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应为主流思想
抛个新问题:核查可以理解为校准的延伸,校准一般要求用高一级标准去做,核查该怎么做呢?
事实上依上述方法做,其误差主要来源在作业人员及仪器,而标准物质本身的误差很小,这中间甚至是一个或几个数量级的差距,是否可以理解为用低级别去核查高级别呢?如果这样哪怎么去合理判断标准物质的有效性呢?
举例:1000mg/L X标液,不确定度±5mg/L;仪器+人员不确定度是5%;做出来结果可能是950mg/L;用?标液有可能已经确实变为950mg/L左右了!不用?标液可能还是在1000mg/L啊。。。。。。
不能让我用统计的方法去把这些随机误差给统计掉吧,这样没几个实验室做的起啊,尤其有机标准品更惨了!!!007爵士(jardz) 发表:标液的期间核查,一般是确定其是否有效,能否继续使用。
个人认为,可分为2种情况:
1. 未开封的有证标准物质。主要侧重点在外观核查(是否有证/标签是否清楚/包装是否完好无损/有效期)
2. 开封后的标准物质或配置的母液。核查的方式可以是:
(1)采用不同标准物质间相互比对,如不同制造商、同一制造商的不同批号、用一级标准物质对二级标准物质进行核查。
(2)通过实验室间比对确认量值;
(3)送有资质的校准机构进行校准;
(4)测试近期参加过水平测试结果满意的样品、检测足够稳定的不确定度与被核查对象相近的实验室质量控制样品,采用t 检验法进行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