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分享】MS让你从无到有

  • 问无止境!
    2008/11/30
  • 私聊

同位素及其它无机质谱

  • 将MS的基础知识综合在一起的,让你从无知到有知



    质谱(mass spectrum)介绍

    质谱法是将被测物质离子化,按离子的质荷比分离,测量各种离子谱峰的强度而实现分析目的的一种分析方法。质量是物质的固有特征之一,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质量谱——质谱,利用这一性质,可以进行定性分析(包括分子质量和相关结构信息);谱峰强度也与它代表的化合物含量有关,可以用于定量分析。质谱仪一般由四部分组成:进样系统——按电离方式的需要,将样品送入离子源的适当部位;离子源——用来使样品分子电离生成离子,并使生成的离子会聚成有一定能量和几何形状的离子束;质量分析器——利用电磁场(包括磁场、磁场和电场的组合、高频电场、和高频脉冲电场等)的作用将来自离子源的离子束中不同质荷比的离子按空间位置,时间先后或运动轨道稳定与否等形式进行分离;检测器——用来接受、检测和记录被分离后的离子信号。一般情况下,进样系统将待测物在不破坏系统真空的情况下导入离子源(10-6~10-8mmHg),离子化后由质量分析器分离再检测;计算机系统对仪器进行控制、采集和处理数据,并可将质谱图与数据库中的谱图进行比较。
    一、 进样系统和接口技术将样品导入质谱仪可分为直接进样和通过接口两种方式实现。
    1. 直接进样在室温和常压下,气态或液态样品可通过一个可调喷口装置以中性流的形式导入离子源。吸附在固体上或溶解在液体中的挥发性物质可通过顶空分析器进行富集,利用吸附柱捕集,再采用程序升温的方式使之解吸,经毛细管导入质谱仪。对于固体样品,常用进样杆直接导入。将样品置于进样杆顶部的小坩埚中,通过在离子源附近的真空环境中加热的方式导入样品,或者可通过在离子化室中将样品从一可迅速加热的金属丝上解吸或者使用激光辅助解吸的方式进行。这种方法可与电子轰击电离、化学电离以及场电离结合,适用于热稳定性差或者难挥发物的分析。目前质谱进样系统发展较快的是多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接口技术,用以将色谱流出物导入质谱,经离子化后供质谱分析。主要技术包括各种喷雾技术(电喷雾,热喷雾和离子喷雾);传送装置(粒子束)和粒子诱导解吸(快原子轰击)等。
  • 该帖子已被管理者-设置为精华,下面是奖励记录:
    +关注 私聊
  • 问无止境!

    第1楼2008/11/30

    2. 电喷雾接口带有样品的色谱流动相通过一个带有数千伏高压的针尖喷口喷出,生成带电液滴,经干燥气除去溶剂后,带电离子通过毛细管或者小孔直接进入质量分析器。传统的电喷雾接口只适用于流动相流速为1~5μl/min的体系,因此电喷雾接口主要适用于微柱液相色谱。同时由于离子可以带多电荷,使得高分子物质的质荷比落入大多数四极杆或磁质量分析器的分析范围(质荷比小于4000),从而可分析分子量高达几十万道尔顿(Da)的物质。
    3. 热喷雾接口存在于挥发性缓冲液流动相(如乙酸铵溶液)中的待测物,由细径管导入离子源,同时加热,溶剂在细径管中除去,待测物进入气相。其中性分子可以通过与气相中的缓冲液离子(如NH4+)反应,以化学电离的方式离子化,再被导入质量分析器。热喷雾接口适用的液体流量可达2ml/min,并适合于含有大量水的流动相,可用于测定各种极性化合物。由于在溶剂挥发时需要利用较高温度加热,因此待测物有可能受热分解。
    4. 离子喷雾接口在电喷雾接口基础上,利用气体辅助进行喷雾,可提高流动相流速达到1ml/min。电喷雾和离子喷雾技术中使用的流动相体系含有的缓冲液必须是挥发性的。
    5. 粒子束接口将色谱流出物转化为气溶胶,于脱溶剂室脱去溶剂,得到的中性待测物分子导入离子源,使用电子轰击或者化学电离的方式将其离子化,获得的质谱为经典的电子轰击电离或者化学电离质谱图,其中前者含有丰富的样品分子结构信息。但粒子束接口对样品的极性,热稳定性和分子质量有一定限制,最适用于分子量在1000Da以下的有机小分子测定。
    6. 解吸附技术将微柱液相色谱与粒子诱导解吸技术(快原子轰击,液相二次粒子质谱)结合,一般使用的流速在1~10μl/min之间,流动相须加入微量难挥发液体(如甘油)。混合液体通过一根毛细管流到置于离子源中的金属靶上,经溶剂挥发后形成的液膜被高能原子或者离子轰击而离子化。得到的质谱图与快原子轰击或者液相二次离子质谱的质谱图类似,但是本底却大大降低。

0
    +关注 私聊
  • 问无止境!

    第2楼2008/11/30

    二、 离子源离子源的性能决定了离子化效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质谱仪的灵敏度。常见的离子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样品在离子源中以气体的形式被离子化,另一种为从固体表面或溶液中溅射出带电离子。在很多情况下进样和离子化同时进行。
    1. 电子轰击电离(EI)气化后的样品分子进入离子化室后,受到由钨或铼灯丝发射并加速的电子流的轰击产生正离子。离子化室压力保持在10-4~10-6 mmHg。轰击电子的能量大于样品分子的电离能,使样品分子电离或碎裂。电子轰击质谱能提供有机化合物最丰富的结构信息,有较好的重现性,其裂解规律的研究也最为完善,已经建立了数万种有机化合物的标准谱图库可供检索。其缺点在于不适用于难挥发和热稳定性差的样品。
    2. 化学电离(CI)引入一定压力的反应气进入离子化室,反应气在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流的作用下电离或者裂解。生成的离子和反应气分子进一步反应或与样品分子发生离子分子反应,通过质子交换使样品分子电离。常用的反应气有甲烷,异丁烷和氨气。化学电离通常得到准分子离子,如果样品分子的质子亲和势大于反应气的质子亲和势,则生成[M+H]+,反之则生成[M-H]+。根据反应气压力不同,化学电离源分为大气压、中气压(0.1~10mmHg)和低气压(10-6mmHg)三种。大气压化学电离源适合于色谱和质谱联用,检测灵敏度较一般的化学电离源要高2~3个数量级,低气压化学电离源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分析难挥发的样品,并能使用难挥发的反应试剂,但是只能用于傅里叶变换质谱仪。
    3. 快原子轰击(FAB)将样品分散于基质(常用甘油等高沸点溶剂)制成溶液,涂布于金属靶上送入FAB离子源中。将经强电场加速后的惰性气体中性原子束(如氙)对准靶上样品轰击。基质中存在的缔合离子及经快原子轰击产生的样品离子一起被溅射进入气相,并在电场作用下进入质量分析器。如用惰性气体离子束(如铯或氩)来取代中性原子束进行轰击,所得质谱称为液相二次离子质谱(LSIMS)。此法优点在于离子化能力强,可用于强极性、挥发性低、热稳定性差和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样品及EI和CI难于得到有意义的质谱的样品。FAB比EI容易得到比较强的分子离子或准分子离子;不同于CI的一个优势在于其所得质谱有较多的碎片离子峰信息,有助于结构解析。缺点是对非极性样品灵敏度下降,而且基质在低质量数区(400以下)产生较多干扰峰。FAB是一种表面分析技术,需注意优化表面状况的样品处理过程。样品分子与碱金属离子加合,如[M+Na]和[M+K],有助于形成离子。这种现象有助于生物分子的离子化。因此,使用氯化钠溶液对样品表面进行处理有助于提高加合离子的产率。在分析过程中加热样品也有助于提高产率。在FAB离子化过程中,可同时生成正负离子,这两种离子都可以用质谱进行分析。样品分子如带有强电子捕获结构,特别是带有卤原子,可以产生大量的负离子。负离子质谱已成功用于农药残留物的分析。

0
    +关注 私聊
  • 问无止境!

    第3楼2008/11/30

    4. 场电离(field ionization,FI)和场解吸(field desorption,FD)FI离子源由距离很近的阳极和阴极组成,两极间加上高电压后,阳极附近产生高达10+7~10+8V/cm的强电场。接近阳极的气态样品分子产生电离形成正分子离子,然后加速进入质量分析器。对于液体样品(固体样品先溶于溶剂)可用FD来实现离子化。将金属丝浸入样品液,待溶剂挥发后把金属丝作为发射体送入离子源,通过弱电流提供样品解吸附所需能量,样品分子即向高场强的发射区扩散并实现离子化。FD适用于难气化,热稳定性差的化合物。FI和FD均易得到分子离子峰。
    5. 大气压电离源(API)API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最常用的离子化方式。常见的大气压电离源有三种:大气压电喷雾(APESI),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和大气压光电离(APPI)。电喷雾离子化是从去除溶剂后的带电液滴形成离子的过程,适用于容易在溶液中形成离子的样品或极性化合物。因具有多电荷能力,所以其分析的分子量范围很大,既可用于小分子分析,又可用于多肽、蛋白质和寡聚核苷酸分析。APCI是在大气压下利用电晕放电来使气相样品和流动相电离的一种离子化技术,要求样品有一定的挥发性,适用于非极性或低、中等极性的化合物。由于极少形成多电荷离子,分析的分子量范围受到质量分析器质量范围的限制。APPI是用紫外灯取代APCI的电晕放电,利用光化作用将气相中的样品电离的离子化技术,适用于非极性化合物。由于大气压电离源是独立于高真空状态的质量分析器之外的,故不同大气压电离源之间的切换非常方便。
    6.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MALDI)将溶于适当基质中的样品涂布于金属靶上,用高强度的紫外或红外脉冲激光照射可实现样品的离子化。此方式主要用于可达100000Da质量的大分子分析,仅限于作为飞行时间分析器的离子源使用。

0
    +关注 私聊
  • 问无止境!

    第4楼2008/11/30

    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离子化(ICP)等离子体是由自由电子、离子和中性原子或分子组成,总体上成电中性的气体,其内部温度高达几千至一万度。样品由载气携带从等离子体焰炬中央穿过,迅速被蒸发电离并通过离子引出接口导入到质量分析器。样品在极高温度下完全蒸发和解离,电离的百分比高,因此几乎对所有元素均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由于该条件下化合物分子结构已经被破坏,所以ICP仅适用于元素分析。
    三、 质量分析器质量分析器将带电离子根据其质荷比加以分离,用于纪录各种离子的质量数和丰度。质量分析器的两个主要技术参数是所能测定的质荷比的范围(质量范围)和分辨率。
    1. 扇形磁分析器离子源中生成的离子通过扇形磁场和狭缝聚焦形成离子束。离子离开离子源后,进入垂直于其前进方向的磁场。不同质荷比的离子在磁场的作用下,前进方向产生不同的偏转,从而使离子束发散。由于不同质荷比的离子在扇形磁场中有其特有的运动曲率半径,通过改变磁场强度,检测依次通过狭缝出口的离子,从而实现离子的空间分离,形成质谱。
    2. 四极杆分析器
    因其由四根平行的棒状电极组成而得名。离子束在与棒状电极平行的轴上聚焦,一个直流固定电压(DC)和一个射频电压(RF)作用在棒状电极上,两对电极之间的电位相反。对于给定的直流和射频电压,特定质荷比的离子在轴向稳定运动,其他质荷比的离子则与电极碰撞湮灭。将DC和RF以固定的斜率变化,可以实现质谱扫描功能。四极杆分析器对选择离子分析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0
    +关注 私聊
  • 问无止境!

    第5楼2008/11/30

    3. 离子阱分析器由两个端盖电极和位于它们之间的类似四极杆的环电极构成。端盖电极施加直流电压或接地,环电极施加射频电压(RF),通过施加适当电压就可以形成一个势能阱(离子阱)。根据RF电压的大小,离子阱就可捕获某一质量范围的离子。离子阱可以储存离子,待离子累积到一定数量后,升高环电极上的RF电压,离子按质量从高到低的次序依次离开离子阱,被电子倍增监测器检测。目前离子阱分析器已发展到可以分析质荷比高达数千的离子。离子阱在全扫描模式下仍然具有较高灵敏度,而且单个离子阱通过时间序列的设定就可以实现多级质谱(MSn)的功能。
    4. 飞行时间分析器具有相同动能,不同质量的离子,因其飞行速度不同而分离。如果固定离子飞行距离,则不同质量离子的飞行时间不同,质量小的离子飞行时间短而首先到达检测器。各种离子的飞行时间与质荷比的平方根成正比。离子以离散包的形式引入质谱仪,这样可以统一飞行的起点,依次测量飞行时间。离子包通过一个脉冲或者一个栅系统连续产生,但只在一特定的时间引入飞行管。新发展的飞行时间分析器具有大的质量分析范围和较高的质量分辨率,尤其适合蛋白等生物大分子分析。
    5. 傅里叶变换分析器
    在一定强度的磁场中,离子做圆周运动,离子运行轨道受共振变换电场限制。当变换电场频率和回旋频率相同时,离子稳定加速,运动轨道半径越来越大,动能也越来越大。当电场消失时,沿轨道飞行的离子在电极上产生交变电流。对信号频率进行分析可得出离子质量。将时间与相应的频率谱利用计算机经过傅里叶变换形成质谱。其优点为分辨率很高,质荷比可以精确到千分之一道尔顿。
    四、 串联质谱及联用技术1. 串联质谱两个或更多的质谱连接在一起,称为串联质谱。最简单的串联质谱(MS/MS)由两个质谱串联而成,其中第一个质量分析器(MS1)将离子预分离或加能量修饰,由第二级质量分析器(MS2)分析结果。最常见的串联质谱为三级四极杆串联质谱。第一级和第三级四极杆分析器分别为MS1和MS2,第二级四极杆分析器所起作用是将从MS1得到的各个峰进行轰击,实现母离子碎裂后进入MS2再行分析。现在出现了多种质量分析器组成的串联质谱,如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Q-TOF)和飞行时间-飞行时间(TOF-TOF)串联质谱等,大大扩展了应用范围。

0
    +关注 私聊
  • 问无止境!

    第6楼2008/11/30

    离子阱和傅里叶变换分析器可在不同时间顺序实现时间序列多级质谱扫描功能。MS/MS最基本的功能包括能说明MS1中的母离子和MS2中的子离子间的联系。根据MS1和MS2的扫描模式,如子离子扫描、母离子扫描和中性碎片丢失扫描,可以查明不同质量数离子间的关系。母离子的碎裂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碰撞诱导解离,表面诱导解离和激光诱导解离。不用激发即可解离则称为亚稳态分解。MS/MS在混合物分析中有很多优势。在质谱与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联用时,即使色谱未能将物质完全分离,也可以进行鉴定。MS/MS可从样品中选择母离子进行分析,而不受其他物质干扰。MS/MS在药物领域有很多应用。子离子扫描可获得药物主要成分,杂质和其他物质的母离子的定性信息,有助于未知物的鉴别,也可用于肽和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鉴别。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对生物复杂基质中低浓度样品进行定量分析,可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消除干扰。如分析药物中某特定离子,而来自基质中其他化合物的信号可能会掩盖检测信号,用MS1/MS2对特定离子的碎片进行选择监测可以消除干扰。MRM也可同时定量分析多个化合物。在药物代谢研究中,为发现与代谢前物质具有相同结构特征的分子,使用中性碎片丢失扫描能找到所有丢失同种功能团的离子,如羧酸丢失中性二氧化碳。如果丢失的碎片是离子形式,则母离子扫描能找到所有丢失这种碎片的离子。2. 联用技术色谱可作为质谱的样品导入装置,并对样品进行初步分离纯化,因此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对复杂体系进行分离分析。因为色谱可得到化合物的保留时间,质谱可给出化合物的分子量和结构信息,故对复杂体系或混合物中化合物的鉴别和测定非常有效。在这些联用技术中,芯片/质谱联用(Chip/MS)显示了良好前景,但目前尚不成熟,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已经广泛用于药物分析。
    (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气相色谱的流出物已经是气相状态,可直接导入质谱。由于气相色谱与质谱的工作压力相差几个数量级,开始联用时在它们之间使用了各种气体分离器以解决工作压力的差异。随着毛细管气相色谱的应用和高速真空泵的使用,现在气相色谱流出物已可直接导入质谱。
    (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接口前已论及,主要用于分析GC/MS不能分析,或热稳定性差,强极性和高分子量的物质,如生物样品(药物与其代谢产物)和生物大分子(肽、蛋白、核酸和多糖)。
    (3) 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CE/MS)和芯片/质谱联用(Chip/MS)毛细管电泳(CE)适用于分离分析极微量样品(nl体积)和特定用途(如手性对映体分离等)。CE流出物可直接导入质谱,或加入辅助流动相以达到和质谱仪相匹配。微流控芯片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可实现分离、过滤、衍生等多种实验室技术于一块芯片上的微型化技术,具有高通量、微型化等优点,目前也已实现芯片和质谱联用,但尚未商品化。
    (4) 超临界流体色谱/质谱联用(SFC/MS)常用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作流动相的SFC适用于小极性和中等极性物质的分离分析,通过色谱柱和离子源之间的分离器可实现SFC和MS联用。
    (5)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质谱联用(ICP/MS)由ICP作为离子源和MS实现联用,主要用于元素分析和元素形态分析

0
    +关注 私聊
  • 问无止境!

    第7楼2008/11/30

    五、 数据处理和应用检测器通常为光电倍增器或电子倍增器,所采集的信号经放大并转化为数字信号,计算机进行处理后得到质谱图。质谱离子的多少用丰度表示(abundance)表示,即具有某质荷比离子的数量。由于某个具体离子的“数量”无法测定,故一般用相对丰度表示其强度,即最强的峰叫基峰(base peak),其他离子的丰度用相对于基峰的百分数表示。在质谱仪测定的质量范围内,由离子的质荷比和其相对丰度构成质谱图。在LC/MS和GC/MS中,常用各分析物质的色谱保留时间和由质谱得到其离子的相对强度组成色谱总离子流图。也可确定某固定的质荷比,对整个色谱流出物进行选择离子检测(selected ion monitoring, SIM),得到选择离子流图。质谱仪分离离子的能力称为分辨率,通常定义为高度相同的相邻两峰,当两峰的峰谷高度为峰高的10%时,两峰质量的平均值与它们的质量差的比值。对于低、中、高分辨率的质谱,分别是指其分辨率在100~2000、2000~10000和10000以上。质谱在药物领域的主要应用为药物的定性鉴别、定量分析和结构解析。如果一个中性分子丢失或得到一个电子,则分子离子的质荷比与该分子质量数相同。使用高分辨率质谱可得到离子的精确质量数,然后计算出该化合物的分子式,或者用参照物作峰匹配可以确证分子量和分子式。分子离子的各种化学键发生断裂后形成碎片离子,由此可推断其裂解方式,得到相应的结构信息。质谱用于定量分析,其选择性、精度和准确度较高。化合物通过直接进样或利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后再导入质谱。质谱定量分析用外标法或内标法,后者精度高于前者。定量分析中的内标可选用类似结构物质或同位素物质。前者成本低,但精度和准确度以使用同位素物质为高。使用同位素物质为内标时,要求在进样、分离和离子化过程中不会丢失同位素物质。在使用FAB质谱和LC/MS(热喷雾和电喷雾)进行定量分析时,一般都需要用稳定的同位素内标。分析物和内标离子的相对丰度采用选择离子监测(只监测分析物和内标的特定离子)的方式测定。选择离子监测相对全范围扫描而言,由于离子流积分时间长而增加了选择性和灵敏度。利用分析物和内标的色谱峰面积或峰高比得出校正曲线,然后计算样品中分析物的色谱峰面积或它的量。

0
    +关注 私聊
  • 问无止境!

    第8楼2008/11/30

    质谱基础--电离方式和离子源

    电离方式和离子源

    1.电轰击电离(EI)
    一定能量的电子直接作用于样品分子,使其电离,且效率高,有助于质谱仪获得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有机化合物电离能为10eV左右,50-100eV时,大多数分子电离界面最大。70eV能量时,得到丰富的指纹图谱,灵敏度接近最大。适当降低电离能,可得到较强的分子离子信号,某些情况有助于定性。

    2.化学电离(CI)
    电子轰击的缺陷是分子离子信号变得很弱,甚至检测不到。化学电离引入大量试剂气,使样品分子与电离离子不直接作用,利用活性反应离子实现电离,其反应热效应可能较低,使分子离子的碎裂少于电子轰击电离。商用质谱仪一般采用组合EI/CI离子源。试剂气一般采用甲烷气,也有N2,CO,Ar或混合气等。试剂气的分压不同会使反应离子的强度发生变化,所以一般源压为0.5-1.0Torr。

    3.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
    在大气压下,化学电离反应速率更大,效率更高,能够产生丰富的离子。通过一定手段将大气压力下产生的离子转移至高真空处(质量分析器中)。早期为Ni63辐射电离离子源,另一种设计是电晕放电电离,允许载气流速达9L/S。需要采取减少源壁吸附和溶剂分子干扰。

    4.二次离子质谱(FAB/LSIMS)
    在材料分析上,人们利用高能量初级粒子轰击表面(涂有样品的金属钯),再对由此产生的二次离子进行质谱分析。主要有快原子轰击(FAB)和液体二次离子质谱(LSIMS)两种电离技术,分别采用原子束和离子束作为高能量初级粒子。一般采用液体基质负载样品(如甘油、硫甘油、间硝基苄醇、二乙醇胺、三乙醇胺或一定比例混合基质等)。主要原理是分子质子化形成MH+离子,其中有些反应会形成干扰。

    5.等离子解析质谱(PDMS)
    采用放射性同位素(如Cf252)的核裂变碎片作为初级粒子轰击样品,将金属箔(铝或镍)涂上样品从背面轰击,传递能量使样品解析电离。电离能大大高于FAB/LSIMS,可分析多肽和蛋白质。

0
    +关注 私聊
  • 问无止境!

    第9楼2008/11/30

    6.激光解吸/电离(MALDI)
    波长为1250-775的真空紫外光辐射产生光致电离和解吸作用,获得分子离子和有结构信息的碎片,适于结构复杂、不易气化的大分子,并引入辅助基质减少过分碎裂。一般采用固体基质,基质样品比为10000/1。根据分析目的不同使用不同的基质和波长。

    7.电喷雾电离(ESI)
    电喷雾电离采用强静电场(3-5KV),形成高度荷电雾状小液滴,经过反复的溶剂挥发-液滴裂分后,产生单个多电荷离子,电离过程中,产生多重质子化离子。

0
    +关注 私聊
  • 问无止境!

    第10楼2008/11/30

    提高质谱灵敏度的方法

    提高灵敏度可以考虑的手段

    1.在全扫描中,提到光电倍增管或者电子倍增器电压是一种立杆见影的手段。极限可以到500V左右或者更高。不过要以牺牲扫描范围作为代价。

    2.采用选择离子模式(SIM)。这个就不用多说了。

    3.采用不分流或者加压不分流的进样模式。加压不分流的柱头压要经过摸索,不是越高越好。

    4.提高离化源的灯丝电流也对提高灵敏度有所帮助。

    5.保持一个好的调协状态,对极限检测,手动调协似乎是应当采用的。

    6.仪器要“干净”,这个是最基本的条件。源脏了或者柱子老化不好有污染,进样口衬管脏了或者硅烷化不好都对灵敏度有很大影响。

    7.进样技术也是一个要注意的问题。
    当然提高灵敏度的手段不止这些,欢迎大家补充。

0
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