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我国核磁共振的启蒙者和泰斗-梁晓天院士

核磁共振技术(NMR)

  • 梁晓天院士
    梁晓天,男,1923年7月生于河南舞阳,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化学药物合成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7年考取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化学系研究生,1951年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哈佛大学任博士研究员。1954年他摆脱美国政府阻挠,毅然回到祖国,受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并被安排在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后为药物所)工 作,历任研究员、合成室主任。先后兼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药学组成员,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协调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兼职教授,北京市医药总公司技术顾问,《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有机化学》、《中国化学》、《化学学报》编委,《药学学报》副主编,《中国化学快报》(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及《亚洲天然产物研究杂志》(J. Asian Nat. Prod. Research)的主编,联邦德国药用植化学会会员和《药用植物》(Planta Medica)编辑顾问,《四面体》(Tetrahedron)及《四面体通讯》(Tetrahedron Letters)顾问编辑。198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常委,1982年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他的名字已载入《中国名人词典》和《中国当代自然科学人物传略》。

    由他编译的《核酸共振解析简论》和编著的《核磁共振高分辨氢谱的解析和应用》是我国在核磁共振方面较早的中文专著,为在全国推广应用这项新技术起了积极作用,因此获得1978年科学大会著作奖。40多年来,他先后发表了300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对曾获国家三等发明奖的驱虫特效药鹤草酚,以及获国家各级奖励的川楝素、创新霉素、鹰抓甲素、海南粗榧、杜鹃素等数十种主要新药进行了天然产物化学结构的测定,成为我国将核磁共振、波谱、光谱等技术引进和应用于测定化学结构的先驱者,为填补我国新的波谱学理论和技术应用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此曾获1994年首届中国医学科学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化学奖。
    50年代起对药用天然产物进行系统研究。最早在中国利用核磁共振、质谱等物理手段研究有机物的结构,并开展天然产物的化学修饰、药物人工合成以及反应机理的研究。其中对秦艽甲素、乙素及一叶秋碱的核磁共振结构测定,是一些典型的例子。曾非军事化并解决结构的天然产物有:川楝素、鹤草粉、鹰爪甲素及乙素、创新霉素、亮菌甲素、芍药新苷以及一些二萜生物碱等数十个。并对一叶秋碱、猫眼草素等天然药物进行了全合成的研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辗转天涯寻归路
      1947年,梁晓天离别了新婚才一个月的妻子赴美留学,哪知道去时容易回时难。为了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以梁晓天为首的一批中国留学生与百般阻挠的美国政府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回忆起这段往事,梁晓天院士依然是百感交集。
      “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时,朝鲜正在打仗,当时所有留美的人不论是谁,想回祖国大陆已成了根本不可能的事,惟一的办法只有等待。回不了国,我只好到哈佛大学去做博士后研究,好容易等到1953年战争结束,我要回国,美国有关当局仍然不许可。当时我手里拿的是国民党政府的护照,中美没有外交关系根本无法交涉,于是我想到了英国。英国当时已和我国有了外交关系,我打算先到英国去,再从英国转道回国,于是辞去哈佛的高薪工作在英国找了一个低薪的工作。想不到我去英国时,美国移民局仍不肯放我出美国,不得已,我又想先到南美,再从南美转道英国回国,不想这一招也没能办成。
      “当时在美国和我情况相同的还有一批人,于是我们大家联合起来集体到教堂去参加祈祷,大家又到公园中去集会,不仅商讨对策,而且对美国政府无理扣留中国留学生不许回国的行为举行抗议活动。后来大家公推我起草一封致美国总统的公开信,指出美国政府的做法违背国际惯例。
      “我们这么干仍无结果,一气之下,我又愤然写信给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对美国政府扣压中国留学生的行为表示愤怒。信被全文发表,我们因此得到美国进步舆论的同情和支持,但美国政府的态度依旧。
      “就在我们努力争取回国的同时,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也为此做出了努力,和美国政府达成一个协议。根据这个协议,我国政府释放了在朝鲜战争中俘虏的美国飞行员,美国政府则宣布了在美国的中国科技人员第一批归国名单,这个名单中正好有我的名字。就这样,1954年年底,我终于回到了离别七年的家乡,见到了等我7年的妻子。
  • 该帖子已被管理者-设置为精华,下面是奖励记录:
    +关注 私聊
  • 第1楼2005/06/25

    我们都是读梁院士的书长大的,

    对他的个人历史估计没几个了解的,

    谢谢老师了

1
    +关注 私聊
  • 第2楼2005/06/25

    梁先生是我最崇敬的长辈和化学家,我得到很多次先生的指导和教诲,无论在先生的家里,实验室,学术会议上,宾馆里,一同开会的火车上...他总是不停地给讲学术问题,一边讲,一边画结构,反应式,最后,我总是把他写的密密麻麻的稿纸拿走,然后慢慢理解.
    有一次,去长沙开天然物化学讨论会,我在软卧车上和先生相遇,接下来的是两个多小时的交谈,先生当时包里一时没找着稿纸,干脆就把一个"红头文件"反过来,在上面写,一边讲,一边写,写了很多.直到列车员通知非软卧乘客离开,要关灯了才结束.
    ......

0
    +关注 私聊
  • 第3楼2005/06/26

    好羡慕老师的经历啊……

    老一辈的这些专家们都很和蔼可亲的,而且对知识的严谨和求实往往比年轻一代的教授们要强好多……

0
0
    +关注 私聊
  • 第5楼2005/06/26

    严师出高徒,想来celan老师一定继承了梁先生治学严谨的品格。我辈自愧不如!

    celan 发表:梁先生是我最崇敬的长辈和化学家,我得到很多次先生的指导和教诲,无论在先生的家里,实验室,学术会议上,宾馆里,一同开会的火车上...他总是不停地给讲学术问题,一边讲,一边画结构,反应式,最后,我总是把他写的密密麻麻的稿纸拿走,然后慢慢理解.
    有一次,去长沙开天然物化学讨论会,我在软卧车上和先生相遇,接下来的是两个多小时的交谈,先生当时包里一时没找着稿纸,干脆就把一个"红头文件"反过来,在上面写,一边讲,一边写,写了很多.直到列车员通知非软卧乘客离开,要关灯了才结束.
    ......

0
    +关注 私聊
  • 第6楼2005/06/26

    老一辈的科学家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时代发展了,这种精神不能遗失!

0
    +关注 私聊
  • 第7楼2005/06/26

    有一次在梁先生家里,先生给我讲的一个"故事":一位研究者提取中药化学成分过程中得到一种结晶化合物,是带多个C(CH3)2的四个环含N化合物,N原子在环内,结构比较复杂.X-RAY测定了结构,很象"生物碱",没有旋光性.
    梁先生画出了结构式,并说,这不象天然化合物.我惊奇地问为什么呢?
    先生说,(意思是)一个结构中,有好几个连有两个甲基的季碳,并且没有旋光性.
    那怎么证实您的推断呢?我问.
    先生继续说,这好象是在提取过程中产生的人工产物.他说,我用了好几天的空闲时间,有空就思考,就画反应,丙酮和氨加上空气中的氧,反应产物就是这个结构!
    后来在丙酮中加氨水,放值很多天后,在混合物中得到了这个化合物.证实了先生的判断.
    哇!我太惊奇了!我感到这不但需要高超的结构分析能力,还要有过人的有机化学和有机合成的水平啊.这个"故事"对我触动很大,先生对学术问题的洞察力自不用说,那种严谨的学风和实践够我一辈子学习的.
    我一时找不到当时我记下的那个结构了,所以没办法上载结构式.

0
  • 该帖子已被管理者-设置为精华,下面是奖励记录:加5积分,加5声望
    +关注 私聊
  • 第8楼2005/06/27

    进行天然产物研究过程中,很容易找到人工产物,

    如何避免人工产物的生成,也是我们的工作之一。

    对于天然产物来说,大多要满足一些生合成要求,并因此判断是否可能为人工产物。

    老先生的严谨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0
0
0
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