系统,以重点区域和典型突发事件为案例,开展规范、技术体系与系统集成方案的应用示范。考核指标:形成完整的空天地组网遥感监测应急服务运行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支撑重点区域观测信息获取实现优于小时量级的覆盖频度、突发事件响应时间优于2小时能力,协同观测至少包括亚米级高分卫星遥感、低空遥感与地面移动终端等3类监测手段,实现分米级移动信息采集;完成应急服务演示系统研制,系统应具备满足应用部门功能与性能需求的应急响应指挥、信息获取、资源规划部署、调度、应急信息获取与管理、综合分析与信息产品生成、应急决策等能力;应用示范应包括“一带一路”沿线相关边境口岸、敏感地区城镇以及境外重点区域,构建至少1个区域空间信息服务与应急指挥示范平台。实施年限:3年拟支持项目数:2项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结合

地球观测与导航相关的方案

地球观测与导航相关的论坛

  • 地球磁北极不停快速漂移:导航系统被迫频繁更新

    [font=Tahoma, &][color=#000000][font=&] 一些欧洲科学家认为,他们现在已经可以对磁北极的漂移现象做出有把握的描述,近年来,磁北极逐渐从加拿大转移到了西伯利亚,这种现象可以用地球外核边缘两个磁“团”的竞争来[/font][/color][/font][align=center][color=#333333][img=,600,337]https://huanqiukexue.com/resources/image/20200527/1590558950620237.jp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333333]地磁场是由地球的流体外核产生的[/color][/align][color=#333333]  地球内部熔融物质的流动变化改变了上方负磁通量区域的强度。这种流动模式的变化削弱了加拿大下方的斑块,并稍稍增加了西伯利亚下方斑块的强度。这就是磁北极离开了它在加拿大北极地区的历史位置,并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原因,也可以说俄罗斯北部正在赢得这场“拔河比赛”[/color][color=#333333]  地球的顶端有三个极点。地理北极是地球自转轴在北半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地方;地磁学北极是与经典偶极子最吻合的区域(其位置变化不大);然后是磁北极,即磁场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地方。[/color][align=center][color=#333333][img=,600,438]https://huanqiukexue.com/resources/image/20200527/1590558966408003.pn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333333]负磁通量区域一直处于“拔河”状态[/color][/align][color=#333333]  磁北极一直在不停地移动。19世纪30年代,探险家詹姆斯克拉克罗斯(James Clark Ross)在加拿大努纳维特地区首次证实了这种现象。那时候,磁北极的移动范围不是很大,速度也不快。但在20世纪90年代,磁北极迅速向更高的纬度移动,并在2017年末越过了日期变更线。在这个过程中,磁北极与地理北极的距离缩小到了几百公里。[/color][color=#333333]  这种磁极的快速移动会导致我们更频繁地更新导航系统,以维持智能手机等设备上的地图功能研究人员利用卫星数据,测量了过去20年来地球磁场的形状演变,试图建立磁北极漂移的模型并认为这可能与地球外核向西加速的熔融物质喷流有关。外核是地球固体内核之上并在地幔之下的部分,由熔融的铁和镍组成,厚度大约2200公里。但是该模型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研究团队目前已经对其估计值进行了修改,以适应不同的流动状态。[/color][align=center][color=#333333][img=,600,336]https://huanqiukexue.com/resources/image/20200527/1590559016135661.png[/img][/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333333]地球的顶端有三个极点,分别是地理北极、地磁学北极和磁北极[/color][/align][color=#333333]  该团队的最新模型表明,磁北极将继续向俄罗斯移动,但迟早会开始减速。在移动最快时,其速度可以达到每年50至60公里,但谁也不知道它将来会不会移动回来。[/color][color=#333333]  近期磁北极的快速移动促使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National Geophysical Data Center)和英国地质调查局(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在去年发布了世界磁极模型的初步更新。该模型呈现了整个地球的磁场。它已经被整合到所有的导航设备中,包括智能手机等,以纠正任何局部的指南针错误。(任天)[/color]

  • 【原创】X射线脉冲星导航原理

    X射线脉冲星导航系统由X射线成像仪和光子计数器(探测器)、星载原子时钟、星载计算设备、导航模型算法库和脉冲星模型数据库组成。从X射线脉冲星导航原理框图中可以看到,脉冲星导航定位和姿态测量分别在两个环路中实现,前者的输入信息为光子计数器提取的脉冲信号和相位,输出为卫星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 后者的输入信息为X射线成像仪提取的脉冲星角位置,输出为卫星姿态角分量。 1.X射线脉冲星导航定位 基于X射线脉冲星的卫星自主导航定位的实现流程如下: (1)脉冲到达时间测量 星载探测器接收X射线光子,光子计数器输出脉冲信号和相位信息 脉冲信号进入原子时钟的锁相环路,修正本地时钟漂移,标定和输出脉冲到达时间。 (2)脉冲到达时间转换改正 调用基本参数数据库和脉冲星模型数据库,对罗默(Roemer)延迟、歇皮诺(Shapiro)延迟、爱因斯坦(Einstein)延迟、光行差延迟和星际色散效应等误差项进行改正,转换得到在太阳系质心坐标系中的脉冲到达时间测量值。 (3)脉冲到达时间与预报时间对比 调用脉冲星模型数据库,提取标准脉冲轮廓和脉冲计时模型,由脉冲计时模型预报脉冲到达时间 整合测量脉冲轮廓,并与标准轮廓进行相关处理,得到脉冲到达时间差(基本观测量)。 (4)卡尔曼滤波处理 利用多颗脉冲星组成基本观测向量,构造脉冲星导航定位测量方程,调用卫星摄动轨道力学方程、星载时钟系统状态方程和卡尔曼滤波器,得到卫星位置、速度和时间偏差估计。 (5)导航参数预报 利用导航定位偏差估计值,可以修正卫星近似位置、速度和时间等参数 分别采用数值积分方法和星载时钟模型短时预报卫星位置、速度和时间等导航参数,输出到卫星平台控制系统,自主进行轨道控制和钟差修正。 2.X射线脉冲星姿态测量 利用X射线脉冲星信号测定卫星姿态的方法与星体跟踪器类似,区别在于是用X射线代替可见光观测。一旦X射线成像仪提取脉冲星影像,脉冲星在探测器平面和星体坐标系的角位置也就随之确定。由于脉冲星相对于太阳系质心坐标系的位置已精确测定,因此可以进行星体坐标系与太阳系质心坐标系之间的旋转变换。于是,可以直接提取坐标变换的欧拉角信息,或利用姿态四元素方法进行滤波估计,最终获得卫星俯仰、滚动和偏航等姿态信息,并输出到卫星平台控制系统,自主进行飞行姿态控制。

  • 导航仪也会让人迷路

    随着汽车的普及和道路的建设,城际间的经济往来更加频繁,车载GPS导航仪显得很重要,准确定位、导航、娱乐功能集于一身的导航更能满足车主的需求,成为车上的基本装备。可这些导航设备究竟准确率有多高呢?但现在的导航仪也不管用了,曾经有日本游客在澳大利亚用导航仪开进了大海!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好多车主都遇到过导航仪误导的情况。那么,导航仪为何频频出现错误提示呢?央视最近的一份调查表明,国内13家主流厂商、18个型号的导航仪产品的合格率竟然不超过30%,仅有少数厂商的产品能够通过完整的10项测试指标。据了解,硬件、软件、地图三部分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软件和地图是导航仪准确与否的关键。导航软件编制的缺陷,会导致语音提示延迟、绕路、重复掉头指令等现象。而如今道路交通状况时常发生变化,如导航仪里的地图没有及时更新就会导致指引偏差;此外,不少车主为了省钱安装使用盗版地图的导航设备,则更容易发生误导现象。 根据这份调查,记者也走访了我市的导航仪市场。在海勃湾黄河街一家专营导航仪的汽车用品店,记者看到,这里的导航产品分为多个品牌,根据功能、质量和使用地图的不同,价格从300元到数千元不等。“导航准确度高吗?”记者问店主。对方表示,高端导航产品使用的是一知名品牌的地图,绝对是正版,使用前需要激活,但为了地图的准确度,需要每年更新一次,费用在200元左右。而问到一款价格在300元左右的导航时,店主则明确表示,这款导航用的是“破解版地图”,并非正版,准确度肯定不及使用正版地图的导航设备。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购买一个高准确的导航仪至关重要。第一要看看看卫星信号接收模块的芯片是第几代的,芯片的高低是决定GPS准确性和速度的重要元件。选择落后的芯片,就意味着你的汽车到路口的时候需要等待GPS告知你怎样走之后,你才能开车行走。第二要准以看看地图更新的速度,现在各个地方建设和发展的速度都很快,厂家如果不及时提供地图更新服务,你的GPS就没有太大的用途了。第三要看看厂家为你提供地图免费更新的时间有多长。所以,选择GPS导航仪的时候,既要看硬件,又要看软件,否则的话,你买到手的GPS就是用处不大的废物一个。

地球观测与导航相关的资料

地球观测与导航相关的仪器

  • LOBO由加拿大MBARI研究所Ken Johnson博士研究组开发的实时水质监测系统,LOBO提供常规、强大和精确的水质测量,尤其适合应用于河口和内陆水体等敏感和多样的生态区域。可安装于浮标上或固定安装,分为如下四种类型:浮标型(Bay LOBO):用于近海、湖泊、水库水环境监测。河流浮标型(River LOBO):用于河流、河口水环境监测。岸基型(Dock LOBO ):固定于岸边、海水浴场、栈桥等水环境监测水底固定型(Benthic LOBO):用于湖底、海底等水环境监测。可测量参数包括:物理参数:温度、深度、盐度(可选)、流(可选)和浊度。化学参数:CDOM、 硝酸盐和溶解氧。生物参数:叶绿素等。LoBO配有浮动平台、电源和无线传输系统,安装好的传感器,自动数据处理和存档软件以及基于网络平台的数据可视化显示软件。客户只需要将软件安装并做一些相应的配置,并将LOBO投放到待测水体中,数据即可自动传送到网站上方便客户随时查看。LOBO采用高精度、高稳定性的传感器,配有防生物污染系统,可在最长的投放时间内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并且使维护费用最小。可集成到LOBO上的传感器包括: Satlantic的硝酸盐传感器WETlab公司的WQM系统,配有有叶绿素、浊度和Bio-WiperTM(防生物污染装置)等。 Sea-Bird公司的电导(盐度)、温度、深度和溶解氧。ECO系列荧光计。Nortek 公司的海流计GPS跟踪装置气象站LOBOviz软件LOBOviz软件是LOBO系统非常重要、有价值的组成部分。它能自动采集、处理、存档和发布来自传感器的数据,时用户可以通过网站同时查看与比较来自于不同监测点的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自动数据处理和数据质量控制远程控制各传感器通过多种LOBO平台测量上网通过数据查询端口将数据绘图。列表导出数据 利用移动无线装置登陆Google Earch查看最新的测量数据结合现有的网站或者客户自己的网站一起使用。
    留言咨询
  • 照明导航 400-803-3616
    照明导航获得第六届阿拉丁神灯奖”十大技术奖”照明导航具有颠覆手持光谱仪的产品创新思维,能与智慧行动装置完美地结合使用。 使用者只需将照明导航置于光源下,即可透过照明导航的无线量测功能与专用 APP,快速地在行动装置上呈现该光源的光色信息,并帮助使用者评估此照明应用是否符合国际照明标准(CIE、JIS、CNS、GB 等)。为了实现使用者所期待的便携性,照明导航不同于传统的手持量测设备,以业界最轻薄的重量与外型,提供使用者方便随身携带的诉求。且照明导航所使用的光谱量测引擎,拥有多国专利与国家实验室认证,而其校验均以追溯 NIST(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的设备确认,为使用者提供可信赖的量测信息。 产品类别照明导航产品尺寸63.1*17.5*63.1mm重量92g波长范围380nm—780nm照度范围可量测:5—50,000 lux准确性(@1,000lux标准光源)照 度︰±5 %色 温︰±3.5 %积分时间6ms ~ 16s语言选择繁体中文, 简体中文,英文,德文测量模式单笔量测, 多笔量测,扣背景光测量功能相关色温 (CCT)CIE 1931CIE 1976光谱图 (Spectrum Diagram)色品规范 (C78.377-2008)色容差 (IEC-SDCM)演色指数 (CRI Ra) (R1-R8)R1 ~ R15光色品质 (CQS)TLCI (Qa)色域面积指数 (GAI)照度 (Illuminance)迟烛光 (Foot Candle)峰值波长关键功能拍照功能, 记事功能,自动连线,自动暗校正(归零),资料比较,GPS 定位服务,社群媒体整合可搭载APP光谱精灵 精华版照明导航
    留言咨询
  • 极地导航 冰川导航WaMoSII是由OceanWaveS GmbH开发的经过验证的基于雷达的波和表面电流监控系统。与产生单点测量结果的常规波浪浮标浮和当前的轮廓分析设备相比,WaMoSII具有在较宽的区域和更丰富的环境中显示此信息的优点。WaMoSII的测量值会在航行中不断更新,与最近的参考点报告的状况相比,可提供与本地操作区域相关的实时数据。高清晰的波场图像与数值数据和直观的图形报告相结合,使操作员在评估环境风险和识别安全操作窗口时充分了解情况。作为现有传感器的补充或作为主要系统,WaMoSII以较低的生命周期成本提供了具有相当准确性的更高保真度信息。
    留言咨询

地球观测与导航相关的耗材

  • 微型电子器件插件、X-断面观测插件
    微型电子器件插件采用特制夹具将微型电子器件、太阳能电池以及其他晶片状材料固定在样品杯中,使其免遭到破坏。测试后,样品可以完好无损的取下,重新回到制备环节中去,或者参与其他损耗检测。微型电子器件插件与金像样品杯结合使用,可以直接将样品固定于插件上。不需要在背面粘附样品或者样品表面接触,通过倾斜的夹钳将样品牢固的固定在插件上,16 个夹钳均匀施力,不会造成样品的损坏。X-断面观测插件适合于涂层以及多层半导体器件等断口、断面的观测。与传统的耗时又费钱的树脂镶嵌相比,这种办法简单而快速,且不需要螺丝等其它工具来固定样品。X-断面观测插件与金像样品杯结合使用。借助X-断面观测插件,样品固定在特制夹具中,无需其他辅助工具,可以迅速而简便的对样品的位置进行调整。X-断面观测插件保留样品断面的原始状态,无需抛光,使得观测完毕后样品可重新使用或进行其它检测。
  • 暗管探测仪
    一、单位简介 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由国防科工委组建成立,是国内唯一从事电波传播研究的专业研究所,拥有青岛研发中心、新乡基地、北京和洪门两个研究中心、全国各地和南北极13个电波观测站,在雷达、通信、导航、测控、遥感、航天、无线电干扰协调、石油测井等领域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同行业中首批通过GB/T19001-2000和GJB9001A-2001质量体系认证,先后参加了包括&ldquo 两弹一星&rdquo 、&ldquo 载人航天地面搜索&rdquo 、&ldquo 5.12汶川地震搜救&rdquo 、&ldquo 奥运安保探测&rdquo 和&ldquo 世博会重点场馆安保探测&rdquo 在内的多项重大项目和活动,集体和个人多次荣获全国&ldquo 五一&rdquo 劳动奖章和上级部门嘉奖。 LTD-2202暗管探测仪采用超宽带雷达技术,基于高频电磁波反射原理对地下0~8米内地下金属和非金属管线进行探测,具有分辨能力强、灵敏度高、探测深度深、操作简单等诸多优点。硬件五年质保,软件终生免费升级,24小时提供技术咨询。 一、应用领域:  环保领域的排污暗管探查;  市政管网普查;  铁路和道路沿线管线调查;  地下埋藏异物或凶器的侦查等领域。 二、主要特点  双通道主机 、控制用计算机和供电锂电池为一体化设计,便于现场使用;  主机基于最新ARM主板设计,采用WinCE嵌入式系统,可快捷地热开关系统;  系统配备超宽带双频天线,每付天线具备独立的收发装置,可独立或同时工作,同一次测量可同时生成两张或多张雷达剖面图,可测得不同深度的管线;  采集软件和数据处理软件采用中文界面,符合国内相关规范要求,并为用户提供不加密的开放性版本;  整个系统由主机内置锂电池供电,功耗低,连续工作时间&ge 8小时;  系统具有完全自动化的参数设置功能,方便用户使用;  显示方式:彩色和灰度方式可选;  探测模式:轮测模式和连续模式可自由切换;  小车安装有测距轮,具备回退定位功能;   随仪器为用户提供仪器操作和数据处理解释的多媒体演示和典型工程探测图谱,使用户很快成为行家里手。 三、性能指标  一体化主机体积:&le 32× 22× 6cm(含航空插座);  双频组合天线中低频天线中心频率为270MHz(可定制),高频天线中心频率为400MHz(可定制),总体积&le 60× 45× 20cm;  采集软件具备道间平均、背景消除、实时滤波、叠加去噪、数据回放及图像处理功能;  处理软件具备增益、滤波、小波分析、反褶积、希尔伯特变换、偏移、管线识别、成果输出和打印等功能;  A/D数据转换:16位;  脉冲重复频率不小于:300KH;  时窗:64 ns、128 ns、256ns可选;  扫描采样点数:256、512、1024可选;  扫描速度:32、64、128、256 scan/s用户可选(连续模式下选择);  动态范围&ge 150dB;  叠加去噪数大于等于32768个扫描(自动或用户选定);  工作温度:-30℃~+40℃; 储存温度:-40℃~+60℃;
  • 观测玻璃器皿 | N9308003
    订货信息:观测玻璃器皿产品描述数量部件编号一次性观测玻璃器皿(50 mL)1000N9308003一次性观测玻璃器皿(100 mL)500N9308030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