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讨论】不吃能饱吗?

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

  • 目前世界上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可能比操心减肥的人多多了,但是操心减肥的人更容易成为科学研究者的衣食父母,所以世界上关于减肥的研究肯定要远远多于如何吃饱的研究。许多人的郁闷在于:面对那么多的美食,坚持不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而吃了却要长胖,长胖之后又更加郁闷。所以柏杨曾经说对女人最好的报复就是请她吃巧克力和油腻的食品,等她长胖了以后就会痛不欲生。现在的食品研究里,最容易弄到经费的大概就是能和减肥扯上关系的了。所谓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科学研究者们消耗了无数经费之后,总算大致搞明白了人是如何吃饱以及如何变胖的。

    绝大多数人都知道长胖还是变瘦取决于体内的能量平衡。吃得多消耗得少自然就会长胖。但是知道了这点要减肥也不容易。想想一天克制了二十几个小时,只要在吃饭那一会儿没顶住也就白瞎了。所以,如果少吃,甚至不吃,却依然感觉到饱,减肥就没有那么痛苦了。那么,不吃,能饱吗?
    +关注 私聊
  • 阿迈

    第1楼2011/04/29

    人的行为是大脑控制的,是饱还是饿的感觉也是靠大脑来决定的。人体(动物体应该也是)内存在着两类与吃饱有关的信号。一类被称为“饱足信号”,是吃饭的时候某些器官分泌的物质。另一类称为“脂肪信号”,吃不吃饭的时候都会产生。两类信号传递到大脑,经过民主集中,权衡斟酌,最后作出是否继续吃的决定。

    现在发现的“饱足信号”物质有好多种,最典型研究最广泛的一种叫作cholecystokinin,简称CCK,也被翻译成“缩胆囊素”。在我们吃饭的时候,被消化的某些食物成分会刺激CCK的分泌。这些CCK一部分会去刺激胰腺分泌和胆囊收缩,一部分会去刺激神经受体。不同的食物成分,比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还会产生CCK之外的其它“饱足信号”。这些信号汇总到大脑,大脑就会对身体需求和进食过程产生的结果进行预测。当这些信号足够强,大脑就会做出决定:嘿,哥们儿,差不多了!再吃就长胖了啊。

    就本质来说,吃饱的感觉不是由食物产生的,而是由食物引发的饱足信号产生的。那么,如果人为改变这些饱足信号,是不是就可以改变“饥饿”或者“饱足”的感觉呢?

0
    +关注 私聊
  • 阿迈

    第2楼2011/04/29

    真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在饭前让人体摄入外源的CCK,然后记录一段时间(比如30分钟)内所吃的东西。结果是摄入的CCK越多,吃的就越少,但是摄入量非常大以后也不会完全不吃。另一方面,如果阻断CCK的作用,比如使用CCK的受体阻断剂,人的进食量就会增加。

    CCK的注入没有给人体带来任何不适,却又能产生饱足感,减少进食量,从而使减肥不再那么痛苦。这意味着什么?

    眼前一道金光闪过:热销的产品?铺天盖地的广告?落叶般漫天飞舞的钱?

    可惜,揉揉眼睛,接着看看研究进展,一切的美景都是海市蜃楼。研究者们弄了一些CCK受体功能有障碍的老鼠,发现它们的确比正常老鼠吃得稍多,长期下去确实慢慢地变得更加肥硕。但是如果人为地把CCK受体切除,老鼠的体重却相当地正常!

    这事儿看起来挺邪乎。研究者们又弄了些老鼠,给它们装上腹腔导管,每次进食前控制CCK(或者安慰剂)的含量并监测进食情况。结果很有趣,饭前注射CCK的老鼠确实每顿吃得比较少,但是它们每天吃的顿数却增加了。看起来,外源CCK虽然减少了吃饭时的进食量,但是体内却有别的机制通过增加进食次数来补偿。所以,通过摄入CCK来减肥不是个好主意。就象有的女生为了减肥,吃饭数粒数,吃面数根数,然后回头再吃各种零食,结果殊途同归。

    我们熟知的胰岛素和一种被称为瘦体素的东西在体内的分泌跟脂肪含量正性相关。这两种激素都会被运输到大脑,告知体内的脂肪含量。如果这些激素多了,大脑就会认为应该少吃,反之就多吃。大脑还有个邪门的地方:对于饱足信号的敏感性,跟脂肪信号相关。当体内的脂肪含量低,或者人体处于节食状态,脂肪信号的分泌会减少,大脑对于饱足信号会变迟钝,人就会吃得更多来提高脂肪含量。反之,如果脂肪含量很高,或者暴饮暴食,脂肪信号的分泌就会加强,大脑对于饱足信号的敏感性就会增加,从而降低进食量,让脂肪含量降下来。

0
    +关注 私聊
  • 阿迈

    第3楼2011/04/29

    无论如何,脂肪信号的增加会降低对于食物的需求,这会不会又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如果注入胰岛素瘦体素或者它们的类似物,是不是就可以降低食物需求量呢?这种思路看起来不错,也正是那些研究的目的。不过在目前,这种想法还面临着巨大障碍。一是这些激素的类似物在医药领域是否存在,二是这些东西需要持续注入,就象糖尿病人注入胰岛素一样。除此以外,还有人们更为关注的一点:会不会产生其它不良的后果。比如,持续注入胰岛素会产生低血糖症,而低血糖症反过来又会导致食物需求量增加。

    如果不是断章取义地拿着“科学研究表明”的旗号去忽悠普通公众,通过注射这些“饱足信号”或者“脂肪信号”来减少食物需求的想法一时半会儿还不能实现。严谨地说,不能断言此路不通,但是要想把这种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希望变成现实,还需要关心此事的人砸进更多的钱。

    高科技的玩意儿看来在目前是指望不上了,退而求其次,可不可以找出某些能够高效刺激CCK等信号分泌的食物成分,从而实现“少吃多饱”的理想呢?这大概是目前的食品工业研究中最有号召力的项目了。不过我们不介绍分子水平的研究了,只整点直观实用的。

0
    +关注 私聊
  • 阿迈

    第4楼2011/04/29

    悉尼大学有个博士弄出了个“饱足系数”的概念。她那试验谁都能做:早晨学生来了,每人发给含有240大卡热量的某种食品。吃完之后的两个小时内,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吃自助餐。研究人员在一边记录下他们吃的东西,并且每隔15分钟询问一次他们的“饱足感”。她们一共测试了38中常见的食物,以白面包为基准(100%),其它食物相对于白面包所提供的“饱足感”作为“饱足系数”。系数越高,表示该食物越容易让人吃饱。或者说,在让人吃饱的前提下,饱足系数越高的食物所含的热量越少,越有利于减肥。

    她们的实验结果很有趣。饱足系数最高的食物是土豆,高达323%。也就是说,同样是吃饱,吃白面包的话所摄入的热量是土豆的3.23倍!蛋糕的饱足系数却很低,才65%;而花生、酸奶、冰激凌也都比白面包还低;爆米花却高达154%!

    在中国人常吃的食物中,富含蛋白质的食品一般饱足系数较高。比如奶酪、鸡蛋、豆类、牛肉,一般在146%~176%之间,而鱼则高达225%。一般而言水果也高于白面包,比如苹果和橘子分别是197%和202%,但是香蕉却只有118%。

    不过,这种测试方法也有这本身的缺陷,它测出的只是吃完某种食物后两个小时内的感觉。有的食物,在吃后的两个小时内感觉很饱,但是很可能两个小时后就很饿了。而有的食物,在体内不易或者不能被消化,饱足感保持的时间会比较长。或许,这也是饱足系数这个概念没有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吧。

0
    +关注 私聊
  • 阿迈

    第5楼2011/04/29

    人和老鼠的区别在于,人什么时候吃饭,吃多少更多地是由社会因素和生活习惯决定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把减肥的希望寄托在改变自己的激素水平,不如依靠自己的毅力控制生活习惯来得可靠。当然,选择一些热量少饱足感强的食物,可以让控制的过程没有那么难受。

0
    +关注 私聊
  • qlmkk

    第6楼2011/04/29

    长时间不吃,是很危险的

0
    +关注 私聊
  • wsy18

    第7楼2011/04/29

    总之,研究了老半天也没有找到轻松安全的减肥方法。

0
    +关注 私聊
  • It`s me

    第8楼2011/04/29

    按正常生活习惯吃喝,不考虑减肥。

0
    +关注 私聊
  • 不倒翁1988

    第9楼2011/04/29

    不要暴饮暴食 ,按常规运动就不会胖

0
    +关注 私聊
  • 阿迈

    第10楼2011/04/29

    有更多的人吃不饱饭,我们有的吃了,却嫌多了。

    qlmkk(qlmkk) 发表:长时间不吃,是很危险的

0
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