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
第8楼2008/09/21
转贴一个:(如果不HEXIE请替我册除)
详细数据为证!我们的牛奶还标准不如国内猪饲料
三聚氰胺事件越闹越大,有关部门已经开始混淆视听,在保这些企业,原因很简单,不能让那么民族企业倒闭,不能一下出现那么多失业人员,所以用了学术里很低级的移花接木,至于液体奶能不能喝各位看完自行决定吧。
一.我们是啮齿类小白鼠:
目前新闻发布会上相关官员给出的婴儿奶粉中含三聚氰胺15mg/kg是根据美国FDA在啮齿类小白鼠身上试验得出,按《毒物学》惯例体重放大100倍得出的结论。按照小白鼠的试验,估算出对人体产生伤害的量应该是0.63mg/公斤体重,换句话说美国压根就没有对人体伤害的实验数据,人家想都不会想让人去吃这东西!
下面我来列出婴儿奶粉中三聚氰胺15mg/kg这个数字是怎么得出的:
这个数字是按照(0.63mg/kg x3.5kg)/0.15kg=15 mg/kg
这是国家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院士列的公式,里面0.63mg/kg是通过小白鼠估算出的三聚氰胺对人体伤害值,3.5kg是婴儿体重,0.15kg是婴儿每天喝的奶粉量,很显然陈院士在公式里套用的都是最谨慎的数据,喝奶粉的婴儿体重不可能都只有3.5kg,显然要更大;0.15kg的每天奶粉摄入量又偏大,最能吃的孩子也未必吃得了这么多,所以从表面看这个公式是非常合适的。
但是这其中存在两条致命的问题
1.这一切都只是在啮齿类动物上得出的数据,从未有过人体试验,所以根本不能保证小白是63mg/kg放大100倍,用于人体的伤害值是0.63mg/kg是合适的!
2.何况这个0.63mg/kg是大人小孩通用的数据,婴儿发育不完全的肾脏能和成年人的相比吗?!
3.三聚氰胺在小白鼠体内代谢很快的,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是小白鼠并不是只喝掺有三聚氰胺的奶!而婴儿是基本以这些毒奶为主,4个月以下的根本不能吃别的!这就大大的加大了结石的可能!
综上,人体摄取量0.63mg/kg对于成人可能合适,但对于婴儿根本就是彻底错误的,奶粉里15mg/kg根本就不能成立!何况仅仅是从啮齿类得出的结论,从没有过人体实验数据!更是错上加错!完全就是混淆视听!
二.我们的奶粉指标不如猪饲料:
在我国《2008年度辽宁省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中,明确规定饲料中搀加的三聚氰胺要低于2mg/kg!比婴儿奶粉的标准低了7倍多!婴儿吃的都不如猪食的标准!!!
这么看伊利无知的12mg/kg的公示多么无耻,比猪食标准高了6倍还在喊“我们是安全的”!
三.再说公布的液态奶检测里非常低级的移花接木:
首先来普及一下基本常识,牛奶中蛋白质含量大概在2.95-3.3%之间,换句话说100g奶里面的蛋白质含量是2.95-3.3g,高于这个数据的就不是原奶,也许是浓缩(浓缩要增加成本,企业是傻的啊?),也许是添加了三聚氰胺..........
在100g的奶粉里面我们套用的是三聚氰胺添加量要低于15mg/kg,这每千克指的是奶粉,是蛋白质!而我们的标准司移花接木的也套用在了牛奶里,我们的检测标准依旧是15mg/kg,这里的每千克指的是每千克牛奶!这样一下子就把数据提高了30倍!自然基本都合格了!这个移花接木实在是太低级了!
四.教一教标准额定司该怎么检测:
三聚氰胺的检测比较麻烦需要用HPLC-UV或者HPLC-MS仪器联用才可以,费时费力又费钱,实施起来难度太大(不懂的人就别叫着把三聚氰胺划入检测指标了)!但完全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
国内在用的蛋白质检测是凯式定氮法,是用强酸来让蛋白质中的氮释放,在检测里面的氮,这让很容易让人钻了空子,完全可以多加一步手续,用生化中常用的三氯乙酸让牛奶中的蛋白质沉淀,再用凯式定氮法来检测,这本身就是国际牛奶定氮的标准方式!
就说这么多,婴儿奶粉的15mg/kg的标准能不能喝,以及液体奶可笑的的15mg/kg的所谓的“美国FDA”标准,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看客自行决定喝还是不喝吧!
平凡人
第9楼2008/09/21
出来问题,总找借口,这样什么问题都解决不好,像伊犁。
“据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院士介绍,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根据啮齿类动物试验所得最小无作用水平(NOEL)63毫克/公斤体重作为依据,按100倍推算到人体安全性,设定三聚氰胺的人群每天耐受摄入量(TDI)为0.63毫克/公斤体重。我们在进行三聚氰胺风险评估时,以三聚氰胺的人群每天耐受摄入量(TDI)0.63毫克/公斤体重为依据,考虑不同月龄婴幼儿的体重和推荐配方奶粉的食用量,进行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安全阈值的推算,以最严格的0-6月龄的婴幼儿作为保护对象,每天最大摄入奶粉150克(以6月龄婴儿计),体重以7.0公斤计算,则婴幼儿配方粉中的安全阈值应为15毫克/公斤。”
TDI是耐受摄入量,可不是什么美国FDA标准。
转天涯一贴子地址: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uninfo/1/12690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