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用于多相流

仪器信息网方法用于多相流专题为您整合方法用于多相流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方法用于多相流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方法用于多相流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方法用于多相流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方法用于多相流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方法用于多相流相关的耗材

  • 用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方法624 标准品试剂盒 | N9331064
    产品特点:600 系列废水方法之洁净水法案中的“废水”部分用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方法624 标准品试剂盒本品包括:N9331060、N9331061、N9331062、N9331063。美国EPA 方法624 是一种利用样品制备型TurboMatrix 顶空净化和捕集器械以及配有填充柱的Clarus 600 GC 仪器分离存在于5 mL 市政或工业废水样品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Clarus 60 GC/MS 仪器用于检测洗脱物。方法8100方法8100 是一种用来分析多环芳烃的方法。Clarus 600 GC 用于化合物分离并使用FID( 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对洗脱物进行检测。方法625方法625 是一种在使用二氯甲烷萃取市政或工业废水并浓缩至1 mL 后再用GC/MS 仪器分离酸性、碱性和中性可萃取馏份的分析方法。订货信息:用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方法624 标准品试剂盒产品描述部件编号1.2 mL、2000 μg/mL、溶于 P & T 甲醇N9331064用于方法 624 的混合液 A1.2 mL、2000 μg/mL、溶于 P & T 甲醇N9331060用于方法 624 的可净化混合气体 B1.2 mL、2000 μg/mL、溶于 P & T 甲醇N9331061用于方法 624 的混合液 C1.2 mL、2000 μg/mL、溶于 P & T 甲醇N9331062用于方法 624 的混合液 D1.2 mL、2000 μg/mL、溶于 P & T 甲醇N9331063方法625产品描述部件编号用于方法 8100/625 的多环芳烃1.2 mL、2000 μg/mL、溶于二氯甲烷 / 苯N9331044用于方法 8100 的多环芳烃混合液 B1.2 mL、1000 μg/mL、溶于二氯甲烷 / 苯N9331045用于方法 8100 的替代标准品1.2 mL、2000 μg/mL、溶于二氯甲烷N9331046
  • 安捷伦 125-0334UI J&W DB-Select 624 超高惰性气相色谱柱,用于美国药典残留溶剂方法 467,
    125-0334UIJ&W DB-Select 624 超高惰性气相色谱柱,用于美国药典残留溶剂方法 467,30 m, 0.53 mm, 3.0 μm,7 英寸柱架超高惰性测试,保证柱与柱之间的优异性能DB-Select 624 467 超高惰性柱内径 (mm)长度 (m)膜厚 (um)温度范围 (℃)7 英寸柱架0.25301.440 到 260/260122-0334UI601.440 到 260/260122-0364UI0.32301.840 到 260/260123-0334UI601.840 到 260/260123-0364UI0.5330340 到 260/260125-0334UIHP-残留溶剂快速分析柱相当于 USP 固定相 G43与用于此方法的标准膜厚色谱柱相比,薄液膜柱将运行时间缩短了 2.5 倍,并将最低检测限(MDL) 提高了 2 倍键合交联相似的固定相:HP-残留溶剂快速分析柱7890/6890内径 (mm)长度 (m)膜厚 (um)温度范围 (℃)7 英寸柱架5 英寸柱架LTM II 模块0.53301-20 至 26019095V-42019095V-420E19095V-420LTM
  • 用于EPA方法603的多孔吹扫取样器 22748
    用于EPA方法603的多孔吹扫取样器Instrument: Aquatek 50 & 2050 Autosamplerssuitable for 603 per US EPA订货信息:用于EPA方法603的多孔吹扫取样器描述货号包装5 mL, top stem, product of Tekmar,14-4006-024227481 ea25 mL, top stem, product of Tekmar,14-4007-024227491 ea

方法用于多相流相关的仪器

  • TVP远心照相多相流特征参数测量仪远心照相多相流特征参数测量仪通过图像采集及光源控制软件调节控制CMOS摄像机的拍摄条件,得到一段时间内测量点处多相流的流动图像,图片经多相流体系分散相识别与分析软件处理即可得到分散相颗粒的粒度、浓度等局部特征参数。整套设备由低畸变高分辨率远心镜头、CMOS工业相机、同步光源控制系统以及具备高速USB 3.0接口并安装图像采集处理软件的电脑组成。技术指标摄像头适用环境:温度0-40°C,压力0.5Mpa;测量方式:接触式在线测量;测量范围:4.8μm~104μm(可通过定制扩展测量范围,与镜头、相机有关);视场直径:15mm、10mm(标准),可定制,由被测物体的尺寸与镜头的放大倍数共同决定;视场景深:4.5mm、2.2mm(标准),可定制,由相机的像素、帧率与工作距离共同决定;相机分辨率:1280×1024(标准),可通过定制选配分辨率高达五百万像素的相机;最大帧频:500fps(MOI),可通过定制选配高速工业相机;曝光时间:相机快门最小曝光时间100μs,调制光源最小曝光时间8μs;工作距离:470mm、240mm±5mm(标准),±5mm通过软件控制步进电机实现;探针外径:22mm、 16mm(标准);产品特点产品尺寸小,对流动体系干扰较小;图像几何形变小,光学畸变不大于0.1%;适用测量体系广泛,可用于气-液、液-固和气-液-固等多相反应体系实验设备的实时在线、定量测量例如搅拌槽、固定床、流化床等多相反应器;测量参数种类众多,可测量得到气泡、固体颗粒或液滴等分散相的尺寸、浓度、运动速度、相界面积以及颗粒的形貌特征;通过调节图像采集软件及曝光控制软件的曝光时间、增益和采样的照片张数,可以得到测量范围一段时间内多相流的实时流动图像;产品配有相应的多相流体系分散相识别与分析软件,利用该图像处理软件对拍摄图像进行处理即可得到高速流动的多相流中气泡、液滴或固体颗粒等分散相的粒度、浓度和速度分布等局部特征参数。
    留言咨询
  • 美国Tech4imaging公司生产电容层析成像仪是多相流可视化的理想仪器,也是非接触式的多相流成像分析测量系统。使用电容层析成像技术(ECT系统),电容层析成像仪广泛用于流化床,燃烧,气力输送,油气输送研究等二相流测量。并具有如下测量功能:多相流成像 (液/液,固/液流体成像);多相流测速,可对流场内任意区域任何点测速;研究流体结构测量分散相流速,作为时间和空间函数测量位移结构体积 美国电容层析成像仪由电容测量单元,实时数据采集和图像重建软件,多相流分析软件组成。标准产品提供12个电极,提供高达50~200帧/秒的测量能力。电容层析成像系统组成电容层析成像数据采集单元:测量传感器对片之间的电容,用于监测多相流图像,具有高达1飞法拉(10^-12法拉)的超高测量分辨率。电容传感器:电容传感器具有多种形状和大小,方便监测多种类型的二相流,可直接植入到隔离层中用于燃烧或能量测量。重建软件:可提供3D相浓度构建,给出形象的浓度分布。 电容层析成像仪,ECT系统应用能源领域:能源领域频繁涉及到多相流和多相流反应器,比如煤炭气化,燃烧室,原油精炼,管道输送等。这些多相流需要一种多维度测量技术,能够实时给出流体的动态过程的监测和物理特性。电容层析成像仪可以实时成像,灵活布局传感器,非接触式测量,非常适合上述应用。 而且电容传感器适合高温环境,从而可以进行燃烧可视化,燃烧发射控制,燃料燃烧,能量优化领域的研究。 CFD验证:电容层析成像仪可提供多相流的三维实时成像,可用于验证CFD模拟结果。 科研单位应用:电容层析成像仪可广泛用于高校和研究院所等科研机构,用于流动的可视化分析。比如,用于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化床等多种两相流分析和实验。
    留言咨询
  • 随着光化学合成反应在有机合成领域的发展,流动光化学合成反应因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安全、高光吸收效率、高传质传热效率以及易于放大生产等优势使得光化学合成方法成为药物及精细化学品传统合成路径的有效替代方式。泊菲莱科技推出PLR-SMCR1000多相微通道反应系统为研究连续流动光化学合成方法学提供了平台,适用于均相光化学合成反应,引入的Taylor①流体结构同时满足了气/液及液/液非均相合成反应的需求。应用领域 ▲特别适用 ●较为适用 ○可以使用▲ 光化学有机合成▲ 光化学精细化学品合成▲ 釜式反应放大可行性验证▲ 管式光化学合成反应投产小试▲ 热力学流动化学合成▲ Taylor流两相传质过程行为研究适用光化学反应类型环加成反应、C-C偶联反应、C-N偶联反应、C-O偶联反应、卤代/脱卤反应、脱羧/羧化反应、双键加成反应、三元杂环开环反应、不对称合成等关键特征● 连续流微反应通道,提升反应性能;PLR-SMCR1000多相微通道反应系统采用单层高透光毫米级(0.1~10 mm)连续流微反应管路作为光化学反应容器,将反应所需光的透射深度从釜式反应厘米级降至微毫米尺度,有效辐照面积提高到75%,大幅提升光化学反应底物的吸光效率,数倍缩短反应时长。 PLR-SMCR1000多相微通道反应系统的连续流微反应管具有良好的总换热系数250 kW/(m3K),该总换热系数数值比传统釜式反应提高了数十倍,有效降低局部热副反应发生的概率,稳定提升连续流光化学反应的稳定性、重复性以及产率。 PLR-SMCR1000多相微通道反应系统的连续流微反应管耐压≥0.6 MPa,搭配流动体系提高气体参与或生成反应的安全性。● 多相Taylor流体,实现非均相反应PLR-SMCR1000多相微通道反应系统标配三路液相反应通道和一路气相反应通道。 气相流路可用于有CO2、Cl2和O2等气体作为原料参与的反应。 针对气/液及液/液非均相反应,多相连续流动光化学反应系统引入的气-液、液-液Taylor流体能促进光化学反应相内混合速率,不断刷新两相接触界面,有效提高连续流光化学反应界面的反应速率。● 配置灵活,反应条件轻松自如PLR-SMCR1000多相微通道反应系统的连续流微反应管有5 mL和10 mL两种不同反应容积可选,推荐液体流量范围为0.5~8.0 mL/min,推荐气体流量范围为0~20 mL/min。连续流体流速可以实现0.625~20 min驻留时长的调节,可控的驻留时长可以调控如多取代反应等多位点光化学反应的进度,进而配合底物比例优化目标取代产物的产率。 PLR-SMCR1000多相微通道反应系统可选用高密封性能原料瓶和底物收集瓶,可与PLS-MAC1005气氛控制器联用,对参与光化学反应的底物及反应生成的产物进行惰气保护。 PLR-SMCR1000多相微通道反应系统具有较强的拓展性,可以串联多个连续流微反应管形成多路微通道反应管路,实现光化学有机反应的连续多级合成过程,尤其适用于存在不稳定中间产物生成的连续光合成过程。● 实时分析,助力智能优化与收集PLR-SMCR1000多相微通道反应系统可与光纤光谱仪等检测设备连用,可实时监测光化学反应流出液的吸收光谱,进而在线判断底物的转化率和产物的生成速率,迅速优化光化学反应的预混顺序、光照强度、流速和反应温度等影响光化学合成的反应条件,智能判断废液排出时间以及反应底物收集时间,提高收集底物纯度。● 定制化LED光源,激发“专属”光化学反应PLR-SMCR1000多相微通道反应系统搭载LED光源,输出波长在255~760 nm范围内可选,可精准调节并获取光化学反应的最佳波长,LED光源电功率10~120 W可调,适用于低光功率下反应太慢的光化学合成反应实验。LED光源可选波长: ①紫外光区——可用于底物引发的自由基链式反应 l=255、275 nm ②可见光区——实现可见光激发催化剂引发自由基反应同时减少底物激发引起的副反应,提高反应的选择性 l=365、385、405、410、420、435、445、450、460、475、485、505、520、525、535、550、575、590、595、620、625、630、655、685、700、730、760、770 nm ③可见光区——模拟太阳光照下的反应适用性 780≥l≥380 nm 针对光催化剂最常见的蓝光、绿光吸收区域有450 nm、460 nm、475 nm、485 nm、505 nm 、520 nm、525 nm、535 nm、550 nm、575 nm十个吸收波长可供选择,可任意组合、精准调控获取最佳光波长。● 水冷精准控温,反应速率张弛有度在多数光合成实验中,控制反应温度能调节反应速率。 针对室温下速率较慢的光化学合成反应,可提高反应温度至80℃。 针对自由基活性高、副反应多的反应,-10℃低温的精准控制,可以降低自由基活性,减少副反应发生,提高主产物产率,尤其是温度敏感的不对称催化反应,低温光合成反应可以有效减少产物的手性反转,提高产物手性选择性。技术参数①Taylor流是气-液/液-液两相流中操作范围较宽的一种流型,由一系列气泡和液弹组成,气泡和液弹呈周期性交替出现。
    留言咨询

方法用于多相流相关的试剂

方法用于多相流相关的方案

方法用于多相流相关的论坛

  • 【求助】求购蒸馏器,用于回收氯苯

    我做的是纺织品检测这一块的,在做AZO-FREE时,对涤纶样品采用氯苯进行萃取,萃取液经旋转蒸发后残留下大量高浓度的氯苯,现在我这里已经积了很多箱了。现在我想买个适合的蒸馏器,把这些氯苯蒸馏后重新使用,但是我在网上看到的蒸馏器大都是用来蒸馏水或酸的。请xdjm们帮忙了,如果有其他处理方法的请一并告知。谢谢!

  • 【实战宝典】哪些检测技术可用于微流控芯片?

    问题描述:哪些检测技术可用于微流控芯片?解答:[font=宋体]常用于微流控芯片检测的技术主要是电分析、光谱分析和光学分析。电分析包括对电化学阻抗、电流、电位等电信号的检测。光谱分析包括荧光检测、拉曼光谱检测、化学发光和生物发光检测。荧光检测需要先对待分析物进行荧光标记。拉曼光谱适用于对细胞及其生物分子的实时监测。化学发光和生物发光仅适用于特定化学发光试剂和细胞的研究。光学分析包括各类显微镜观测、折射率检测、热透镜显微检测等。其它检测方法还有胶体金法、表面等离子激光元共振检测等。[/font]以上内容来自仪器信息网《样品前处理实战宝典》

  • 【转帖】加拿大制定多项农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

    加拿大制定多项农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 加拿大近日发出G/SPS/N/CAN/362、364、365、368、369、370/Add.1号多项通报,对农药咪唑菌酮、稀禾定、甲霜灵、吡虫啉、氟酮磺隆以及赛座灭分别制定了最高残留限量。 上述法规均已生效。来源于:中国化工信息网

方法用于多相流相关的资料

方法用于多相流相关的资讯

  • 首届“先进多相流测试技术论坛”成功召开 600人参会超预期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20年6月10日,由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多相流测试专业委员会、江苏大学和仪器信息网联合主办的首届“先进多相流测试技术论坛”成功召开,共有来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师生、企事业单位从事多相流研究的实验员、工程师超800人报名参会,出席人数达600,出席率高达71.2%。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00px height: 25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5e0369ef-4a4a-4c36-bc92-afc357178891.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200611110244_看图王.jpg" alt=" 微信图片_20200611110244_看图王.jpg" width=" 300" height=" 257" border=" 0" vspace=" 0"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本次论坛共有8位从事多相流测试技术研究的国内顶尖学者带来了精彩报告,论坛主要针对多相流动过程中涉及的速度场、温度场、组分浓度场以及压力场测量等方面,重点关注先进的光学和光谱学测试手段,邀请相关专家就激光吸收光谱层析成像、热流体光学测试、分子标记流场测试,以及光场、全息和离焦等三维成像等多相流前沿测试方法与技术,及其在燃烧过程、流动过程、颗粒和喷雾场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和探讨。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多相流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理工大学教授蔡小舒为大会致辞。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b445acb3-0b82-474a-a788-25bd35bd1eb3.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徐立军 br/ 《电学传感和TDLAS技术在燃烧过程在线监测中的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徐立军教授作率先特邀报告,他从离子电流传感器的应用引入,重点介绍了北航自研的电学成像系统和TDLAS测量系统及其应用。报告表示将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TDLAS)技术与层析成像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燃烧气体温度场和浓度场的非接触测量,无需预处理、响应速度快、数据准确、可对多参数进行同时测量,几乎不受温度上限的限制,适用于高温气体浓度和温度分布的在线测量,是航空发动机燃烧过程非接触测试领域的前沿技术。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be83b21c-8a3b-4f24-8614-7a355dc2de0e.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叶轮机械研究所所长刘应征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热流体光学测试技术与实验数据驱动的数值计算》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刘应征教授的报告主要介绍了三种前沿的热流体光学测试技术: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1)快响应压力敏感涂料(fast-response pressure sensitive paint)压力场测量技术:PSP基本工作原理与发展趋势,并结合几种极端条件(极低速流动、高超声速、高转速)应用中的挑战,介绍近几年来所发展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高温磷光热图(Phosphor Thermography)温度场测量技术:磷光热图基本工作原理、应用挑战及其解决措施,并介绍高温叶片热障涂层上表面和涂层内部的温度场测量。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3)PIV测量技术:基于模态分解和FPGA实时“硬”计算的复杂湍流场PIV测量技术,PIV流场测量与湍流数值计算的数据同化。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b10ca757-f278-47fc-8fe2-949917337fbe.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许传龙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基于光场成像的复杂流动测量与燃烧诊断方法》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高温燃烧现象广泛存在于航空航天、能源、电力等领域,如火箭发动机、燃气轮机、电站锅炉等高温燃烧装置中,研究这些燃烧装置内部的高温燃烧现象、探索燃烧本质,对揭示燃烧化学反应动力学机制,研究化学反应对着火控制、火焰传播、熄火、可燃极限、燃烧稳定性、污染物排放等燃烧规律有重要意义。报告中许传龙教授介绍了一种基于光场成像理论的三维火焰温度场与流场在线检测技术的研究。该技术通过耦合火焰辐射与光场成像理论,建立了火焰辐射光场成像模型,构建了高分辨率CCD 结合微透镜阵列的火焰辐射光场成像系统,单曝光获取火焰辐射四维辐射场信息,实现了单相机火焰辐射信息采集,在硬件上高度集成,避免了多相机系统同步控制、系统复杂等问题,发明了基于光场成像的火焰辐射温度及辐射特性参数三维分布同时重建新方法。基于这种技术许传龙老师团队优化了火焰辐射光场相机,开发了光场成像火焰三维温度场测量系统,开展了实验室测试评价及发动机火焰温度现场测量应用实验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dbfba9ba-b8b7-4557-bfde-3af4f150c284.jpg" title=" 4.jpg" alt="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张玉银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双紫外吸收/纹影技术及其在混合气多场同时测量中的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为实现对发动机燃料与空气混合过程中的浓度分布、温度分布和速度分布进行同时测量,通过融合双色紫外吸收(2c-UA)和纹影成像测速(SIV)技术,张玉银教授团队开发了2c-UA+SIV测试系统。使用两个紫外吸收波段(266nm和289nm)实现浓度和温度的同时测量,使用SIV实现速度的测量,从而实现了气相浓度、温度和速度三个物理量同时测量的光学诊断技术。该测试技术首次应用于高压直喷汽油碰壁喷雾的混合特性的测量,成功地揭示了高压喷射碰壁喷雾在高温壁面与环境气体混合机理。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c74d15aa-756b-4b5d-94cf-21d243432e37.jpg" title=" 5.jpg" alt=" 5.jpg" / /p p dir=" rtl"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浙江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实验室主任吴学成 /strong /p p dir=" rtl"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数字全息技术及其在颗粒测量中的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数字全息技术是一种基于干涉的三维成像方法,在颗粒场三维测量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报告中吴学成教授结合浙江大学的研发成果介绍了数字全息技术及其在颗粒测量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1)颗粒场数字全息测量的原理、重建的算法、颗粒的识别、信息提取、匹配等算法;2)数字全息颗粒场测量的能力以及误差因素分析;3)在固体颗粒流动和燃烧测量中的应用;4)在液滴雾化测量中的应用;5)测量装置/仪器研发。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6c05cbb0-447d-41d8-b6da-f296e42b5d03.jpg" title=" 6.jpg" alt="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张海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分子标记流场测试技术及其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通过张海滨副教授的报告,听众们了解了利用分子在激光激发下的特殊发光效应对分子进行标识,可以用于对速度、温度等流场参数的测量。分子示踪测速技术(Molecular Tagging Velocimetry, MTV)是利用受激发光的荧光(或磷光)分子对流场进行标记,进而实现对流体速度场的测量。相比传统颗粒示踪测速方法,该技术具有示踪分子流体跟随性好、易添加、对流场几乎无干扰无污染等优点,且能有效避免近壁区光污染现象。分子标记测温技术(Molecular Tagging thermometry, MTT)则是利用特定分子的荧光(或磷光)特性对温度的敏感性进而实现流体温度测量的非接触式测温技术。近年来,分子标记流场测试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多个研究领域得到应用,如超声速内流场速度测量、高速流动边界层湍流研究、喷雾两相流场温度与速度测量等。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b96c7d33-5dc0-4c7c-9b12-cbbc4aa2a3f2.jpg" title=" 7.jpg" alt=" 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刘海龙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激光诱导荧光及高速数码技术在多场耦合流场的可视化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激光诱导荧光(LIF)技术是用激光激发作为标记物的分子或原子的共振跃迁,通过捕捉辐射跃迁的去活化过程中产生的荧光信号(光子发射),获取目标物的特定信息。近年来LIF技术衍生了各类流场测量手段,实现了对流场结构、温度、速度等的非接触式精准测量。高速摄影技术也为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通过以上两种测量与可视化手段,刘海龙教授的报告介绍了江苏大学在荷电多相流领域开展的研究工作。内容包括:电场强化混合反应及机理、荷电液滴吸附细颗粒物特性、荷电多相反应系统的相分散行为及强化传质机理。研究为开发绿色、高效、经济的环保及能源装备提供了技术基础。&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715094e9-7640-475d-9b06-8b94031cb6d7.jpg" title=" 8.jpg" alt=" 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周骛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基于离焦成像的喷雾粒径和速度测量技术》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03DCB5E7A9F829AF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350& playerid=621F7722C6B7BD4E&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strong br/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周骛副教授的报告主要介绍了一种基于离焦成像的前沿测量技术。离焦模糊的图像实际上暗含了所拍摄对象的深度信息,离焦测距方法也是物体深度测量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由于离焦二义性和图像处理等问题前期在高分辨率测量方面发展较为缓慢。随着图像传感器分辨率和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高,直接成像方法由于系统可靠、操作简便而在科研和实际工程中得以广泛使用。周骛团队提出了单镜头双相机系统以解决离焦成像中的二义性问题,同时避免了双目视觉中的匹配问题;基于离焦成像原理提出了颗粒粒径和深度测量的不同图像处理算法,分析了不同算法的测量误差与影响因素,并对该方法在喷雾测量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de6779e1-9639-4688-9a2f-623f61b09ebe.jpg" title=" 1.pn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width: 255px height: 550px " width=" 255" height=" 550" border=" 0" vspace=" 0" alt=" 1.png"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8dfd874b-0acf-4a57-8205-ba96e04dea68.jpg" title=" 3.png" width=" 231" height=" 550" border=" 0" vspace=" 0" alt=" 3.png" style=" width: 231px height: 550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本次会议无论规模还是专家与观众互动的热烈程度都远超预期,共产生答疑问题上百条,由于观众问答过于踊跃,很多老师的答疑环节即使远远超时都不能穷尽。整个论坛得到了与会观众的高度认可,大家满载而归。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多相流测试专委会委员,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王军锋教授做总结陈词,他对本次论坛各主要负责人的工作予以高度肯定。他表示,受疫情影响,多相流测试论坛首次采取网络的形式召开,而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多相流测试专业委员会、江苏大学和仪器信息网的首度联手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圆满成功,希望后续能够继续开展更多基于网络的不同多相流主题的学术研讨交流活动,同时随着疫情渐渐过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多相流测试专委会的线下学术活动也即将复苏,欢迎大家积极参加。 /p
  • 聚焦颗粒和液滴测量技术——第12届中国多相流测试学术会议分会场侧记
    仪器信息网讯 2021年5月15-16日,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多相流测试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年会暨中国多相流测试学术会议在吉林成功召开。会议由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多相流测试专业委员会主办,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吉林省电机工程学会共同承办。15日下午,5个不同主题的分会场同期举办,会期1天,吸引了相关领域与会者的热烈关注。颗粒和液滴测量技术分会场共设置4个特邀报告和26个主题报告,精彩纷呈;由8位分会场主席相继主持。以下为部分精彩报告摘要。颗粒和液滴测量技术分会场天津大学教授 谭超报告题目:《超声/电学双模态层析成像系统》多相流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是一种复杂和时变的流体结构,被测参数多,测量人员难以在非扰动的条件下准确、可靠地获取关键过程参数,实现流动过程的可视化动态监测。其中,流态分布的多变性、流态转变的瞬态性以及流场与测量场的耦合性是制约多相流参数检测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报告详细介绍了谭超及其研究团队在过程层析成像方面的研究进展;团队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电阻层析成像、电容层析成像、超声层析成像多模态组合方式,可获得多相流电导率、介电常数、声阻抗、传播时间、多普勒频移等更丰富的信息。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员 赵陆海波报告题目:《气液鼓泡体系多尺度气泡可视化实验及模拟研究》气液鼓泡体系反应器因其结构简单、传质传热性能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能源和环境等领域,如费托合成、加氢反应、羰基化反应、CO2吸收转化、废水处理等过程,核心是对于气泡流动过程多尺度现象认识及流控、传质和反应过程强化的应用。赵陆海波与研究团队采用光场成像等可视化测量方法研究多尺度气泡尺寸时空分布,并结合群平衡模型(Population Balance Model—PBM)建立可预测多尺度气泡鼓泡过程预测的CFD模型,通过电阻层析成像(Electrical Resistance Tomography—ERT)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初步建立了可应用于多相反应过程强化研究的可视化测量及数值模拟方法。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 董良报告题目:《数字孪生智能选矿中的多相流测试技术》全球步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时代,选矿技术也应顺应国家战略规划需求,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数字孪生以数字化方式创建物理实体的虚拟模型,通过虚实交互反馈、数据融合分析、决策迭代优化等手段,可为选矿过程提供更加实时、高效、智能的运行或操作服务。报告重点阐述了智能选矿过程涉及的重介质分选过程智能化、浮选过程智能化、粗煤泥分选智能化等关键技术,并对颗粒粒度、密度、浓度等在线测试技术提出数字孪生智能选矿中的多相流智能感知需求,为智能选矿提供技术指导。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 于海涛报告题目:《基于高斯光束入射下彩虹散射的液滴测量研究 》雾化广泛应用在燃烧、医药、农业、消防、日常生活等领域,在雾化燃烧、雾化干燥、雾化冷却等众多过程中,测量液滴粒径大小及分布、速度、温度、蒸发速率等参数,对雾化过程中气液流动、传热机理的研究极为重要。在众多液滴测量技术中,彩虹测量技术是液滴测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实现液滴粒径、折射率和温度的同步测量。于海涛及其研究团队专注于高斯光束入射下彩虹散射的液滴测量研究,报告基于德拜级数展开理论和广义洛伦兹-米理论研究液滴的彩虹散射特性,并根据彩虹散射计算液滴的折射率和粒径。现场精彩一览伴随着分论坛的结束,大会圆满闭幕。第13届中国多相流测试学术会议将由中国计量大学承办,2022年杭州再会!
  • 颗粒与多相流数值方法及其工业应用分会场日程——中国颗粒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中国颗粒学会将于2020年10月23-25日在厦门翔鹭国际大酒店召开“中国颗粒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颗粒与多相流数值方法及其工业应用”为第十三分会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5px margin-bottom: 15px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 strong 会场介绍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87cdb9ca-8932-4e6e-8a02-affdd4607826.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201015095518.png" alt=" 微信图片_20201015095518.png" /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0px "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第13分会场: /strong 会场主要结合颗粒与多相流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与模拟及其工业应用相关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通过对当前颗粒与多相流模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交流,凝炼颗粒与多相流数值方法新的研究方向,确定相应的关键科学问题,推动颗粒与多相流在基础理论、数值方法和工程应用中的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5px margin-bottom: 15px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 strong 会场日程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5127da0a-2f8c-479e-a133-3a466d8b027f.jpg" title=" 1.png" alt=" 1.png" /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5px " strong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78388c6b-1a9c-416d-bd45-c895320495e4.jpg" title=" 2.png" alt=" 2.pn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5px margin-bottom: 15px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 strong 墙报交流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735a2b72-2455-4e79-86b6-4cddba58f52b.jpg" title=" 3.png" alt=" 3.pn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5px margin-bottom: 15px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 strong 主席介绍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9d7f9afb-ca04-41a8-bbcc-23b58c53a406.jpg" title=" 4.png" alt=" 4.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王利民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strong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5px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王利民,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获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化学工程博士学位,2008年到2009年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 (CNRS) 进行博士后研究,回国后历任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项目研究员和研究员,2012年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7年被选为中国化工学会过程模拟及仿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荣获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拔尖青年科学家”、 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 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十佳员工”、“优秀青促会会员”、“过程优青”等多项荣誉称号。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主要从事多相湍流的介尺度理论与方法研究,致力于介尺度科学原理探索工程湍流模型、发展格子Boltzmann框架下颗粒流体系统快速模拟技术,包括湍流模拟、介尺度科学、计算流体力学、流态化和多相反应工程。现担任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青年通讯专家、《Heat Exchangers》期刊编委会成员;迄今在AIChE J,Chem. Eng. Sci,J. Comput. Phys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参与Springer专著3部,参与翻译著作2部,受邀为CPC Press出版的Powder Technology Handbook专著撰写1章节。先后主持项目16项,其中,国家“两机”重大专项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中科院前沿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3项、973项目课题1项、中科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课题1项、通用电气(GE)、联合利华(Unilever)、道达尔(Total)、宝钢(Baosteel)合作项目等7项。已协助指导1名博士后出站,指导或协助指导毕业5名博士生和6名硕士生。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5px " strong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d3921424-65a1-4972-a56d-a94288aa1b2c.jpg" title=" 5.jpg" alt=" 5.jpg" / /strong br/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罗坤 浙江大学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5px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罗坤,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学探索奖”获得者,先后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化工学会过程模拟与仿真专委会副秘书长。2000年7月本科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5年3月获浙江大学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10年12月晋升为教授。2007至2009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湍流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研究工作,并曾在美国田纳西大学(2011)、日本大阪大学(2005)、韩国釜山大学(2003)短期访学。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多年来一直从事能源与环境工程领域复杂多尺度耦合问题的理论建模及数值模拟研究,包括计算多相流、计算燃烧学、风能利用多尺度模拟及大气环境污染区域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型等。提出了复杂多相湍流燃烧全尺度直接数值模拟新方法,发现了多相湍流燃烧界面耦合作用的新现象和新机理,建立了更加准确的工程计算新模型,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作为项目负责人和研究骨干,承担了十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得第三十三届国际燃烧学大会杰出论文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应邀担任5个国际SCI学术期刊的编辑或编委,应邀做20多次学术会议的邀请报告,是50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和30多次学术会议的组织/分会场主席。获得浙江大学校级先进工作者、G20保障先进个人等,所指导的博士生有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获得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获得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本科生2次获得全国节能减排大赛一等奖等。 br/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5px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ed035785-a358-4189-9f03-8797dcee2b29.jpg" title=" 6.png" alt=" 6.png" / /strong /span br/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安希忠 东北大学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span 安希忠,男,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得材料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从事颗粒及粉体方面的博士后工作,2006年作为海外引进人才受聘于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现为东北大学冶金学院颗粒技术研究所所长。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多年来一直从事粉末冶金及粉体工程、难熔金属及合金、复合材料及3D打印增材制造等相关领域的数值仿真与物理实验研究。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省部级、企业及各类人才项目三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期刊收录10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8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EI收录3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一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2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主题报告/大会报告20余次;培养硕士研究生40余名(其中多名获全额奖学金赴海外高水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10余名、博士后4名。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近年来所获得的荣誉包括:2009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获澳大利亚“Australian Endeavour Awards”;2014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分别被评为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及江苏省扬州市“龙川英才”;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双创人才;2017年入选沈阳市首批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2018年入选首批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另外,2016和2018年分别获得中国颗粒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自然科学二等奖各一项。主要社会经历包括:全国材料新技术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辽宁颗粒学会副理事长;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兼职高级研究员;中国化工学会过程模拟及仿真专业委员会首届委员;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编委。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5px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190da02f-5c1b-4094-982a-0c3ff2d7f74d.jpg" title=" 7.png" alt=" 7.png" / /strong /span br/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刘道银 东南大学 /stron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5px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span 刘道银,男,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东南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学士学位,2011年获东南大学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2014至2015年在荷兰Delft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开展博士后合作研究工作,并曾在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任助理研究(2005)。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主要从事多相流数值模拟,微纳米颗粒流化床制备技术,流化床燃烧等领域研究,发展了耦合流动和反应的颗粒尺度的流化床燃烧模型、含颗粒凝并和团聚的气固流动的模拟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企事业高技术研发项目等10余项,作为第3完成人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在AIChE J, Chem. Eng. J, Powder Tech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合作出版《燃烧学基础》教材。培养硕士10余名,博士2名,1人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5px margin-bottom: 15px " span style=" font-size: 18px " strong 参会信息 /strong /span /p p strong 组织单位: /strong /p p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浙江大学、东北大学、东南大学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strong 学术秘书: /strong /p p 徐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p p 联系电话:010-82544940; /p p 电子邮件:xuji@ipe.ac.c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strong 时间和地点: /strong /p p 时间:2020年10月24-25日(10月23日报到) /p p 地点:厦门翔鹭国际大酒店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strong 优秀报告及墙报奖: /strong /p p 学会奖励包括科技奖、人才奖和专项奖将在年会闭幕式上组织颁奖,并且在年会期间将评选出“中国颗粒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优秀报告/墙报奖”。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strong 会议网站: /strong /p p a href=" http://csp.scimall.org.cn/meeting/csp2020/" target=" _self" http://csp.scimall.org.cn/meeting/csp2020/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20px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24px height: 23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8b17fefc-f4b8-4ef3-a16d-3789ce302b15.jpg" title=" 颗粒.png" alt=" 颗粒.png" width=" 224" height=" 237" / /strong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扫码参会 /strong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strong 参会费用: /strong /p p 会议代表可通过银行转账、线上支付(微信、支付宝)或者现场刷卡的形式付款。开户行及账号:中国工商银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中国颗粒学会 0200004509014413416注:(1)烦请在网上注册时填写希望开具的发票抬头及相应的单位税号;(2)注册费支付若选择银行转账或汇款,务请通过邮件通知会务组xzhan@ipe.ac.cn(韩老师)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strong 酒店预订: /strong br/ /p p 1、酒店预订: /p p 详见年会网页-酒店预订 /p p http://csp.scimall.org.cn/meeting/csp2020/ /p p 酒店销售经理: /p p 李苗莎(msli@xltl.com.cn) /p p 联系电话:18850050041 /p p 2、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长浩路18号 /p p 3、酒店总机:0592—3578888 /p p 4、交通路线: /p p (1)厦门北站至酒店:地铁1号线到殿前站下转公交430路殿前街道站下、323路台贸中心站下;打车费用约为48元。 /p p (2)厦门站至酒店:公交车113路殿前街道站下、33路/116路台贸中心站下,。打车费用约为25元。 /p p (3)机场(高崎机场)至酒店:公交机场专线安兜站换乘108路公交台贸中心站下。打车费用约为25元。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 strong 会务组: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5em margin-top: 15px margin-bottom: 15px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cf7ce938-16d6-4ae9-be8f-4ff9776bc88e.jpg" title=" 9.jpg" alt=" 9.jpg" / br/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