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讨论】吉林千人中毒,怎样的心病!

  • 太白金星
    2009/05/26
  • 私聊

噪声/辐射等检测

  • 4月23号开始,吉林省吉林化纤集团有上千名工人在十多天的时间当中先后出现了头晕、恶心等一系列不良的反应。工人们怀疑这和集团隔壁的一家化工厂排放的毒气有关。5月18日,国家安监总局在其网站上发布一份文件,对吉林康乃尔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的事故定性为“泄漏事故”。然而,19日,安监总局网站突然抹去了上述表述。随后卫生部派出的专家组却给出了这样的意见:这一次事件可以排除化学物质毒性所致,主要是和心因性的因素有关……
    千名的工人,他们到底是有毒气体的受害者呢,还是心理疾病的患者呢?究竟什么才是事件的真相?事件到底暴露出谁的心病?
    +关注 私聊
  • 太白金星

    第1楼2009/05/26

    吉林千人患病消息封锁20天
    4月23日起,吉林化纤厂近千人出现头晕恶心等“中毒”症状,与该厂邻近的生产苯胺的康乃尔化工厂被疑为祸因。


    事情发生后,“中毒”者一直希望知晓“毒空气”真相,他们向媒体报料、到政府上访,但始终未能得到明确信息。这让他们更加猜疑和恐惧。他们不停在网上发帖。


    直到20天后,此事被媒体披露。随后,卫生部专家组意见认为是“心因性疾病”,让“中毒”者难以接受,而国家安监总局对此事件前后矛盾的表述,使事件进一步升级。


    目前,“中毒”者已大量出院,但在他们看来,真相仍是个谜。


    像飘在雾里,看不透,也抓不住———李雯(化名)说,这种感觉与日俱增。


    5月9日上午11点,她正在吉林化纤厂上班,突然晕倒,醒来已躺在医院。她说,晕倒前闻到了一股怪味。


    工友说,医院都住满了。怀疑是隔壁的康乃尔化工厂排毒。康乃尔是今年4月初才投产的大型苯项目化工厂,生产苯胺。


    人数陆续增加,达到近千人。


    5月14日,卫生部专家组公布结论:“心因性反应。”


    当晚,病房收到传单《心因性反应科普讲座》。李雯才明白“心因性反应”是指“心理作用引发的心理疾病”。


    吉林市政府随即宣布,康乃尔没有泄漏。


    自己得的是心病?李雯一直无法接受。


    莫名“中毒”

    职工间流传,康乃尔购买了当年发生爆炸的吉林石化的废弃装置


    李雯并不是第一个“中毒者”。


    4月23日,吉林化纤厂开始有人出现不良反应。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无力,甚至有人倒地抽搐。类似医学上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


    当天,吉林化纤厂向市环保局举报,怀疑是西侧的康乃尔化工厂在排毒。


    康乃尔生产苯胺,其生产过程中有一个环节会产生一氧化碳。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苯胺爆炸导致8人死亡,松花江污染下游城市断水。化纤厂职工间一直流传,康乃尔公司购买了当年吉林石化废弃的苯胺装置。


    吉林市环保局称,23日当晚即派出监测人员,对康乃尔周边进行了监测,未检出异常。


    然而,化纤厂职工中毒反应的人数越来越多。


    吉林市环保局称,从4月27日开始,对化纤厂每3小时监测一次空气。只有4月27日18点30分出现过一次瞬时值24.5mg/m3(一氧化碳达到12.5mg/m3时,即可引起人慢性中毒),其余时间均在国家允许范围内。


    4月27日下午,吉林化纤集团向吉林市政府递交紧急报告,称4月23日,化纤集团腈纶厂员工闻到刺激性气味,下午17时30分至18时气味加重,部分员工头晕、恶心,次日早又有员工出现反应。


    吉林市环保局提供的材料显示:“5月1日21:54至5月2日2:20,自动监测数据发生波动,小时均值分别为:13.5mg/m3、16.8mg/m3、17.9mg/m3、18.8mg/m3、8.4mg/m3,瞬时最高监测浓度为45.5mg/m3。”


    但事发7天,当地政府未向社会公布此事,也未发出预警信息。

0
    +关注 私聊
  • 太白金星

    第2楼2009/05/26

    消息封锁20天


    求助媒体未见报道,上访未果,他们大规模发帖,20天后得曝光


    中毒者不断增加,而政府又迟迟未公布相关信息。


    化纤厂家属开始向当地媒体举报。


    4月30日,吉林日报所属《城市晚报》发消息称,值班医生说,还没最终诊断,“现在只能说接触性反应,不能说是中毒”。吉林市环保局吴局长表示,已连续进行检测,主要检测一氧化碳,因风向不固定而不好监测,但没检测到一氧化碳超标。


    这是“中毒”事件前期,当地媒体对此事件的唯一报道,之后再无下文。


    有媒体称,他们得到了市有关部门不许报道的指示。


    化纤厂职工又开始网上发帖,举报“中毒”事件。但帖子很快被删除。


    5月7日,重症患者家属和化纤厂职工,集体到所在的经开区政府上访。无果。


    “我们就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因此怀疑政府刻意隐瞒。


    矛盾也随之激化。11时,化纤厂职工涌进附近火车站,阻断铁路两个多小时。


    此事惊动吉林市委,警方出动方才平息。事后也未有媒体报道。


    之后,化纤厂职工开始大规模网络发帖。


    5月10日开始,各大网络论坛,出现了此事件的详细信息,并有大量“中毒”图片。


    同时,化纤厂职工建立了专门的博客,对此事件进行传播。


    曝光吉林化纤“中毒”的帖子,又迅速被网民复制,以更迅猛的速度出现在更多网络论坛。


    5月13日早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栏目,首先报道此事件。报道证实,仅5月12日当天就诊人数即达700多。


    化工厂停产整顿


    吉林市安监局称不是泄漏所致,是“生产排放出现的环境影响问题”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后,全国媒体蜂拥而至吉林。


    13日下午6点,吉林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件情况。吉林市卫生、环保、安监部门到会说明。


    吉林市卫生局通报称,至13日9时,累计入院治疗161人,其中已出院11人。


    吉林市安监局认为,此次现象不是泄漏所致,不属安全生产事故,“属于生产排放出现的环境影响问题。”


    会上通报称,4月30日上午,吉林市政府领导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确定由经开区、环保、安监、有关专家和康乃尔公司共同认真研究改善排放的具体措施,“确保不再出现类似问题。”整改方案是增加放空高度,将康乃尔的排放烟囱高度由22米增高至45米。


    同时,4月30日,吉林市政府已要求康乃尔化工停产整顿。

0
    +关注 私聊
  • 太白金星

    第3楼2009/05/26

    受质疑的专家结论


    “心因性反应”的结论公布后,网上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


    13日下午,李雯所在的病房,来了七八个人问了症状,说是北京来的专家。


    随着专家的到来,李雯觉得已看到了真相的影子。


    5月14日下午,卫生部专家组公布结论,排除了化学中毒,认为是“心因性反应”。


    据新华社、央视等媒体报道,5月10日,卫生部疾控中心专家与吉林省、吉林市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了几天的工作,最终得出此意见。


    发布会后,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研究中心主任赵金垣接受采访。


    赵金垣称,化纤厂职工“头疼”、“恶心”等症状,都属一般性症状,无法给诊断提供可靠线索。很多人说闻到味道,但每个人闻到的不一样,有的说是淡淡香味,有的说是辣味,有的说是怪味。这让专家组困惑。


    而急性苯中毒是酒醉症状,开始兴奋后来抑制。另一方面,急性中毒,接触剂量越大症状越重,脱离接触后,症状会逐渐减轻。但化纤厂病人中,看不到这样的特点。


    赵金垣称,环境监测毒物浓度很低,而所有病人都是主诉症状重,几乎查不到问题。“有的人尿里,查出了硫氰酸盐了,说明接触了氰化物。有些人血中查出了碳氧血红蛋白,说明接触一氧化碳了。我们定为气体接触性反应,可以很轻易地把我们的责任推掉。”


    赵金垣说,告诉公众“心因性反应”这个真相,专家组担了很大风险。


    他说心因性疾病也是病,“病人不是装的”。此病的特点是,感情色彩浓,“人越多,越来劲”。


    “这次我们看到了群体性癔病的表现。病人如果不进行心理疏导,会一辈子有病。而且症状表现为各种疾病。”赵金垣称。


    “不可接受。”得知是“心病”后,李雯说。


    对于专家意见不能接受的,不仅是李雯。在网上,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


    有的网站新闻专题标题打出《专家:你要把吉林化纤变成精神病院?》,有的网友讽刺专家为“砖家”。


    化纤厂职工建立的QQ群中,很多人将网名直接改为“疯子”或“精神病”。


    前后变化的安监总局


    安监总局两日内变化:先是认为要吸取泄漏教训,后又说搞错了


    5月18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挂出一则信息,使“中毒”事件再次升级。


    这则题为《2009年5月18日安监总局统计司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建议》中,第四条表述为:“针对上周化工企业发生泄漏事故的情况,要加大化工企业的安全监管力度,认真吸取吉林康乃尔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泄漏事故教训,督促化工企业认真开展治理行动,排查治理安全隐患,严防化工企业发生事故。”


    这一表态很快被网络传播,媒体解读为安监总局间接证实康乃尔的泄漏事实。


    然后,就在化纤厂职工庆祝得到事件“真相”时,第二天安监总局网站突然抹去了上述表述。


    19日,国家安监总局统计司办公室人员回应媒体称,统计司只负责统计和发布,事情究竟是怎样并不清楚。“泄漏”的说法源于上报材料。而吉林安监局否认泄漏一说。同日,安监总局新闻处有关负责人对媒体称,“吸取康乃尔公司泄漏事故教训”的说法是统计司工作失误,“我们已经改正”。


    再发“心病”的隐患


    地方官员和专家都担心,化工厂一复工,化纤厂职工又会发病


    专家组作出结论后,吉林市政府要求轻度“中毒”者离开医院,许诺可以提供一周的疗养。化纤厂职工称,政府许诺,每天提供100元补助,持续俩月。


    吉林市政府还印发了《心因性反应科普讲座》在病房散发。此举被化纤厂职工称为“忽悠”。


    “康乃尔开工,再有人晕倒咋办?”化纤厂职工称。


    吉林市部分官员也普遍担心,即使是“心因性反应”,化纤厂职工对于康乃尔生产苯胺的恐惧没消除,此事件难保不发生第二次。


    专家赵金垣也表示,心因性疾病应在早期解决,恐惧不消除,一旦康乃尔开工,化纤厂职工再闻到一点气味,都会迅速发病。


    吉林市政府至今仍未公布康乃尔公司的复工时间,称“需要国家安监部门下令才能复工”。康乃尔公司亦在网上喊冤。“吉林康乃尔比窦娥还要冤。”16日下午,康乃尔化工官方网站连发4篇文章,称既然已认定公司没问题,就该让他们复工。


    18日,李雯接到医生通知,说政府要求所有病人当天必须全部出院。


    当天,李雯回到了家中,厂里派了人护理。


    她说老是犯迷糊,飘在雾里一样,很想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

0
    +关注 私聊
  • 太白金星

    第4楼2009/05/26

    张鸿:吉林千人中毒事件政府部门结论相互矛盾
    吉林市近千人不良反应,员工怀疑工厂排放有毒气体,医疗专家定性为心因性疾病,调查结果公布,引发争议,事件到底暴露出谁的心病?



    CCTV2《今日观察》:吉林千人中毒 怎样的心病


    今天要关注的是发生在吉林市的一起千人疑似中毒的事件。上个月的23号开始,吉林省吉林化纤集团有上千名工人在十多天的时间当中先后出现了头晕、恶心等一系列不良的反应。工人们怀疑这和集团隔壁的一家化工厂排放的毒气有关。但是随后卫生部派出的专家组却给出了这样的意见:这一次事件可以排除化学物质毒性所致,主要是和心因性的因素有关。上千名的工人,他们到底是有毒气体的受害者呢,还是心理疾病的患者呢?在纷纷扰扰的争吵、反反复复的这些调查的背后,究竟什么才是事件的真相?央视经济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和著名财经评论员向松祚和张鸿共同评论。


    吉林市近千人不良反应,员工怀疑工厂排放有毒气体,医疗专家定性为心因性疾病,调查结果公布,引发争议,事件到底暴露出谁的心病?


    张鸿:环保、安监、卫生三部门结论互相矛盾引发公众质疑


    (《今日观察》评论员)


    这个事件主要涉及三个部门,一个是环保部门,一个是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还有一个就是卫生部门。各方部门都有自己的结论,环保部门说空气中没有异常,所以不是环保的问题。安监部门得出结论是没有毒气泄漏,不是安全生产事故,但是安监部门说是属于生产排放出现的环境影响问题。然后接下来是卫生部门,卫生部门的结论是此次事件可以排除化学物质的毒性所致,主要是心因性的因素,就是心理作用。


    所以这个事件前后左右到处都充满着矛盾,其实政府部门的确是有结论的,但是这些结论让大家觉得不可信。比如说第一环保部门,市政府也公开要求康乃尔整改,要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还给它停产了。第二这两天安监部门的网站公开的这样一个信息,康乃尔的确发生了这样的一个泄漏事件的时候,又起波澜了。第三卫生部,如果它真的的确发生了泄漏事件那卫生部此前的这个结论就应该是值得怀疑的。但是现在安监部门又说是工作失误把这个给取消了,是某一个统计司出现了工作失误。可是一个部门面对公众的时候,是代表着整个的部委对公众公开信息。你告诉我是失误,那不失误的结果是什么,所以现在大家就有理由继续怀疑。


    向松祚:-相关部门结论闪烁其词 疑点众多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这几个相关的部门他们自己的一些说法或者是结论,看似是很相互之间是矛盾的。但是看似这些矛盾的说法的背后有一个非常一致而且并不矛盾的一个理由,或者说一个动机,就是说这些事情跟这些部门是没有关系的。尽管我们不能肯定说这些部门开始在调查和处理这个事件的一开始就想把这个责任撇清,但是现在的受害者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就觉得他们是想把自己的责任撇清。因为这么多部门的介入,现在事情已经过去这么多天,没有给大家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这是让整个社会公众和当事人受害者都感到非常困惑甚至不满的。


    迄今为止整个这个事件里面最大的疑点就是本来大家认为是一个化工气体中毒的一个事件,却突然变成什么是职工自己有病。医学上对心因性疾病的解释,它是因为有某种的诱因,比如说某一个人生病或者少数人生病之后,那么他把那种心理上的情绪,传染给他周围的一群人而得了心因性的疾病。我们注意到这里边有一个关键词,这个心因它有一个因。这个因究竟是什么?比如说现在有一千人中了毒,出现了头晕、恶心这种症状。可能有999个人是患了心因性的疾病。那最初的那一个人究竟是什么病呢?这个没有得到任何的解释,这个因到底是什么?值得大家去考究的,而且也是需要主管部门必须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有病就得治,心病谁来医?面对重大公共事件,回应公众疑问,哪些环节有待完善?


    张鸿:相关部门行动迟缓应急方案准备不足


    (《今日观察》评论员)


    4月23号当发生这样一个中毒事件,尤其是涉嫌集体中毒事件的时候,政府部门应急方案里应该把它想的最坏,所以应该启动的是一个应急的公共安全方案。所有的部门都应该来检查,但是第一我们没有看到所有的部门都进来。第二5月14号的时候,距事件发生已经过去20多天了,政府部门才开始有一个新闻发布会开始公开结论。而这个结论的目的也很明显都是为了平息这个事件,而不是把公共、公众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其实从松花江上空弥漫着两种空气,一个是可能的有毒气体,现在有毒气体被被否决了。那接下来还弥漫着一种空气,就是恐慌的这种心态。如果真的是心因性疾病的话,是不是因为这20天信息没有公开的这种紧张导致的。恐惧在一天一天地扩散,而且如果现在的结论还不令人信服的话,那这个恐惧的这种气氛,还会再进一步的继续在松花江上空蔓延。所以要治这个心病唯一的办法,就是信息公开,让大家有一个信服的真相。


    向松祚:政府要克服对责任的恐慌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相关部门把事件复杂化的背后,其实在处理这个事件的时候好像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就是说尽可能让这个事件平息,不要让公众知道,要把自己责任要撇开。也许政府部门可能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心理,我倒觉得政府在处理类似这样的事件里边,似乎有一种心因性的因素。就是说他怕这个责任担在自己身上,被社会公众来指责。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如果政府遇到这样的事件不能及时公开透明的处理反而可能会让一件非常容易解决的事情,最后变得非常的复杂。最后,可能最大的受害者是政府的公信力,而且会使得整个事件的成本会大幅度的上升。所以我觉得也许我们的政府,正是要克服这种心因性的这种对责任的一种恐慌或者一种回避。


    展江:政府公开信息后还要配以相应的问责机制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对于违反信息公开条例,信息公开原则的官员,怎么进行处罚,怎么进行问责,我觉得现在缺少这一块。所以我希望下一步,信息公开(条例)在实行了一段时间以后,一个就是要逐渐修改,要增加问责方面的条款,另外一个就是尽早把它变成一个正式的法律。


    李楯:政府相关部门对此类事件态度消极反映迟钝


    (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当地政府做的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是它们的反应迟钝,最起码在这方面是存在问题的。再一个(社会)转型期,在信任链条断了的情况下。一些政府部门这样做,恐怕会增加负面的影响,我们能不能真正把人放在第一位,把人的健康和人的生存质量放在第一位。如果政府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及时公开信息,如果真正能够尽早做出解释,给予使大家能够信服的答案,情况就会好一些。


    张鸿:政府传统的做法已不和适宜 相关部门要转变观念


    (《今日观察》评论员)


    有病一定要治,如果是老百姓得了病,尤其是1千多人都可能陷入一种恐慌的话,那他就不是原来我们猜测的公共安全事件,就可能变成了一个公共卫生事件。如果一个城市里一千多人都得了心音性的疾病的话,是不是当地就要启动公共卫生的预案呢?不是说让他们赶紧出出院,而是要继续治疗。怎么才能让他们尽快的消除心中的这种恐惧,这种心因的因是很重要的。如果老百姓没得病的话,可能会有一些政府部门在传染着一种病,这种病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传统上的,捂盖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争取让这些事情能在他们的控制之内,而不去更多的把他们的关注点放到公众的民生的一个安全的当中。所以说如果有这种病的话,那政府部门也得治病。

0
    +关注 私聊
  • 太白金星

    第5楼2009/05/26

    化工企业是否泄漏不应成谜
    4月底,吉林化纤集团1000多名工人因接触不明气体出现不良反应,如头晕、呕吐、嘴和手脚发麻、嗓子发干症状,严重的会突然倒地,工人们开始陆续到医院接受治疗。当地居民怀疑“中毒事件”与化工企业“康乃尔”排放的“有毒”气体有关。5月15日卫生部医学专家组做出调查意见,认为“集体中毒”可以排除化学物质的毒性所致,主要与心因性因素有关,是心理作用,专家们还鼓励工人勇敢地走出病房。此说法随即引发广泛争议,但也仅是质疑而已,因为是否有毒气泄漏还有待安监部门的结论。


    5月18日夜,国家安监总局在其网站上披露了该局对近期安全生产工作的建议,其中提到,“针对上周化工企业发生泄漏事故的情况,要加大化工企业的安全监管力度,认真吸取吉林康乃尔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泄漏事故教训。”诚然,这一认定可能并不是说,泄漏事故一定是造成上千人“不良反应”的原因,但这至少说明,康乃尔泄漏事故确实存在。


    可第二天上午,吊诡的事情发生了,安监总局网站上的这一条建议被修改,删掉了“认真吸取吉林康乃尔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泄漏事故教训”。笔者认真对比了之前的网页抓图,发现除此之外再无变化。显然,作出这样的删改只有两种可能:一,康乃尔并没有发生泄漏事故,此前是误报;二,的确是康乃尔发生过泄漏,但经过一夜的思考,安监部门觉得公布出来有些不妥,所以删掉了。


    如果是第一点,公众有权知道,究竟是哪个化工企业发生了泄漏?因为此前的“建议”中透露了两个信息,一,上周发生过化工企业泄漏事故,二,这一泄漏事故发生在吉林康乃尔公司。现在第二个信息被删除了,那么,发生泄漏事故的是谁呢?在安监总局当天公布的《5月11日—17日安全生产简要情况》中,笔者并没有看到对“上周”化工泄漏事件的通报。而《5月11日—17日安全生产的主要特点》中却明确地说“化工企业泄漏事故多发”,却只公布了一例江苏的冲料事故。既是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建议,又要求有针对性地吸取教训,却不公布企业名称和事故责任,此举显然令人费解。


    如果是第二点,那就更可怕了。因为无论是地方形象,还是安监部门形象,还是可能发生的和卫生部门的结论冲突,任何“不妥”都不该成为事故真相“躲猫猫”的理由。在这起事件中,首先需要安监部门负责的就是千名不良反应者的生命健康,而不是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如果颠倒了利益关系,将使我们很多政府部门都患上了藏匿真相的“心因性疾病”。


    笔者期待,安监部门能回应民众疑问,对网站被删掉的那句话作出解释,是康乃尔真的发生过泄漏,或只不过是个“笔误”。当然,倘若康乃尔泄漏事故最终被证实存在,那卫生部门是否应该考虑泄漏事故与吉化上千人“不良反应”的联系,重新启动调查呢?

0
    +关注 私聊
  • 太白金星

    第6楼2009/05/26

    没有实质性的中毒,为什么要每天打100元一针的解毒针,吉林化纤医院医生表示“患者受损害的不仅仅是神经系统,肝脏、肾脏、心肌的损害,还有白细胞减少”是诊断结果还是危言耸听,公众疑虑重重。

0
    +关注 私聊
  • 太白金星

    第7楼2009/05/26

    4月27日下午,吉林化纤集团向吉林市政府递交紧急报告,称4月23日,化纤集团腈纶厂员工闻到刺激性气味,下午17时30分至18时气味加重,部分员工头晕、恶心,次日早又有员工出现反应。吉林市环保局提供的材料显示:5月1日21:54至5月2日2:20,瞬时最高监测浓度为45.5mg/m3…

0
    +关注 私聊
  • 太白金星

    第8楼2009/05/26

    5月7日,重症患者家属和化纤厂职工,集体到所在的经开区政府上访。无果。“我们就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因此怀疑政府刻意隐瞒。之后,化纤厂职工开始大规模网络发帖。5月10日开始,各大网络论坛,出现了此事件的详细信息,并有大量“中毒”图片…

0
    +关注 私聊
  • 太白金星

    第9楼2009/05/26

    各方部门都有自己的结论,环保部门说空气中没有异常,所以不是环保的问题。安监部门得出结论是没有毒气泄漏,不是安全生产事故,但是安监部门说是属于生产排放出现的环境影响问题。然后接下来是卫生部门,卫生部门的结论是此次事件排除化学物质的毒性所致,主要是心因性的因素…

0
    +关注 私聊
  • 太白金星

    第10楼2009/05/26

    在这一事件中,权威话语继续表现出的与常理常情背道而驰的潇洒,依然令人愤懑。回顾最近一段时间的公共事件,之所以举国哗然,除了因其性质恶劣,更重要的是很多回应或专家认定悖逆了老百姓最基本的逻辑。

0
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