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让“食品添加剂”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其实有点冤枉。仔细盘点近年来的中国食品安全事件就会发现,罪魁祸首是食品非法添加,而非食品添加剂本身出了问题。
symmacros
第1楼2011/09/23
食品添加剂都通过毒理学评价
为什么要替食品添加剂正名?因为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存在,如果对食品添加剂无谓恐,将导致公众将选择所谓的“天然”食品,而这带来的安全隐患将更大。
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原则上是一致的,评价一个物质的毒性有多少,可以用一个重要的毒理学指标ADI值来衡量,就是每天每千克体重允许摄入的毫克数。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通过毒理学评价,经过科学认定是安全的。毒理学试验中用小鼠做试验,测量它们所能承受的量,之后扩大十倍;为了更安全,且考虑到个体上的差异,再扩大十倍,所以是100倍的系数。
但是在管理上有区别。中国对食品添加剂实施政府许可制度。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需要经过安全性评估、技术必要性评估,经卫生部门批准才能列入允许使用的名单。而在国外,加助剂、营养强化剂和食用香料一般不按照政府许可的方式管理,而是经过行业协会规范,企业自律的方式进行的。
中国政府这方面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过氧化苯甲酰为例,理论上说,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安全的。但是中国有关部门说,老百姓已经不需要吃这么白的面粉,所以卫生部就禁止了,不能用了。中国政府是根据工艺上没有必要性而禁止使用这个食品添加剂的,而非基于其安全性。
symmacros
第2楼2011/09/23
风险控制要在可接受范围内
中国在食品安全上下了很多功夫,卫生部制定标准、发布信息;质监总局对生产进行监督,实施生产许可制度;农业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都加入了管理,另外还有工信部、商务部,都参与管理,确实是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
这在国际上看都是很严格的,从机构管理、程序、政府审批、标准制定、审批及规定企业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消费者监督等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规定。但我们还是发现, 这么严格的标准和管理,对食品非法添加事件还是力不从心。其实,食品安全监管的任务不是完全消除危害,而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也就是说,风险危害是一直存在的,关键是可控。
风险评估是基于科学,风险管理是政府部门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出台政策。风险交流非常重要,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出现在信息交流上面,在交流上出现了恐慌。交流没有做好,科学家和消费者之间就会出现真空,个人的恐惧会被放大,特别是食品安全。
我们的非法添加问题之所以更严重,在于监管很难真正落实到食品企业。中国有近50万家食品加工厂,其中80%左右的工厂都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都很难达到标准。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都是中国最基层的食品生产环节出了问题,这对政府的管理提出了挑战。
(摘自2011年8月4日《中国食品报》 作者:李永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