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液相中杂质校正因子的测定

化学药检测

  • 在有关物质方法开发过程中,会考察一些杂质,与主成分混成一个系统适用性溶液,在同一波长下检测,但有些杂质可能与主成分响应不一致,就需要引入校正因子,但是本人没有经过这方面的培训和学习,对这方面的规范操作不是很明白,希望有这方面经验的老师和同仁们,不吝赐教。

    问题:

    1、对于考察的杂质而言,方法验证时,是所有杂质都需要做校正因子,还是有选择的?比如只选择与主成分响应不一致的杂质进样校正因子测定?

    2、如何判断杂质与主成分响应值不一致?是在DAD检测器下的图谱中,看峰的紫外扫描图吗?

    3、杂质校正因子与相对校正因子的计算公式?我们目前是将已知杂质的两个浓度(一个是约0.1mg/ml浓度的,另一个是0.01mg/ml)各进3针,取平均值,校正因子=峰面积/浓度;相对校正因子=杂质校正因子/主成分的校正因子。
  • 该帖子已被版主-云雀加3积分,加2经验;加分理由:发帖鼓励
    +关注 私聊
  • 土老冒豆豆

    第1楼2014/10/29

    应助达人

    我个人猜想,看校正因子是否一致,应该两种成分都有已知含量 对照品,然后在同等条件下测试,根据峰面积和质量的比值来判断是否一致吧?

0
    +关注 私聊
  • 太极鱼

    第2楼2014/10/30

    那就是说,一开始基本上所有杂质都要测一下,才知道哪些需要用校正因子。有没有可以事先判断的方法,有针对性的选择测定哪些杂质需要用校正因子来校正?

    土老冒豆豆(土老冒豆豆) 发表:我个人猜想,看校正因子是否一致,应该两种成分都有已知含量 对照品,然后在同等条件下测试,根据峰面积和质量的比值来判断是否一致吧?

0
    +关注 私聊
  • 浪淘沙隐

    第3楼2014/10/30

    所谓的相对响应因子,或者相对校正因子,都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检测器、不同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可能会不一样。相对响应因子,是两个化合物在同一方法下单位浓度响应的比。下面我试着回答楼主的问题。
    问题3:这个做法是可以的,原理就是这样,但是不会被官方认可,因为太粗略。正确的做法是各配置杂质浓度范围的溶液(比如从LOQ至150%杂质限度浓度),分别进样,得出峰面积,以峰面积和浓度利用excel做散点图,得出回归方程,回归方程中的斜率相除,即得出二者的相对响应因子。至于为什么是这样,楼主可以再想想。
    问题2:如上所述,是利用线性的斜率计算出来的,和DAD光谱图没有任何关系。
    问题1:做方法验证时,所有的已知杂质都是必须进行RRF计算的,如果不进行验证,官方怎么知道你什么杂质和主成分响应一样或不一样?

0
  • 该帖子已被版主-加7积分,加2经验;加分理由:感谢解答
    +关注 私聊
  • 浪淘沙隐

    第4楼2014/10/30

    注意,计算两个物质的RRF,应使这两个物质的浓度应该是相近的,否则会有误差。

0
    +关注 私聊
  • 太极鱼

    第5楼2014/10/30

    多谢“浪淘沙隐”老师的详细解答,您提到的校正因子的正确做法我之前也在其它地方看到过,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官方认可的通用做法,现在可以确定了。

    我还有一个问题,得出各杂质的相对校正因子之后,针对这个校正因子的数值是否有个说法。比如RRF在0.9-1.1之间的杂质,不需要使用校正因子?这个范围是多少?±10%?±5%?

    浪淘沙隐(zhoujin83) 发表:所谓的相对响应因子,或者相对校正因子,都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检测器、不同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可能会不一样。相对响应因子,是两个化合物在同一方法下单位浓度响应的比。下面我试着回答楼主的问题。
    问题3:这个做法是可以的,原理就是这样,但是不会被官方认可,因为太粗略。正确的做法是各配置杂质浓度范围的溶液(比如从LOQ至150%杂质限度浓度),分别进样,得出峰面积,以峰面积和浓度利用excel做散点图,得出回归方程,回归方程中的斜率相除,即得出二者的相对响应因子。至于为什么是这样,楼主可以再想想。
    问题2:如上所述,是利用线性的斜率计算出来的,和DAD光谱图没有任何关系。

    问题1:做方法验证时,所有的已知杂质都是必须进行RRF计算的,如果不进行验证,官方怎么知道你什么杂质和主成分响应一样或不一样?

0
    +关注 私聊
  • 浪淘沙隐

    第6楼2014/10/31

    这个没有范围之说,当你计算出了RRF之后,如果在0.9-1.1之间,就可以不使用校正因子计算,如果不在这个范围之内,就需要使用校正因子或使用外标法。

    太极鱼(huangdong413) 发表:多谢“浪淘沙隐”老师的详细解答,您提到的校正因子的正确做法我之前也在其它地方看到过,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官方认可的通用做法,现在可以确定了。

    我还有一个问题,得出各杂质的相对校正因子之后,针对这个校正因子的数值是否有个说法。比如RRF在0.9-1.1之间的杂质,不需要使用校正因子?这个范围是多少?±10%?±5%?

0
    +关注 私聊
  • 太极鱼

    第7楼2014/10/31

    非常感谢您的详细解答.

    浪淘沙隐(zhoujin83) 发表:这个没有范围之说,当你计算出了RRF之后,如果在0.9-1.1之间,就可以不使用校正因子计算,如果不在这个范围之内,就需要使用校正因子或使用外标法。

0
    +关注 私聊
  • sp_312

    第8楼2014/11/14

    http://www.cde.org.cn/dzkw.do?method=largePage&id=312898
    CTD申报资料中杂质研究的几个问题

    张哲峰 成海平 宁黎丽 田洁

    http://www.cde.org.cn/dzkw.do?method=largePage&id=312552

    HPLC法校正因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张哲峰

0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