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副溶血性弧菌—海鲜的头号杀手

  • 又又1990
    2015/08/12
  • 私聊

食品毒素/微生物检测

  • 夏天,正是大家都吃海鲜的时候。
    一提到海鲜,人们便会想起美味可口的多宝鱼、大龙虾、扇贝、生蚝等,在沿海地区尤其受到人们的喜爱。不过大家在品尝之余也得留个心眼,若在细节上不注意,因吃海鲜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2011年7月18日,遂昌县一个赴厦门旅游的旅行团因食用叶子鱼导致多名游客出现腹泻、腹痛、呕吐等症状等,经确定食源性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为罪魁祸首。据深圳疾控中心2012年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深圳平均每年发生30-50起中毒事件,中毒总人数在300-500人,其中有四成源于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7-9月为该菌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常以集体发病方式出现。
    主要危害
    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一般为急性肠胃炎,其发病急、潜伏期短,主要症状为腹痛,并有腹泻、恶心、呕吐和胃寒发热等,也可导致免疫低下的人群发生致命的败血症,中毒发生情况与临床表现跟摄入的致病菌量有关。广东省2012年统计数据表明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肠胃炎占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的34.7%,已成为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细菌,其对人类的危害已经超过沙门氏菌。致病性菌株所含有的主要毒力因子包含耐热直接溶血素(tdh) 、耐热直接相关溶血素(trh)、不耐热溶血素(tlh)、Ш型分泌系统(T3SS1和T3SS2)或尿素酶等。

    来源和传播途径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分布在海水和鱼、贝类、虾、海蜇等海产品中,携带该菌的食品可以通过交叉污染从而引发食物中毒,如可以通过污染淡水产品以及其他没有携带该菌的食品如畜禽肉、咸蛋等以及器具进行传播,因此水产品产地、销售、加工场所、超市、菜市场等都可能成为引发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关键场所。

    检测方法
    目前常采用的检测方法标准为GB 4789.7-2013《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该标准包含定性和定量两种检测方法,菌株经生化鉴定后进行血清型(O抗原和K抗原)分型。1996年以后临床上分离的致病性强的大流行株有14种血清型,O1:K25、O1:K41、O1:K56、O1:KUT、O3:K6、O3:K58、O3:K68、O3:K75、O4:K8、O4:K12、O4:K68、O4:KUT、OUT:K6、O5:KUT。

    预防措施
    根据该菌不耐热、不耐酸以及交叉污染的特点,可以采取下列预防措施:  
    1、动物性食品应当煮熟透后再吃;  
    2、对加工海产品的器具需要严格的清洗消毒; 
    3、加工过程中生菜和熟菜要区分开来;  
    4、隔餐的剩菜食用前应充分加热;  
    5、在烹调过程中可适当加点食醋。
    +关注 私聊
  • 马踏飞燕

    第1楼2015/08/14

    应助达人

    这个绝对是头号杀手

0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