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
第1楼2012/07/19
幽门螺杆菌的形态学特征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2.5~4.0μm,宽0.5~1.0μm.革兰染色阴性。有动力。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除典型的形态外,有时可出现杆状或圆球状。
电镜下,菌体的一端可伸出2~6条带鞘的鞭毛。在分裂时,两端均可见鞭毛。鞭毛长约为菌体1~1.5倍。粗约为30nm.鞭毛的顶端有时可见一球状物,实为鞘的延伸物。每一鞭毛根部均可见一个圆球状根基伸入菌体顶端细胞壁内侧。在其内侧尚有一电子密度降低区域。鞭毛在运动中起推进器作用,在定居过程中起抛锚作用。
去年冬天
第2楼2012/07/19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
近二十多年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WHO/IARC) 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
Hp感染Hp进入胃后,借助菌体一侧的鞭毛提供动力穿过黏液层。研究表明,Hp在粘稠的环境下具有极强的运动能力,强动力性是Hp致病的重要因素。Hp到达上皮表面后,通过粘附素,牢牢地与上皮细胞连接在一起,避免随食物一起被胃排空。并分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以保护其不受中性粒细胞的杀伤作用。Hp富含尿素酶,通过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保护层,以抵抗胃酸的杀灭作用。
Hp与胃炎正常情况下,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胃酸、蛋白酶的分泌功能,不溶性与可溶性粘液层的保护作用,有规律的运动等),能抵御经口而入的千百种微生物的侵袭。自从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发现了hp以后,才认识到hp几乎是能够突破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凶。goodwin把Hp对胃粘膜屏障在破坏作用比喻作对“屋顶”的破坏给屋内造成灾难那样的后果,故称为“屋漏”学说。目前对hp感染的研究能归入这一学说的资料最多。主要包括:①使hp穿透粘液层在胃上皮细胞表面定居的因素;②对胃上皮细胞等起破坏作用的毒素因子;③各种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④免疫反应物质等。
这些因素构成hp感染的基本病理变化,即各种类型的急、慢性胃炎。其中近年来得到最重要关注的是空泡毒素vaca、细胞毒素相关蛋白质caga,和尿素酶等的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
Hp与消化性溃疡hp感染明显地增加了发生十二指肠和胃溃疡的危险性。大约1/6hp感染者可能发生消化性溃疡病。治疗hp感染可加速溃疡的愈合和大大降低溃疡的复发率。不用抑酸剂,单用抗hp药物治疗,表明也能有效地治愈胃和十二指肠溃疡。hp感染已经与一些引起溃疡病的原因找到了联系。例如:胃酸增加、十二指肠胃化生、粘膜屏障性质的改变、胃窦粘膜产生炎症代谢产物等。这些患者中的发现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初步证明。实际上消化性溃疡涉及几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机制。如细菌的毒力因素(vaca和caga等),宿主的反应性(例:如易感性的遗传、十二指肠上皮的胃化生、粘膜屏障和炎症的相互作用、泌酸反应、神经调节作用)和环境因素(例如饮食、获得感染的年龄)的综合作用导致溃疡的最后结果。过去临床上对溃疡的发生有一句谚语,叫“no acid,no ulcer”。现在,从现代理论来看,“no hp,noulcer”应得到更多地强调。
Hp与胃癌从近年来对Hp感染的大量研究中提出了许多Hp致胃癌的可能机制:①细菌的代谢产物直接转化粘膜;②类同于病毒的致病机制,hpdna的某些片段转移入宿主细胞,引起转化;③hp引起炎症反应,其本身具有基因毒性作用。在这些机制中,后者似乎与最广泛的资料是一致的。
去年冬天
第3楼2012/07/19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测方法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细菌的直接检查、尿毒酶活性测定、免疫学检测及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
(1) 细菌的直接检查
是指通过胃镜检查钳取胃粘膜(多为胃窦粘膜)作直接涂片、染色,组织切片染色及细菌培养来检测幽门螺旋杆菌。其中胃粘膜细菌培养是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最可靠的方法,可作为验证其他诊断性试验的“金标准”,同时又能进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选用药物。
(2) 尿毒酶检查
因为幽门螺旋杆菌是人胃内唯一能够产生大量尿毒酶的细菌,故可通过检测尿毒酶来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尿毒酶分解胃内尿毒生成氨和二氧化碳,使尿素浓度降低、氨浓度升高。基于此原理已发展了多种检测方法:①胃活检组织尿毒酶试验;②呼吸试验;③胃液尿素或尿素氮测定;④15N-尿素试验。
(3) 免疫学检测
目前已有多种免疫学检测方法,通过测定血清中的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来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包括补体结合试验、凝集试验、被动血凝测定、免疫印迹技术和酶联合吸附测定(ELISA)等。
(4)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正常胃粘膜很少检出幽门螺旋杆菌(0~6%),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的检出率很高,约50%~80%,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则更高,达90%以上。
(5) C-14呼气检测仪+呼气检测口袋
只需要吹气5分钟外,无其他任何不适。 该方法使众多高血压、心脏病及对胃镜过敏的患者避免了做胃镜的不适感,是目前理想的检测方法之一。是目前检测HP的医学界的金标准.敏感性95%,特异性 95%~100%。
去年冬天
第4楼2012/07/19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首先由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和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二人发现,此二人因此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形态学特征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2.5~4.0μm,宽0.5~1.0μm。革兰染色阴性。有动力。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除典型的形态外,有时可出现杆状或圆球状。
电子显微镜下,菌体的一端可伸出2~6条带鞘的鞭毛。在分裂时,两端均可见鞭毛。鞭毛长约为菌体1~1.5倍。粗约为30nm。鞭毛的顶端有时可见一球状物,实为鞘的延伸物。每一鞭毛根部均可见一个圆球状根基伸入菌体顶端细胞壁内侧。在其内侧尚有一电子密度降低区域。鞭毛在运动中起推进器作用,在定居过程中起抛锚作用。
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
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许多固体培养基可作幽门螺杆菌分离培养的基础培养基,布氏琼脂使用较多,但需加用适量全血或胎牛血清作为补充物方能生长。常以万古霉素、TMP、两性霉素B等组成抑菌剂防止杂菌生长。
幽门螺杆菌对临床微生物实验中常用于鉴定肠道细菌的大多数经典生化实验不起反应。而氧化酶、触酶、尿素酶、碱性磷酸酶、r-谷氨酰转肽酶、亮氨酸肽酶这七种酶反应是作为幽门螺杆菌生化鉴定的依据。
幽门螺杆菌的全基因序列已经测出,其中尿素酶基因有四个开放性读框,分别是UreA、 UreB、 UreC和UreD。UreA和UreB编码的多肽与尿素酶结构的两个亚单位结构相当。幽门螺杆菌的尿素酶极为丰富,约含菌体蛋白的15%,活性相当于变形杆菌的400倍。尿素酶催化尿素水解形成氨云保护细菌在高酸环境下生存。此外,尚有VacA基因和CagA基因,分别编码空泡毒素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
根据这两种基因的表达情况,又将幽门螺杆菌菌株分成两种主要类型:Ⅰ型含有CagA和VacA基因并表达两种蛋白,Ⅱ型不含CagA基因,不表达两种蛋白,尚有一些为中间表达型,即表达其中一种毒力因子。现在多认为Ⅰ型与胃疾病关系较为密切。
培养
用于培养的胃粘膜活检标本应置于生理盐水、营养肉汤或20%葡萄糖中,然后立即转送到细菌室培养。如果标本不能在4个小时内培养,就应放在4摄氏度保存,但不宜超过24小时。长期保存用于培养的活检标本的唯一方法是将其置于-70摄氏度或液氮之中。
培养幽门螺杆菌的培养基包括非选择性及选择性两种。常用的非选择性培养基基础为脑心浸液琼脂、哥伦比亚琼脂、胰蛋白胨大豆琼脂以及Wilkins-Chalgren琼脂。培养基中需加7%-10%的去纤维蛋白马血。羊血、人血、马血清、氯化血红素、淀粉、胆固醇或环糊精(cyclodextrins) 也可代替马血。选择培养基则是在上述培养基中添加一定的抗菌药物,如万古霉素、啶酸、二性霉素B、多粘菌素B以及甲氧苄氨嘧啶(TMP)。
常用的有Skirrow 配方及Dent配方。前者原用于弯曲菌的培养,亦可用于幽门螺杆菌培养。后者为前者的改良,即将多粘菌素用头孢磺啶取代,因为少数(5%左右)幽门螺杆菌菌株对多粘菌素敏感。Drnt配方为万古霉素(10mg/L)、头孢磺啶(5mg/L)、TMP(5mg/L)以及二性霉素B(5mg/L)。有报道指出,部分菌株对啶酸敏感,因而培养基中应尽量避免作用该抗生素。
去年冬天
第5楼2012/07/19
1.螺杆菌属的主要特点及分类
螺杆菌属(Hilicobacter)是一群氧化酶和触酶阳性、微需氧、37℃能够生长、在25℃和42℃均生长不良的革兰阴性弯曲菌。本属细菌最早根据形态染色、培养条件等归于弯曲菌属,1989年Goodwin根据其超微结构、酶活性、脂肪酸序列、生长特性等的不同,建议将其从弯曲菌属中划分出来而成立一个新的属Hilicobacter(螺杆菌属)。本属中现已鉴定的有19个种,研究得最多、最常见的是幽门螺杆菌(H.pylori,Hp)。
2.幽门螺杆菌的细菌特性
(1)形态染色 HP为革兰阴性、无芽孢、呈螺旋状弯曲的杆菌,尤其在胃黏膜环境中,HP具有典型的螺旋形或弯曲形形态,但在陈旧培养物中菌体可呈圆球状;大多数细菌具有位于菌体一端的多根带鞘鞭毛,运动活泼。
(2)培养特性 HP为微需氧菌,在需氧及厌氧环境下均不能生长,在潮湿环境37℃同时提供5%~10%O2、5%~12%CO2的条件下生长良好,5%~10%H2可刺激其生长;最适生长温度35℃~37℃,30℃和42℃均生长不良,此点可与其他弯曲菌相区别,pH5.5~8.5均能生长;营养要求高,普通培养基不能生长,常用的培养基有心脑浸出液琼脂、布氏琼脂、哥伦比亚琼脂等,培养基中需补充一些特殊物质如血液、血清、淀粉、活性炭等,在Campy-BAP培养基上不生长。选择培养基可用改良的Skirrow琼脂培养基加入万古霉素、两性霉素和cefsulodin,本菌在非选择性血平板上经3~5天孵育后形成小的半透明灰色菌落,有微弱的溶血环,革兰染色很浅。
(3)生化反应生化反应不活泼,氧化酶和触酶阳性,不分解任何糖类,脲酶强阳性,可与本属其他细菌区别,也是检测HP的快速诊断方法之一。具体生化特征见表13-2。
表13-2 螺杆菌属各菌种的生化特征
菌种 | 触酶 | 硝酸盐还原 | 碱性磷酸酶 | 脲酶 | 醋酸吲哚酚水解 |
幽门螺杆菌 | + | + | + | + | - |
毕氏螺杆菌 | + | + | + | + | + |
犬螺杆菌 | - | - | + | - | + |
同性恋螺杆菌 | + | + | - | - | - |
菲氏螺杆菌 | + | - | + | - | + |
幼禽螺杆菌 | + | + | - | - | - |
H.westmeadii | + | + | + | - | ND |
去年冬天
第6楼2012/07/19
幽门螺杆菌及其实验室鉴定
2.临床意义
HP有较强的鞭毛动力和对胃黏膜/黏液有较强的黏附力,使HP能在接近中性的黏膜层中定植,产生强活性的尿素酶,分解尿素,在菌体周围形成保护性氨环境,以抵抗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的胃酸;HP产生的蛋白酶能有效分解黏液蛋白,提供营养。
HP在胃内定植后,通过对胃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性、胃肠激素的作用、细胞壁脂多糖中脂质A的致炎作用、产生多种酶(包括:尿素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脂酶和磷脂酶等)以及产生的细胞毒素等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临床疾病的发生。在临床上主要引起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慢性活动性胃窦炎等,长期感染易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胃腺癌和胃黏膜淋巴组织淋巴瘤。
3.微生物学检验
(1)检验程序。
(2)标本采集多部位采集胃、十二指肠黏膜标本,标本要新鲜,保持湿润,置2ml无菌等渗盐水中保存,在运送途中不超过3h,在4℃下最多保存5h。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治疗效果时可取血清检查。
(3)检验方法
1)显微镜检查①直接镜检:取胃、十二指肠黏膜活检标本作革兰染色,在油镜下查找细长弯曲或呈海鸥展翅状排列的菌体;由于涂片是在HP定植部位的黏膜进行观察,阳性率很高,是简便、实用、准确和较快速的诊断方法;②组织学切片:可行Warthin-Starry银染色、改良Giemsa染色、甲苯胺蓝染色、石炭酸复红染色等。
2)分离培养用含5%绵羊血的布氏琼脂或加入7%马血的心脑浸液作为非选择性培养基,用改良的Skirrow琼脂(加入万古霉素10mg/L、两性霉素B10mg/L、甲氧苄啶5mg/L)作为选择性培养基,在含5%O2、10%CO2、85%N2的微需氧环境中37℃孵育3~5天,长出细小、灰白色、半透明、不溶血的菌落。
3)快速检查①快速脲酶试验:取一小块新鲜活检标本置于含尿素的培养基中,由于幽门螺杆菌产生大量的细胞外尿素酶(相当于普通变形杆菌的20~70倍),可分解尿素产大量的氨,使培养基pH升高,指示剂变色,能在5min~30min内检测出幽门螺杆菌;这是一种简便实用、快速灵敏且较为准确的检测Hp方法,适合胃镜检查的病人;②核素标记试验:本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很高,但操作起来稍繁琐;③PCR:是一种高度敏感和特异的方法,但由于实验条件要求较高,目前仅用于实验研究;④抗原检测:可用已有的商品化试剂盒,用ELISA法直接检测HP的菌体抗原。
4)鉴定 本菌的鉴定主要通过典型的菌体形态,生长缓慢,仅于37℃生长。氧化酶和触酶阳性,脲酶强阳性,对萘啶酸耐药,对头孢噻吩敏感,在1%甘油和1%胆盐中均不生长。具体生化特征见表13-2。
4.耐药性HP对多粘菌素、三甲氧苄氨嘧啶、磺胺、万古霉素和萘啶酸天然耐药。在体外药敏试验中,HP对许多抗生素都很敏感,但体内用药效果并不满意,主要因为HP寄生在黏液层下的胃上皮细胞表面,抗生素不能渗入胃黏膜深层。临床上治疗HP的药物有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四环素、呋喃唑酮等。
去年冬天
第7楼2012/07/19
诊断幽门杆菌两种方法学的比较
【摘要】 目的 通过14C呼吸试验和血清学试验检测幽门杆菌阳性率的差异性,以便于临床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方法 对637例25~80岁疗养体检人员进行14C呼吸试验和血清学试验检测。结果 637例标本14C呼吸试验189例阳性,阳性率29.6%(189/637),血清学试验179例阳性,阳性率28.1%(179/637)。两种检测方法总阳性率33.7%(215/637)。如用血清学试验漏检率5.6%(36/637),14C呼吸试验漏检率4%(26/637)。两种检测方法经过统计学处理(χ2=1.30,P>0.05)。结论 14C呼吸试验和血清学试验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但血清学试验具有方便、无污染等特点。
【关键词】 Hp;14C呼吸试验;血清学试验
Hp感染是一个世界性问题,而我国属于感染率较高的国家,幽门杆菌在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中较为常见[1]。对正常健康人群进行快捷准确的方法,有利于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层医院的使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637例25~80岁的疗养体检人员,其中男508例,女129例,全部被检者均未经过Hp治疗。
1.2 方法
1.2.1 14C呼吸试验
受检者在检查前禁食4~6h。受试前漱口。用120ml温水送服4++明胶胶囊1粒(由上海欣科医药有限公司提供),内含尿素[14C]37kBq,静坐10~20min,患者深呼吸屏住2~3s,嘱受试者通过呼吸管向集气闪烁瓶吹气,吹气后在集气闪烁瓶中加入一定量闪烁液,用液体闪烁仪测定集气瓶中14C的CPM(DPM)的量,样品的放射活度与本底值的比≥3.0倍(或集气瓶中净DPM≥200)即为阳性。
1.2.2 血清学试验
每例病人采血1ml,分离血清,采用DIGFA检测病人血清中的抗Hp-IgG。试剂盒由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提供,其中抗原为Hp混合型纯化尿素酶抗原;载体是硝酸纤维素膜;检测探针为胶体金标记兔抗人IgG;按说明书操作;判断结果根据硝酸纤维素膜出现红色为阳性,仅留白色背景为阴性;质控对照采用Hp标准阳性、阴性血清[2]。
1.3 统计学方法 χ2检验。
2 结果
637例体检人员同时用14C呼吸试验和血清学检测,其中14C呼吸试验189例阳性,阳性率29.6%(189/637),血清学试验179例阳性,阳性率28.1%(179/637)。两种检测方法总阳性率33.7%(215/637)。如用血清学试验漏检率5.6%(36/637),14C呼吸试验漏检率4%,两种方法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χ2=1.30,结果见表1。表1 血清学和14C呼吸试验比较(略)
3 讨论
Hp是一种G-弧形和S形弯曲菌,特异地寄生于胃黏膜黏液层下面,上皮细胞表面,它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有密切关系,也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3],通过对疗养体检者的人群检测Hp,一方面可筛查Hp阳性率在人群中的比率,另一方面也可给临床提供相关疾病的诊断依据。根据上述不同方法检测Hp,得出14C呼吸试验和血清学试验两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性,14C呼吸试验因有一定的放射性,还要有特殊的仪器使其应用范围有限,而血清学方法简便、非创伤性、无污染等特点,有利于基层广泛的开展和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去年冬天
第9楼2012/07/19
幽门螺杆菌最初被分类为幽门弯曲杆菌,是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螺旋形有动力的无芽孢杆菌。螺杆菌至少包括14个种,但只有幽门螺杆菌被确认为人类病原菌。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幽门螺杆菌自胃中被发现,该菌与慢性胃炎有关,可进一步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但大多数感染无症状。该菌是否是这些疾病的真正病因尚不清楚。大多数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在儿童时期,未经治疗为慢性感染,感染在发展中国家更常见,与拥挤的居住环境有关。家庭间聚集现象常见。
感染源及发病
人似乎是幽门螺杆菌的主要宿主。其他宿主可能包括家猫。有证据表明幽门螺杆菌对胆盐敏感,这将减少粪便排泄的可能性,不过幼儿粪便中已分离到该菌。该菌也已在水中检出。虽然幽门螺杆菌不大可能在环境中生长,但已发现该菌在生物膜上可存活3周,在地表水中可存活20-30天。在美国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多数地表水及浅表地下水中样品中存在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的存在与大肠杆菌无关。环境污染可能是通过儿童腹泻或儿童及成人呕吐物造成的。.
感染途径
家庭中人与人之间接触通过口对口传播已被确认为最可能的传染源。幽门螺杆菌可在粘膜或呕吐物中良好存活,但很难在口腔或粪便样品中检出。粪口传播也有可能。
对饮用水的意义
饮用污染的饮用水被认为是潜在的感染源,但要证实疾病的水源性传播尚需进一步深入调查。人类是幽门螺杆菌的主要感染源,该菌对氧化消毒剂敏感。可保护饮用水免受幽门螺杆菌污染的控制措施包括防止人类废物污染以及充分消毒。大肠杆菌(或耐热大肠菌)不能作为指示该菌是否存在的可靠指标。
去年冬天
第10楼2012/07/19
1983年由澳大利亚医生R·Warren和B·Marshall从胃黏膜组织中成功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以来,Hp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以及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已得到证实。但Hp感染缺乏临床表现特征,Hp感染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Hp检测技术日益完善和准确,方法从细菌形态学发展进入到Hp全基因序列测定分析阶段。Hp感染检测方法可分为:取胃黏膜标本检测Hp,包括细菌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涂片和切片染色;呼气试验和尿氨排出试验检测Hp;血清免疫学方法检测Hp。根据检测是否需做胃镜检查分为:直接检测法,必须在胃镜下取材,包括细菌培养、涂片染色、快速尿素酶试验、活检标本切片染色和多聚酶链反应等;间接检测法,不需要胃镜下取材,包括13 C、14C呼气试验、15 N尿氨排出试验和血清免疫学检测等。Hp感染实验室检测的常用方法有:
1 微生物学方法
1.1 细菌培养法 从胃黏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培养出Hp,再用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方法鉴定,是诊断Hp感染最可靠的方法。Hp是微需氧菌,不能在大气下和绝对厌氧条件下生长,它需要的气体条件是N2 85%、CO2 10%、O25%,还需要有一定的湿度和较好的营养成分。Hp生长缓慢,形成的菌落细小,必须添加抑制杂菌生长的抗生素,才能提高Hp的检出率。尽管Hp感染诊断的金标准是分离培养,但它需要一些特殊设备和试验条件,国内尚未广泛开展,至今只有少数实验室把它用于科研,而不作为常规检测而用于临床。
1.2 涂片检测法 在胃镜检查时用细胞刷在胃黏膜表面刷取黏液成分或取活检标本直接涂片,经革兰(Grams)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Hp呈Grams阴性,弯曲状、弧状、S形和C形,形态特征较明显。涂片检测Hp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涂片标本未经任何处理不受外界因素影响,菌体保持完整,形态与生活时相仿。为简便染色过程,Grams染色亦可简化为石碳酸复红单染法[1],染色效果不比Grams染色逊色。还可采用相差显微镜直接观察涂片检测Hp和用吖啶橙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检测Hp。
2 快速尿素酶试验
Hp产生尿素酶的能力强,尿素酶分解胃液中尿素生成NH3和CO2,快速尿素酶试验用于胃镜检查中诊断有无Hp感染。试验试剂包括尿素、pH指示剂(酚红)、缓冲液和防腐剂。在酸性条件下,当pH值≤6.8时,酚红指示剂呈黄褐色,如果活检标本中有Hp存在,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NH3使试剂pH值发生变化而升至≥8.4,这时酚红指示剂由黄褐色变为红或紫红色。目前常用的尿素酶试剂在与胃镜活检标本接触后几分钟后便可显色,快速尿素酶试验属于间接试验,标本大小、细菌多少、反应时间、温度和湿度均可影响尿素酶试验结果。尿素酶试验具有快速、简便的优点,特别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3 同位素示踪剂方法
这类方法主要是采用让患者口服同位素标记的尿素,利用Hp产生尿素酶能分解尿素的原理,以观察胃中Hp分解尿素的能力,以此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Hp及感染的程度,这类试验现有两类三种。Hp具有较强的内源性尿素酶,能分解胃内及核素标记的尿素,产生CO2和NH3,CO2被吸收后经肺呼出,分析呼气中的13 CO2或14 CO2即可诊断Hp的存在。根据呼气试验类似的原理,15 N尿氨排出试验是一种尿素在胃内分解后,15N经吸收通过肾脏由尿排出的试验,让受试者口服稳定性同位素15 N标记的尿素,然后测定尿液中排出的15NH3来判断胃内Hp的感染情况。这类试验方法属于间接检测,通过多次采集样本后在仪器上进行测定分析。
3.1 呼气试验 呼气试验的原理是基于Hp产生大量的尿素酶,给感染Hp的患者口服同位素标记尿素溶液,则尿素被分解后产生同位素标记CO2由肺呼出。可收集呼气样本,用气体同位素质谱仪或液体闪烁扫描仪检测同位素标记CO2的量来检测Hp。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分为13 C和14 C呼气试验。
3.1.1 13 C标记的尿素 用稳定性同位素13 C标记的尿素,让患者口服后,尿素在胃中与Hp产生的尿素酶接触后分解成13CO2,测定其在总呼出量中所占的浓度,以判断胃中是否感染了Hp和感染程度。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体内测定胃内感染Hp的总体情况,避免了活检标本Hp分布不均造成的假阴性的结果;13C是一种稳定性同位素,对机体无损伤;它除了定性以外,还可做定量测定。它的最大缺点是需用高精度气体比值同位素质谱仪来测定,这种设备是一般医院不具备的贵重仪器。
3.1.2 14 C标记的尿素 用14 C标记的尿素让患者口服,用闪烁扫描仪测定患者呼出的14CO2,这种仪器在有核医学科的医院一般都有,测定方法比较方便。尽管它的优点类似于13CO2呼气试验,但是14C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因此这项试验对孕妇和小孩不宜使用。
3.2 尿氨排出试验 15 N尿氨排出试验是根据类似呼气试验原理创立的,其方法是用15 N标记尿素让患者口服,然后收集2h尿液检出其15 N尿氨的排出率,以判断胃内Hp感染程度。这一试验具有13CO2呼气试验同样的优点,不需作胃镜,无放射性损伤,采集样本比呼气试验方便,测定准确性较高,缺点与13C呼气试验相同,检测需用气体同位素质谱仪。由于15 N尿氨排出试验是一种尿素在胃内分解后,15N经吸收通过肾脏由尿排出的试验,因此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不宜使用。
4 血清学方法
通过血清中Hp抗体测定Hp感染的方法比较多,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乳胶凝集试验、免疫印迹试验和细菌凝集试验等,尤其以ELISA试验应用最广泛。Hp感染后会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血清中出现IgG、IgA、IgM抗体,常采用ELISA试验检测HpIgG抗体。ELISA试验是目前常用的方法,同时测定两种免疫球蛋白能提高这一方法的敏感性。在进行ELISA试验时,最重要的是抗原选择,该试验的敏感性虽高,但缺乏特异性,从而影响对试验结果的判断。要提高ELISA试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则需要对抗原进一步纯化,抗原则可获得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血清学方法简便,成本较低,患者对采血进行检测的方法比做胃镜检查更乐意接受。由于抗Hp抗体可长时间维持在阳性水平,至少需要6个月~12个月才能降到足以预测治疗成功的程度,血清学方法便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但在流行病学调查中仍有它的应用空间。
5 多聚酶链反应
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实际上是一种核酸片段体外扩增试验。做试验的先决条件是首先必须清楚某一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然后人工合成其中两个特异性片段作为引物,在PCR仪上经过30个~50个循环扩增其核酸片段,使其成倍增长,然后取其片段作琼脂糖凝胶电泳,电泳后取出凝胶在紫外线灯下观察结果,即可判断所得产物是否为基因产物。目前亦可用这一反应来检测标本中有无Hp的存在,甚至还可进一步用核苷酸序列分析或特异性探针加以鉴定。可是PCR高敏感性也有它致命的弱点,使用试剂浓度、操作温度、过度扩增、极少DNA污染等都可导致假阳性。严格控制,合理选择DNA扩增循环次数,防止污染,设置对照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采用PCR技术在Hp诊断和评价治疗后根治效果有意义,但对实验室和试验条件要求高,如果在非标准条件下进行检测,有可能会出现悬殊的结果,特别是假阳性的大量出现。目前PCR技术不适合用于临床检测Hp感染。
6 组织切片染色法
6.1 胃黏膜活检标本 病理组织切片染色检测Hp是最常用的方法,活检标本经石蜡包埋切片染色后,Hp在显微镜下形态特征是菌体2μm~4 μm长,0.5μm宽,Hp为弧形成螺旋状弯曲样细菌,定植于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胃小凹和胃内腺腔中,常规HE染色凭Hp形态及定植部位可以识别。当Hp量少或有上皮细胞脱落时而难以辨认时,就需要采用其他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来鉴别诊断,迄今没有一种染色方法对Hp的显示是特异的。显示Hp的染色方法有:改良Warthin-Starry银染色、改良Giemsa、碱性品红、石碳酸复红、亚甲蓝、中性红、甲苯胺蓝、甲基紫、甲苯酚紫和吖啶橙染色等10余种染色法。改良Warthin-Starry银染色是经典的Hp染色方法[2],Hp在黄色背景下呈现出黑色螺旋状形态,该染色方法技术要求高,操作繁琐,每次染色需加温、恒温及配显影液,热水冲洗等,若操作不当容易造成在切片上留下银颗粒沉淀与Hp横截面形态相混淆的现象;改良Giemsa染色是一步双色快速染色法,操作更为简便,染色效果好,现已广泛应用于常规检测和科研中[3],在显微镜下Hp染成淡蓝色,菌体形态清楚,切片背景清晰,不但可观察到Hp数量、侵入深度和分布情况,还能观察到胃黏膜病理改变情况等;碱性品红、石碳酸复红、亚甲蓝、中性红、甲苯胺蓝、甲基紫、甲苯酚紫染色都是单染法,操作简便,染色时间短,菌体形态和切片背景呈一色性,当细菌量少时应与黏液成分认真区分;吖啶橙荧光染色,Hp呈淡橙红色荧光,可以更好地辨别Hp的形态特征,尤其在Hp量少时优于Warthin-Starry和Giemsa染色,吖啶橙荧光染色简便、快速,但需要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荧光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也有人使用,不比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有更多的优点。
6.2 Hp形态分布情况 通过组织化学染色显微镜下观察,Hp呈单个散在或成团聚集,形态以螺旋状、弯曲杆状、球状菌最常见,Hp在生存环境不利时易发生形态变异,球形变常见,短杆状、长丝体、巨球体等形态亦可见到。根据Hp数量和分布密度进行半定量测定,将Hp感染分为4级:(-):无特征性细菌;(+):仔细寻找有细菌发现,数量较少,稀疏散在;(++):有大量散在分布或成丛的细菌,数量较多,比较密集;(+++):有大量的细菌,数量很多,聚集成团。Hp感染检测方法应本着经济、快速、准确、简便、敏感、特异等原则,尽可能选择最佳方法,以便实施和推广。通过胃镜检查所取标本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病理组织切片Giemsa染色检测Hp,是目前各级医院诊断Hp感染最常用的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