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分享】不同酿酒葡萄品种C6 醛、醇风味化合物的比较

食品常规理化分析

  •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利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酿酒葡萄浆果中C6 醛、醇类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比较昌黎葡萄酒产区赤霞珠、品丽珠以及梅鹿辄3 种酿酒葡萄在成熟期六碳醇、醛类风味化合物的变化。结果表明:3 种酿酒葡萄浆果中主要的C6 化合物为己醛、己醇、2- 己烯醛、反-2- 己烯醇、顺-3- 己烯-1- 醇等;建立了定量分析葡萄C6 风味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R2 > 0.99),检测限小于5μg/L,回收率85%~110%,相对标准偏差(RSD)3%~9%,该方法简易、快速、准确,可用于葡萄样品的测定;不同葡萄品种各C6 醛、醇类化合物含量差异极显著:赤霞珠中含有较多的己醇、反-2- 己烯醇、顺-3- 己烯-1- 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品丽珠中己醇、顺-3- 己烯-1- 醇含量最低,而C6 醛类化合物含量则以梅鹿辄含量最高,其次为赤霞珠,品丽珠醛类含量最低;C6 醛类化合物对葡萄香气贡献大,而C6 醇类化合物对葡萄香气贡献小。
  • 该帖子已被版主-加3积分,加2经验;加分理由:资料提供有奖
    +关注 私聊
  • 雾非雾

    第1楼2010/06/11

    应助达人

    银杏葡萄酒陈酿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

    采用溶剂萃取法萃取香气成分,气质联用仪进行检测,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化合物进行鉴定,在葡萄酒发酵过程中添加银杏叶提取物与未添加的葡萄酒香气成分及香气成分在陈酿过程中变化进行对比研究。共分离出32 个峰,鉴定出29 种成分,其中主要包括醛类、醇类、酯类和呋喃类芳香成分。对照葡萄酒和银杏葡萄酒在开始陈酿和陈酿1 年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银杏提取物的添加对葡萄酒的香气成分有一定影响,但经过1 年陈酿后,银杏葡萄酒与对照葡萄酒香气成分差异缩小,主要香气物质在种类和含量上都比较接近。

0
    +关注 私聊
  • 雾非雾

    第2楼2010/06/13

    应助达人

    不同酵母发酵的蓝莓酒香气成分GC-MS 分析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以不同酵母发酵的蓝莓酒为原料,对3 种不同酵母发酵的蓝莓酒主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76 种香气成分。其中酿酒活性干酵母、葡萄酒活性干酵母和酿酒酵母1203 发酵的蓝莓酒中分别检测到56、50、47 种香气成分,其中30 种是3 者共有的。酿酒活性干酵母和酿酒酵母1203 发酵的蓝莓酒的主要香气成分为3- 甲基-1- 丁醇,相对含量分别为18.98%、37.64%;葡萄酒活性干酵母发酵的蓝莓酒的主要香气成分为辛酸乙酯,其相对含量为18.68%。

0
    +关注 私聊
  • 雾非雾

    第3楼2010/06/15

    应助达人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酒中的5- 羟甲基糠醛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绍兴花雕黄酒中5- 羟甲基糠醛(5-HMF)的含量。通过比较不同溶剂的提取率与直接过滤进样的效果后,选定酒样直接过滤进样测定的方法,用反相C18 色谱柱分离,以甲醇- 水(7:93,V/V)为流动相,在284nm 波长条件下进行检测。该方法快速、准确,在2.512~80.384mg/L 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95%,相对标准偏差为1.21%,方法的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0.02512mg/L。同时,测得新酿9 个月的绍兴花雕酒和3 年陈成品花雕酒中5-HMF 含量分别为7.6924mg/L 和53.5569mg/L。

0
    +关注 私聊
  • 雾非雾

    第4楼2010/06/16

    应助达人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酒中的β- 苯乙醇

    建立一种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酒中β- 苯乙醇的方法。采用反相C18 色谱柱Synergi Hrdro-RP C18(4.6mm × 250mm,4μm),以甲醇- 水为流动相(50:50,V/V),流速1ml/min,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210nm,对黄酒中的β- 苯乙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5.00~30.00mg/L 添加量范围内,回收率水平在99.5%~99.8% 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6% (n = 6),方法的检出限为0.05mg/L,线性范围为0.5~50mg/L(r = 0.9999),测定结果与标准气相色谱方法基本相同。所建立的方法可以作为黄酒中β- 苯乙醇的检测方法。

0
    +关注 私聊
  • pfz1985

    第5楼2010/06/16

    会不会有人工添加的呢?

0
    +关注 私聊
  • shendanyu

    第6楼2010/06/19

    看来食品科学比较偏爱挥发性成分研究

0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