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原创】为什么中国出不了立顿,没有“茶道”

  • ☆天道酬勤☆
    2010/07/18
  • 私聊

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

  • 茶叶起源于中国,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发展,但如今的中国,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日本茶道是东方最美丽的艺术”,“联合利华一个立顿的年销售额占所以中国茶叶产值的70%”。

    尽管很多专家学者总喜欢鼓吹中国茶叶的历史文化,但中国茶叶的没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根本原因不在于政府的引导,而在于理念上的误区。

    大家都知道立顿,曾经在超市闲逛得时候,看到一对情侣在挑选立顿的茶叶,“立顿,买吗?这个好不好”,“很好的,这个是名牌,肯定是好茶”……对于一些行家看来,这样的说法未免有点好笑,但是仔细想想,却不免让我们觉得惭愧。立顿为什么成功,成就百年经典?!优秀的策划?!良好的口碑?!年轻人对时尚的追求?!对,都不假,但是无论如何,终归要回到他的产品本身。

    茶叶,农产品!什么意思呢,农产品的品质天然不稳定,为什么?!无论是茶季,日照,水分,温度都会影响到茶叶的风味,但是我们看看立顿怎么在做,全球选购红茶原料,包括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滇红……

    从数百种茶叶中选择原料进行拼配,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产品的一致性。一致性,这个就是立顿的理念,以工业产品的而要求来要求农产品,也正是因为其产品的稳定性,从而让人们对他能够产生深刻的印象。如果春天是这样的风味,秋天又变成另外一种风味,我想人们无论如何是不会对其产生印象的。反观中国,不同的区域存在不同的名茶,比如浙江一地就有名茶数十种,每一种又在风格上尽量加以区分,避免一致,这样一种割据的局面无法形成合力,从而中国没有成就大的茶叶企业的土壤。再者品牌的缺失,让消费者难以辨识,没有统一的标准,商家以忽悠为主,中国数千种名优茶的存在也让对茶叶辨别的知识难以大众化,所以中国茶叶也不存在忠实消费者的土壤。

    再来看看日本,日本茶道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一直以来为人们津津乐道,日本茶叶起源于中国,至唐代时才开始有茶,相当于中国茶文化5000年的历史,无疑是一个小学生。但反而是小学生,代表东方茶文化出现在西方人的眼中。诚然,日本政府从19世纪末就不遗余力的对外宣传茶道,这个在茶道的传播上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是仅仅是因为如此吗?!

    日本茶叶秉承了中国蒸汽杀青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像目前日本社会主流的玉露、煎茶、抹茶都是如此,从千利休开始,日本就形成了茶道“和、敬、清、寂”的精神理念,至今仍是日本茶道的核心思想。反观中国茶叶,从唐宋以团饼茶为主,到后面朱元璋罢黜龙团,散茶大兴。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主流绿茶格局只是从明朝开始的,后来才慢慢有了红茶、乌龙茶、白茶等等其他茶类。所以相对于日本目前的茶叶格局而言,我们从时间上并没有多少优势。

    在日本,谈到顶级茶肯定是玉露,而且在茶叶生物化学的理论研究方面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但反观中国,一些茶人更多的把茶学理解为玄学,在中国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故事,陆羽鉴水,王安石鉴水等等,陆羽鉴水,可以分出水壶的上半部分是普通江水,下半部分是中泠水,王安石鉴水,可以区分哪个是三峡中峡水,还对上中下三峡水进行了一番解释。可能这些故事听起来让人觉得津津有味,但是大家只要稍微有点常识,就知道这个不可能。但是这个故事却反应了一些茶人对茶叶的极致追求,所以在茶人里面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这个茶叶我可以喝出他是哪里的,产自于哪一年。诚然,不同地区的茶叶因为加工方式的不同是有一定的差异,能够凭感官分辨产地这样的人或许存在,但是当大家说起来好像都具备这样的水平的时候那个真实性就很成问题了,为什么呢?!中国光名优绿茶就有千余种,其他茶类不算,谁能说都喝出来,凭借感官水平,能够精确到哪个省已经不错了。我认识很多专家教授,也认识很多吹牛或者不吹牛的茶人,真正喝的时候谁也没有这个水平。这,反应了中国很多茶人的不切实际,这样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导致了中国茶叶对茶叶科学的忽视,以至于从基础研究上就落后于人,完全走入了一个误区,导致中国茶人的集体迷失。

    当然了,中国茶叶光名优茶就有数千种之多,各地茶俗,茶文化也不尽相同,长期以来,缺少像千利休一样的大师,能够将茶叶的精神内涵进行一个精辟的概括,形成一个统一的思想,从而导致了中国茶文化在光鲜的外表下没有灵魂。也正是因为没有灵魂,政府即使有心进行宣传也不知道从何开始。

    神农尝百草,我们的祖先们凭借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发现了茶叶;《茶经》,陆子凭借自己对茶学领域的不断探索,成就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注。伟大的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乏智慧,同行们,我们的茶叶以及茶文化已经远远落后,不要沉迷于过去,那是属于先人们的成就,到了该奋起直追的时候了!!!
    +关注 私聊
  • 小鸟飞翔

    第1楼2010/07/19

    楼主的原创??

0
    +关注 私聊
  • wsy18

    第2楼2010/07/19

    目前中国喜欢忽悠的人太多,一个黑龙江稻香米就忽悠到几乎没有真品,茶叶就更难说了。

0
    +关注 私聊
  • ldgfive

    第3楼2010/07/20

    应助工程师

    主要是中国人没有这方面的想法

0
    +关注 私聊
  • 〓疯子哥〓

    第4楼2010/07/20

    楼主对茶研究的很深啊,是竹叶青版友吧?茶,其实和端午类似,缺少文化保护,缺少发扬与光大

0
    +关注 私聊
  • 〓疯子哥〓

    第5楼2010/07/20

    在网上找到相关的说法,给大家参考参考:

    作为世界茶叶的发源之地,茶商们长年生活在老祖宗编织的神话王国里。只不过,神话终有落地的一天。一个曾经被奉为国粹的古老行业在中国经历百年沉浮,到如今“全国七万家茶企的年总产值,竟只相当于立顿一家”,中国茶产业的病痛究竟何在?

    文∕《商界》记者 樊 力  

    作为世界茶叶的发源之地,茶商们长年生活在老祖宗编织的神话王国里。只不过,神话终有落地的一天,而打破中国茶产业盲目自信的,是大洋彼岸的一个英伦品牌。
      一个曾经被奉为国粹的古老行业在中国经历百年沉浮,到如今“全国七万家茶企的年总产值,竟只相当于立顿一家”,中国茶产业的病痛究竟何在?

    茶山遗梦
    让蔡伦红哭笑不得的是,那株由老领导们一手创制的“永川秀芽”茶种,如今一溜烟冒出了如此多的“干爹”。
    2009年5月,一年一度的春茶大战渐入收官阶段,重庆云岭茶业副总蔡伦红心头的遗憾却愈发浓烈——四十多年前,云岭公司研发了秀芽茶种,然而却并未将其注册成商标。待到2009年市面上不同旗号的“永川秀芽”各自封王时,消费者们早已不记得秀芽“生父”是谁。
    一方面眼睁睁看着怀胎十月生出的“儿子”,被抱养成为一种公共资源,自己却无能为力;另一方面还得忍受孩子长大后,对“生父”毫不留情地拳脚相向,云岭心头的疼痛可想而知。
    然而,类似的“病痛”在中国茶业的成长谱系里并不鲜见。商标意识的淡漠让茶产业从不缺乏悲情英雄,无数个“丧子之痛”最终叠加出的局面是:截至2009年,中国形成了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等数百个名震江湖的茶叶品类,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茶叶品牌。
    有品类,却无品牌,大量“有姓无名”的中小茶厂常年徘徊在亏损边缘。这些没有名号的小茶厂,最终难免沦为大茶厂的原料提供商。在重庆市永川区一个名为“茶山竹海”的山区,这样的生存样本随处可见。
    因为长年多雨、雾霭缠绕,茶山竹海逐渐形成了2万多亩连片茶园。一棵棵茶树连绵无边,农民们春天采茶,夏天除草,冬天砍毛竹。相比砍一棵十几米高的毛竹背出山去只能卖十六七块,采摘春茶的收入占到村民全年收入的80%。然而,这些鲜嫩的绿茶原叶的最终买家,却很有可能来自千里之外的江苏或者云南。
    当地农民告诉记者,因为永川茶无论是品牌还是品类都不出众,当地茶商收购绿茶原叶后往往转卖给外地茶商。而这些产自永川的原叶经过一番倒腾,最后竟摇身成为了江苏碧螺春,或者西湖龙井。“茶商们追求暴利以假乱真,反正都是绿茶,真正能品出真伪的茶客少得可怜。”
    一个可以印证这种产业乱局的故事是:2007年当普洱茶热潮横扫大江南北时,许多云南茶商一窝蜂地前往永川茶山预定绿茶原叶,然后拉回云南发酵成天价普洱茶。后来,这种肆无忌惮的造假行为被当地相关部门觉察,其直接在通往云南高速路口设立关卡,一时间运输车被扣,货款难付,成片的永川小茶厂应声倒下。
    事实上,茶山之行只是我们切入茶产业的一个窗口,更多的切口将在后文逐一展开。而探寻该行业从源头到通路、从营销到创新的全过程,我们发现,这个笼罩着几许神秘几许低调的古老产业,已经到了需要全面警醒的历史一刻——
    目前我国有7万家茶厂,注册了自己品牌名的仅近1000家。2008年世界茶叶销售额为180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茶叶市场规模仅为180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中国出口茶叶在国际市场上每公斤仅值2美元左右,平均茶价比印度低四成,比斯里兰卡低六成多,甚至比肯尼亚的茶叶价格还要低20%。
    作为世界茶业的发源之地,茶商们长年生活在老祖宗编织的神话王国里。只不过,神话终有落地的一天,而打破中国茶产业盲目自信的,是大洋彼岸的一个英伦品牌。

0
    +关注 私聊
  • 〓疯子哥〓

    第6楼2010/07/20

    立顿:重返“神话王国”

    “中国七万家茶企的年总产值,竟只相当于立顿一家。”这是2009年中国茶叶博览会上最热闹的一条新闻。

    1848年,英国皇家植物园温室部主管伯特·福琼从中国带走2万株茶苗、1.7万粒茶籽,以及8位中国茶工,自此印度茶业迅速崛起,成为英国茶叶市场90%的原茶供给方。英国的下午茶传统由此形成。1890年,立顿红茶诞生,100多年后,其远涉重洋征伐中国。

    身处不产一片茶叶的英国,立顿红茶刚进入内地时,并未引起大陆茶企的警觉。然而,经过十余年的蛰伏,其突然施出强手,开始以袋装茶的形式抢滩广州、上海等地的宾馆和酒店。紧接着,立顿开始生产本土化的绿茶、花茶和乌龙茶,其黄色包装的立顿铁观音一度卖到了福建最偏远的城市。战火烧到家门口,此时的中国茶企们方才意识到:狼来了。

    2008年,立顿茶业年产值约23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茶产业产值总共仅300亿元人民币!

    一个被众多茶叶品类围得密不透风的市场,何以瞬间被撕开?立顿的“黄色旋风”,恰恰击中了中国传统茶产业的软肋。采访中,重庆市茶叶批发市场总经理陈卫东给记者打了一个比方——

    中国茶从来都是“竖”着做。比如在杭州就做西湖龙井,在云南就做普洱茶,在福建就做铁观音。各大军团划江而治,谁也突破不了对方的地域防线。再加上中国茶往往带有浓重的文化色彩,随便哪个品类都能给你道出一长串豪门典故,当然,一旦某种产品和文化沾边,那价格自然捉摸不定,市场流通性也大大折扣。

    而立顿却是“横”着做。它不管什么古朴厚重的茶文化,也不管什么宏大叙事的茶系之争,其单单瞄准消费者想要方便、快捷喝茶的需求,直接给你一包袋装茶。事实上,这种颇具“方便面”精神的产品,恰恰吸引了大量年轻白领。“对他们而言,喝雀巢咖啡和立顿绿茶是一个道理。”

    中国茶和立顿一纵一横的市场分野,决定了两大军团拥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消费群,但无论针对何种层次的消费者,品牌都是一个绕不过的命题。我国的茶企,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几十年不变,难以形成生产规模,更无法形成品牌。“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小农经营与现代茶业的矛盾阻碍了本土茶产业的全球化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立顿的现代企业经营手法和国际化眼光,得益于英国起步较早的市场化征程,而我国茶企的市场化道路却是不连贯的:从明末开始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到清朝又归于封闭,清朝后期至民国有过短暂的市场化时期,可新中国成立后市场化在内地再次遭遇流产,直到1978年情况才有所转变。

    换言之,中国茶企是在以三十年的市场化积累,追赶领先自己七十年起跑的跨国大鳄,其间的辛酸曲折只能甘苦自知。

    “铁观音”方面军

    细节一 目前中国产茶的省区有21个,因为茶树品种与制茶手法的不同,致使中国茶的品类结构繁复得如同迷宫。比如同样是西湖龙井,因为炒制过程中的火候差别,其又细分为了“狮”、“龙”、“云”、“虎”4个品类。

    细节二 无论是洞庭的碧螺春还是云南的普洱茶,都是以地区为代表,各有各的制作秘笈,各大门派互不通气。这种千年相继的封闭态度阻碍了中国茶全国性品牌的出现。

    细节三 武夷山的大红袍,青城山的竹叶青,名山出名茶,但名茶中的好茶注定数量不多。“好的茶叶对海拔、植被都有严格要求,至少700米以上的高度,可是太高又不行;周围的植被要丰富,茶园既要有太阳,又不能太晒,最好是山的阴暗面。所以名山的茶园都不大,出产量本身就不高,加上现在能做好茶的师傅越来越少,所以,真正能称上顶级好茶的茶叶,每个品类都数量有限。”

    ——但凡历史过于悠远的产业,观察起来难免会漫无头绪,茶产业尤其如此。浩大的产品结构以及复杂的区域消费习惯,让你很难找到一条适合各大茶系的突围之道。如同面对一片波涛汹涌的海域,你难以判别哪条航道能够最安全地抵达彼岸一样。

    这个时刻,观察航船的表现显得尤为关键,而我们选择的切口是——安溪铁观音。

    25岁的茶庄老板周庆雅告诉记者:目前,整个福建安溪县有超过十万人,如同蚂蚁雄兵般匍匐于全国各地开店卖茶,该县茶园面积高达40万亩,年产值45.2亿元,占全国15%。事实上,铁观音的渐成气候,很大程度来源于福建商人天生的市场敏感性,其针对茶叶流通领域的改革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清新之风。

    众所周知,中国茶叶的终端市场非常破碎,不同的区域消费习惯将其分割成很多小块,单一品类的茶系要想构建遍布全国的终端营销网,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程。正因为如此,许多茶厂选择了走批发市场,目前国内一线城市几乎都有自己的茶叶批发市场,茶商云集的规模相应可以有效降低开店成本,收益也快。

    然而,以福建天福茗茶为代表的铁观音方面军,却毅然选择了连锁经营的扩张道路。目前天福在各大城市的直营店超过800家。与“一手交钱一手拿货”的立顿产品相比,天福的本土作战优势在于,既可经营茶叶同样也能贩卖茶文化。其每家门店都布置了专门区域,供顾客免费品茗体验,坐在古色古香的座椅上,看着服务员用娴熟的技法冲泡铁观音,即便是门外汉也会被茶道吸引。

    铁观音军团的独到之处还在于其对产业链的上下延伸。但凡有福建茶的地方,几乎都会配套出售各类茶具,以及茶金橘、茶话梅等上百种茶点。从产品定位来说,这种添加了茶元素的食品售价要比同类产品高10%左右,但对于铁观音的目标消费群而言,这并不算什么。

    除此之外,铁观音的崛起还有赖于福建各级政府、企业家以及媒体的协同“托市”。与普洱茶着眼于投资价值的野蛮炒作不同,铁观音似乎更想在茶的品质上发出声音:在当地电视台反复播放《铁观音传奇》;在各大城市反复举办茶王争霸赛;沿着古代贡茶进京的路线大搞“铁观音进京”的全国秀……

    针对中国茶有品类而无品牌的行业通病,安溪县政府出钱为一些创牌企业注入强心剂。只要赢得诸如“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政府即刻拿出数万至一百万元的奖励。

    目前,安溪堪称国内冰柜与摩托车拥有量最多的县。一到采茶季节,各大茶园的田间小路上便停满了前来收茶的摩托车,星星点点热闹非凡。此外,县城里家家户户都有为数不等的冰柜,等到铁观音原叶一采回,立马进柜冷藏。

    ……

    对于已经尝到甜头的安溪人而言,种茶再也不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辛苦活,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希望。

0
    +关注 私聊
  • 〓疯子哥〓

    第7楼2010/07/20

    茶之病,病之方

    作为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中国茶文化为何不如日本茶道叫响?

    作为第一个将茶卖到世界各地的国家,中国茶产业为何不如斯里兰卡茶叫好?

    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制茶传统的国家,中国茶商业为何不如英国立顿茶叫座?

    采访中,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许多茶叶零售店都有各种漂亮的包装盒出售。究其原因,因为很多国人喝茶基本都喝不出茶叶品质的优劣,于是逢年过节一些买茶送礼的“投机者”,往往会花大价钱买一个高档的包装盒,然后再随便配搭两罐廉价茶叶。

    那么,评判茶叶品质好坏的标准是什么,等级的标准是什么?茶叶营销专家史立臣称:中国茶并非没有标准,只是在交易与定价过程中,相关标准很难产生作用,形成了实际上的标准缺位。比如有多少消费者能够分清用来评价不同级别绿茶的“鲜醇”、“清爽”、“醇厚”以及“醇和”?

    标准的缺位,使得茶叶销售的“水”变得浑浊不堪,以次充好、漫天要价等现象屡见不鲜。而立顿的成功恰恰在于,它以快销品的标准定义了中国茶,你可以说立顿没有文化没有工艺,但它至少满足了一点:定价统一、方便快捷。

    然而,立顿的快消模式并不大范围地适合中国茶企,目前的中国茶业尚不具备进军快销渠道的条件。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进入快销渠道要有充足的储备资金、优秀的销售团队、足够的知名度等一系列基础,而目前无论是各大茶厂还是经销商,都未能具备以上条件。

    一个现代茶企业里最重要的两个部门应该是销售部和品牌推广部。这两个部门一个负责在前边开疆辟土,一个负责在后边推进品牌知名度,才能为茶行业建立起顺畅的快销渠道。但这两个关键部门恰恰是国内茶厂的软肋。

    此外,现在产品进超市的门槛很高,而且结账周期长,加上促销费用、人员管理费用等,投入市场的资金要比传统渠道所需资金多很多。如果一个茶产品在很多超市上架销售,茶企业就要有足够充足的资金以供周转,否则长期销售及推广活动的可持续性就无法保证。

    事实上,中国茶业的病根在于有品类而无品牌。西湖龙井天下闻名,但有多少消费者能说出哪个牌子的西湖龙井买回来就一定物有所值?又以永川秀芽为例,目前重庆市现有秀芽品牌10余个,其中拥有生产基地且已注册的品牌6个。但整个重庆市没有消费者认可的永川秀芽品牌,其原产地标示非但未能起到促进品类发展的作用,反而给了投机者“劣币驱逐良币”或者说“搭乘良币便车”的机会。

    中国茶业已经走到了品牌觉醒的历史一刻。有名无姓,是中国茶业目前的尴尬,但如果换个角度,这又是整个行业的巨大机会。谁能真正理解品牌并大力建设品牌,谁就有可能在未来竞争中赢得有利地位。

    而放眼整个中国茶产业,此时此刻,我们缺一批公益性的茶产业发展基金;缺一批以茶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缺一批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专项信贷、担保、拍卖、典当、证券、财务、股权私募、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的金融服务机构;缺一个“星巴克式”的茶连锁经营品牌店;缺一个“立顿型”的茶产业商业模式……

    采访结束,记者从重庆茶山竹海赶回市区,汽车颠簸在弯弯曲曲的山间公路,夕阳睡在连绵的远山之间。望着那些渐渐消失于视线的茶农,不知他们枯燥的采茶生涯,什么时候能变成一种真正的生活,真正的希望。

0
    +关注 私聊
  • 〓疯子哥〓

    第8楼2010/07/20

    中国茶业真的不需要“立顿”?

       既非茶叶专家,也不是营销专家;既非立顿的FANS,也不是中国名茶的狂热分子;只是作为一名还喝茶、还关心茶业的人士,对于茶叶品牌想说一些自己的话。自从爆出中国七万茶商不敌一个立顿,对于中国茶业品牌的各种言论经常见诸报端、网络甚至国外的媒体也参与了进来。有争论就是好事,说明有人关注,也因为很难做出一个适合每个茶叶企业的结论,所以不一定会有结论。但集思广益,抛砖引玉总是好的。

      茶,这个词起源中国,全世界的发音几乎一致;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不管是日本的茶道,还是今天非洲的煎茶,其发端都始于中国唐朝。一部茶叶发展史记载的非常清楚,这无可争论,中国人应该感到自豪。如果有谁不清楚的,可以随便去谷歌一下茶叶大事记,应该一目了然了。这是一个现实。

      中国茶叶市场与世界茶叶市场不同,这也是一个现实。中国的茶文化,很大一部分与中国的宗教密不可分,并由此形成了今天大家所知道的独特茶文化。这种独特的茶文化也就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了中国的茶叶市场的特点。中国大部分的省市处在产茶的气候地带,每个产茶区域都会有自己的名茶,如龙井,如碧螺春,如毛尖,如白毫。虽然没有数据来说明世界的茶叶市场有多大,虽然没有数据来说明在中国国内市场立顿的市场超过了中国茶叶市场销售,但至少有三组数据:第一,据商务部数据,截止2008年,中国茶园种植面积达到160万公顷,茶产量124万吨,占世界总量的1/3。2008年,中国茶叶出口29.7万吨,出口金额6.82亿美元,仅次于肯尼亚和斯里兰卡,中国茶产量及出口量分居世界第一和第三;其次,世界每年茶叶需求量达300万吨,供应量达350万吨。中国每年产茶120万吨,30万吨出口,中国每年茶产业产值为300亿元人民币,而立顿茶业年产值约23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茶产值的三分之二强;再有,世界人均年消费量500克,人均消费量大的前5位国家分别为:英国人均年消费2460克,日本1005克,爱尔兰3170克,香港1370克,而中国大陆只有330克。而在中国的牧区,人均消费量高达5千克。中国茶叶不同于世界茶叶市场,中国茶叶不同于立顿,但有必要拿立顿或者世界茶叶市场比较,确实需要作更多的研究。

      中国有名茶而没有名牌茶叶,也是一个现实。中国有13亿人口,中国有悠久的茶文化,中国的人均消费量不多,中国茶叶市场很大,相对于单独市场来说,又是无可争论。这么好的一个市场,为什么诞生不了一个茶叶名牌,值得深思!诚然,当中国春茶上市,中国人对于龙井还是其他茶津津乐道,都以能品上一口而感到值了。这也是一种魅力,因为这种茶对于普通人来说,可遇不可求。也对,中国茶不能学立顿,因为好的东西学不来,就算是学来了,也可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但是,中国名茶的提升空间到底在哪里值得探讨?不学立顿模式,不等于不要中国名牌,乃至世界名牌。中国不只是有龙井,还有更多的茶品牌,回头看看,在家庭、办公室、酒店,是立顿放得多,还是中国的某一个茶准备的足。诸如这些名茶,又有几个是企业独立拥有的品牌?我们不应该把地理品牌的发展看为中国茶叶发展了。因为普通消费者越来越喝不到好茶了。

      人家调饮,我们清饮,也是现实。前面提到,中国的茶文化与中国的宗教密不可分,而中国的宗教对茶叶的需求是因为茶叶的茶性无论从内涵还是功能与宗教精神一致。而宗教在中国的地位从来不轻,这就形成了今天大家熟知的“茶禅一味”,也决定了中国汉地的饮用方式是清饮,并且追求非常难得的春茶嫩芽。但中国的茶文化传到国外却是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并被赋予当地的贵族特色,也就是我们说的调饮(下午茶)。不产茶,但又离不开茶,这就是欧美的尴尬,生活的快节奏,随身带着袋泡茶也就可以想象到了。中国茶叶的载体,是今天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精髓,那种品茗享受过程,需要更多的发扬继承,鲁迅说过:“能喝杯清茶,是种福气”,但不等于茶的品性就只有清饮。细心的读者是否注意到前文有个数据,中国的牧区人均茶叶消费量高达5千克。那么,中国的牧区是怎么喝茶的,相信也不用我在这里罗嗦。茶是一种非常包容性的东西,中国的茶饮就经历了药、咀嚼、煮茶、煎茶,直到今天大家熟知的清饮。但作为调饮,从来就没有遗失。

      中国的“慢”与立顿的“快”也是现实。的确,在“快”的消费理念和文化驱使下,诞生了立顿;在 “慢”的文化哲学下产生了中国茶叶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中国茶叶品饮方式。我不“崇洋媚外”,龙井就是龙井,龙井永远是龙井,我赞成。中国茶叶立足的是中国茶叶市场, 但不等于不能放眼世界。越是传统的,越是国粹;越是文化的,越是没有国界。诚如所说,“中国名茶要获得的不是立顿的平凡,反而是要怎样去塑造它的高贵,以有文化,有品味,有荣誉的形象出现。在快与慢,在方便与享受的抉择中,中国茶叶选择的是慢,选择的是享受。”但是文化不能成为一种负担,不能成为塑造品牌的障碍。在我看到的中国茶馆里面,还有几家茶馆是提供一个喝茶的环境,还有几个人是在享受喝茶的过程,现实情况是怎样,有目共睹。

      中国的茶叶不好吗?好。中国的生活节奏慢吗?不慢。中国的茶文化深吗?深。中国喝茶的人多吗?不多。难道只是因为中国的好品质茶叶不能满足国内市场?

      没有优劣,没有对错,但有危机。因为到今天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一个在中国茶叶市场叫的响的中国名牌。狼来了,狼早就来了,不一定是坏事,正视、理性,现实才是市场要的。(湖南黑茶茯茶网)

0
    +关注 私聊
  • qqqid

    第9楼2010/07/23

    我来看看热闹,对荼没有什么概念,也没有兴趣研究它,我从小就不喝荼,只喝白开水。

0
    +关注 私聊
  • 阿宝

    第10楼2010/07/25

    我平时喜欢饮茶,茶文化应该是博大精深的,但是多数人都不理解。应该换个更容易让大多数人认可的办法来运作,创造一个中国名牌,有中国的特色的茶文化。

0
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