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谁在摧毁国产奶粉的未来?

乳制品检测

  • 消费者舍近求远——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产量下降

    “买,不买;买,不买……”要不要买网上的代购奶粉呢?山西太原的小虎妈妈犹豫不决。

    看到内地居民赴港澳抢购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报道,小虎妈也动了心:“一桶能便宜好几十呢。省钱还在其次,据说港澳奶粉标准和咱们不一样,营养更好。我想在网上找人代购,可又下不了决心,网上的东西不知道信不信得过。”

    小虎妈告诉记者,小虎断奶后,她没少跟奶粉较劲。起初是托空姐朋友从荷兰代购,可小虎的体质似乎不适应欧洲奶粉,就改喝超市的日本原装进口奶粉。没喝俩月,又听说日本流行口蹄疫,赶紧又换成美国奶粉。这不,听说港澳市场的美国奶粉营养更好,小虎妈又在犹豫要不要从港澳买奶粉。小虎妈每月收入不到2500元,多的时候,给小虎买奶粉就要花去近一半。

    “从来没想过给儿子喝国产奶粉吗?”记者问。“我可不敢冒这个险!”小虎妈的声音忽然提高八度,“昨天是三聚氰胺,今天是‘皮革奶’,谁知道明天还会出个什么!”

    “其实,我知道美国奶粉也出过问题,但是好歹没三聚氰胺这么严重,而且人家发现问题还能主动召回。”小虎妈说,“本来想给孩子喝配方奶粉到三岁,可在他一岁时就差点放弃——怕奶粉质量不过关,把孩子喝坏了。但要说真不给喝吧,又下不了决心,怕孩子营养不够。”

    像小虎这样一口国产奶粉没喝过的中国宝宝不在少数。中国海关总署官方网站统计数字显示,尽管2010年进口奶粉平均价格大幅上涨42.6%,但我国奶粉进口量仍同比增长了67.8%,达41.4万吨。与此同时,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统计,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产量却下降了约1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静表示,三鹿奶粉事件之前,国有品牌奶粉市场占有率达60%,2010年进口奶粉已经与国产奶粉平分秋色,预计2011年进口奶粉市场占有率将超过50%。

    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利润的下降。2010年1—11月,我国乳品行业累计完成产值利润率同比下降0.36%。由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共同研究编制的《2010年四季度中经产业景气指数》显示,去年亏损的乳制品企业有181个,亏损面达21.9%。
  • 该帖子已被版主-嘟嘟妮小贝加10积分,加2经验;加分理由:欢迎发帖
    +关注 私聊
  • yuduoling

    第1楼2011/07/06

    乳业病根在信誉——质量历史问题影响消费信心


    其实,农业部已发布声明,2010年并未检出皮革奶。前不久,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也委托第三方检验机构,对北京市场上销售的国内外婴幼儿配方奶粉进行抽检,涉及11个国内品牌和12个外国品牌(包括国内生产和原装进口),检测项目包括维生素、矿物质、污染物、营养强化剂、微生物等26项指标。结果显示:全部样品的各项检验指标均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没有发现添加违禁物质三聚氰胺、革皮水解物现象;国内品牌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与外国品牌没有差异。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发布的消息称,“国内品牌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是可以信赖的”。

    但是,这些第三方检测结果对国内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却很有限,不少消费者仍然舍近求远,通过各种渠道抢购港澳市场上的国外品牌婴幼儿配方奶粉。“这说明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仍存疑虑,消费信心不足。”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分析。

    也怨不得消费者不信任,近几年国产奶粉是非实在太多:先是2004年,安徽阜阳的劣质奶粉喝出上百名营养不良的大头娃娃。紧接着,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又给了中国乳业致命一击。22家乳制品企业的69批次产品被检出含有三聚氰胺,其中不乏国内知名奶粉品牌。奶粉质量问题已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从假冒伪劣不法企业和小作坊扩散到知名企业。这对消费信心打击之大可谓空前。2008年8月我国乳制品产量还同比增长12.39%,9月就一下子减少到同比下降13.30%。

    时至今日,消费者仍对国产奶粉心有余悸,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使本就脆弱的消费信心再次受创。2010年,监管部门发现仍有未按规定销毁的2008年问题奶粉,使中国乳业再次陷入信任危机;莫须有的圣元“激素门”和说不清道不明的蒙牛“诽谤门”,使国内乳品企业诚信再遭质疑。今年初,个别媒体又翻炒起2009年个别企业的“皮革奶”事件,国产奶粉信任危机雪上加霜。

    “我以为三鹿的一夜倒台会敲醒国内乳品企业呢。没想到几家大企业还在利用网络黑公关相互攻击。这说明他们到现在都不明白只有脚踏实地提高产品质量才有市场,仍然企图通过耍小聪明走捷径,忽悠消费者。这样的企业我们怎么敢信任?”小虎妈的话,代表了不少消费者的想法。

0
    +关注 私聊
  • yuduoling

    第2楼2011/07/06

    病去如抽丝——行业信誉没有一劳永逸

    “经过两年多整顿改造,中国乳业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宋昆冈说,衡量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高低,主要是看原料质量、产品标准以及生产和质量保障体系,这三方面国产奶粉都不逊于进口奶粉。

    宋昆冈介绍,奶粉的原料主要是乳清粉和生鲜乳。乳清粉目前全部从国外进口,不仅都要经过政府部门的入关检验,而且企业还要再逐批检验。生鲜乳方面,政府部门对全国奶站进行了清理整顿,实施许可证管理制度,关闭了不符合要求的奶站;运奶车辆实施准运证制度;原料乳进厂实行批批检验。内蒙古奶农丁俊卿告诉记者,企业现在收奶检测特别严,含三聚氰胺和抗生素的奶根本没人要。为提高生鲜乳质量可控性,大企业纷纷投资发展自有奶源,有的企业自有奶源已超过50%,做到了所用生鲜乳均来自自办牧场。在此基础上,质检部门还要对企业进厂原料进行抽检,且抽检率不少于15%。因此,国产奶粉的原料质量是有保障的。

    除了抓源头,质检部门还加强了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监管。质检总局发布了《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对企业的规模、产品质量控制能力以及生产车间洁净度、自动化程度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今年4月起,不达要求的企业将被撤销生产许可证。同时,质检部门还推动企业通过乳制品生产企业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等管理体系认证。国内奶粉企业生产和质量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北京市的冯女士参观过一家国内奶粉企业的生产车间后,就开始给孩子喝国产奶粉了。“看了以后才知道,国内企业生产设备也很先进,产品质量控制也很严格,我很放心。”冯女士说。

    产品标准方面,2009年我国对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进行了修订。新标准增添了脂肪酸种类、反式脂肪酸限量指标、乳清蛋白占总蛋白质比例等要求。“我国的婴儿配方奶粉新标准,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之一。”宋昆冈说。

    此外,三鹿奶粉事件后,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乳业政策法规,包括《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乳制品行业整顿和规范工作方案》、《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技术规范》等。今年,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八)》,食品安全犯罪有可能被判无期徒刑甚至死刑;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也可能被判有期徒刑。对食品安全犯罪的惩处力度进一步加大。

    但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消费信心的坍塌往往在一夜之间,恢复起来却要假以时日。企业唯有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保证产品质量,才能慢慢迎来产业的春天。而且,行业信誉没有一劳永逸,若想保持消费信心,产品质量就要经得起时间考验。

    同时,目前乳业监管也还存在漏洞。比如,法律规定委托检验由企业自行送样检测,这就使不法企业得以采取各种手段骗取合格检验报告;对企业故意实施违法犯罪的行为,监管部门还缺乏早期发现手段;一些基层检验机构检测设备少、技术人员不足,检测速度和准确率还有待提高等。提高乳制品监管水平、保障消费者健康安全,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0
    +关注 私聊
  • yuduoling

    第3楼2011/07/06

    中国乳业面临洗牌 洋奶粉蚕食市场半壁江山

    在国产奶粉屡屡遭受负面新闻的时候,洋奶粉却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

      近日,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在中国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与全产业链模式研讨会上透露,目前洋奶粉已抢占50%的市场份额,国产奶粉的产业链面临越来越大的冲击。

      与之对应,一场由政府牵头的我国乳品行业大清理正在进行中。按照政府《关于在乳品行业开展项目(企业)审核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包括婴幼儿奶粉在内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必须重新申领生产许可证。

      在新一轮整合中,中国乳业能否洗牌重生?

0
    +关注 私聊
  • yuduoling

    第4楼2011/07/06

    洋奶粉蚕食市场

      洋奶粉已占据我国奶粉市场半壁江山的说法,并非危言耸听。

      近日,美赞臣婴幼儿奶粉传出将涨价8%,一时间洋奶粉涨价风声再起。从去年开始,洋奶粉已经先后多次提价。这背后隐藏的真相是,洋奶粉已经逐步掌控了我国奶粉行业的定价权。

      “现在洋奶粉确实凶猛,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洋品牌的婴幼儿奶粉已经占据了80%~90%的市场份额,国产奶粉在高端市场的份额受到严重挤压。”上海铭泰铭观乳业咨询公司总经理劳兵告诉记者。

      而据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透露,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国产奶粉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0%,但此后很大部分消费者转向洋奶粉,目前洋奶粉已占据我国奶粉市场的半壁江山。

      究其原因,劳兵介绍,一方面因为惠氏、雅培等洋品牌调整产品线,推出适合二线城市的中低端产品;二是洋品牌的渠道已经逐步下沉到地级市的卖场、医院,并且陆续在当地设立了直供商。此前,我国二线城市及以下市场原本是国产奶粉的“大本营”。

      一位山东省临沂市的内资奶粉经销商向记者证实,近两年,惠氏已进入临沂市的医院渠道,但国产奶粉除了圣元外,贝因美、雅士利、飞鹤等主要品牌都没有进入当地的医院渠道。

      不仅如此,原先广泛使用于酸奶、复原乳、乳饮料的生产,以及烘焙、糕点、糖果等食品企业的国产大包装奶粉,也受到进口大包装奶粉的巨大冲击。马莹透露,2010年前11个月,进口大包装奶粉总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37.06万吨。

      广州市奶类项目办公室副主任王丁棉告诉记者,在2008年之前,我国每年进口的大包装奶粉基本上没有超过15万吨,三聚氰胺事件后大量乳品、食品企业拒用国产大包装奶粉,这给进口大包装奶粉提供了进入的机会。

      “2010年近40万吨的进口大包装奶粉,相当于350万吨鲜奶,这占到了我国鲜奶产量的10%左右,而2011年预计进口将突破50万吨,这种增长势头继续下去绝对不是好事,国产奶粉产业链将受到冲击。”王丁棉如此表示。

0
    +关注 私聊
  • yuduoling

    第5楼2011/07/06

    价格倒挂的怪圈

      冲击的苗头已经开始显现。

      做进口大包装奶粉业务的珠海市澳诚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明峰告诉记者,1月18日新西兰奶粉最新拍卖,全脂奶粉涨价1.5%,脱脂奶粉涨价5.6%,而且最近几次拍卖的价格都在一路上扬。

      这意味着,国内使用进口大包装奶粉的企业将面临成本上涨的压力。而背后潜在的威胁是,洋奶粉的大举进入已经对我国奶粉产业链构成威胁。

      陕西省西安市乳业协会秘书长 王伟 民告诉记者,作为全国第三大奶粉生产省份,陕西省60%~70%的乳品企业生产大包装奶粉,2009年陕西省的奶粉产量在30万~40万吨,但2010年鲜奶收购价格上涨,再加上进口大包装奶粉相对国产同类产品性价比优势明显,导致当地不少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2010年的产量比2009年少了10%~20%。

      据了解,目前陕西省的鲜奶收购价格已经从低位的2.5元/千克,上升到现在每千克3.5元~3.6元,而最高收购价已经叫到了4.15元/千克。这意味着,一吨国产大包装奶粉的成本在3.5万元左右,而目前市场价是3.2万~3.3万元,“价格倒挂”导致很多奶粉加工厂无法运转。

0
    +关注 私聊
  • yuduoling

    第6楼2011/07/06

    中国乳业“清理门户”

      一连串的恶性连锁反应开始显现。

      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奶粉加工厂开工不足,导致我国的鲜奶收购减少,从而使奶农利益受损。

      而马莹站在农业部的立场也发出了类似的担忧,我国牛羊养殖业将受到挤压——进口奶粉每增加10万吨,将直接导致减少85万吨的生鲜乳的需求。

      目前,我国政府正在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对乳品行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摸底与清理。按照政府《关于在乳品行业开展项目(企业)审核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包括婴幼儿奶粉在内的乳品企业必须重新申领生产许可证,否则到2011年3月份没有领到许可证的企业将被责令退出市场。

      据业内人士透露,为了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乳品企业必须配备相应检测设备,对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等64项指标进行自检。而这些设备投入少则200万~300万元,多则上千万元。

      “这势必掀起一轮新的行业整合,估计有20%~30%的中小企业将被淘汰出局。这也预示着政府下决心整顿乳品行业,通过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把不规范的企业清理出去。”业内人士分析。

      与此同时,我国《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正征求意见,以后对问题进口奶粉将责令其召回。业内人士认为,洋品牌的“超国民”待遇有望就此终结。

      “不过,中国乳业要从根本上改变洋奶粉占据半壁江山的局面,只有提高整个乳品产业的竞争力,尤其是把奶源管理好。”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陈渝如此表示。

      近年来洋奶粉涨价事件

      2010年一二月份,洋品牌奶粉推动了第一轮涨价潮,平均约涨价10%;

      2010年4月份开始,雅培、施恩等参与了第二轮涨价,涨幅为5%~10%;

      2010年七八月份,惠氏二段、三段、四段出厂价统一上调7%;

      2011年1月份,雀巢正式上调部分成人奶粉价格5%~10%,澳优、贝因美跟风调整约10%;

      近日传出美赞臣婴幼儿奶粉将提价的消息,涨幅在8%左右。

0
    +关注 私聊
  • yuduoling

    第7楼2011/07/06

    中国乳业标准越改越倒退 消费者遭绑架

    “中国乳业标准全球最差”。在经历了三聚氰胺风波之后逐渐平静下来的乳业,日前又因为正在实施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被业内专家炮轰为“全球最差标准”、“倒退25年”,再一次在社会各界关注下走上风口浪尖。

    事实上,自从2004年乳业发布“禁鲜令”之后,由乳业标准引发的争议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每一次乳业标准的酝酿和出台,多少都会在业内引发争议。而反观近十年来,中国乳业在经历“阜阳劣质奶粉”、“回炉奶”、“还原奶”、“三聚氰胺风波”等事件的冲击下,已经步履艰难,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更是千疮百孔。乳业标准的公允性遭到质疑,是否将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伤不起的中国乳业,又该拿什么去挽回国人的信心和信任?

    乳业国标倒退屡有“前科”

    日前,广州市奶业协会会长王丁棉在一个奶业论坛上对去年实施的乳业国标进行了炮轰,称中国乳品标准创全球最差标准。据了解,按现行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每百克生乳的蛋白质含量为大于等于2.80克,而在该标准颁布前的要求是不低于2.95克。生鲜乳菌落总数以前允许每毫升50万个,现在是每毫升200万个。而欧美标准是,原奶细菌数允许最大值为每毫升10万个,生鲜奶源的蛋白质含量3%以上。他还将枪口对准伊利和蒙牛,指名道姓称这些乳业巨头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绑架了国家标准,使之倒退了25年。

    记者留意到,事实上关于乳业标准“倒退”的争论已非第一次。早在2007年初,《液体乳(液体奶)》以及《酸牛乳(酸牛奶)》新标准征求意见稿一发布,就在乳企中引发“乳业新标越改越倒退”的质疑。原因是上述两新标准将替代原有的《巴氏杀菌乳》和《灭菌乳》两个国家标准,然而却取消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两项重要的卫生指标。对此当时不少业内专家都感到不可思议,“连咸菜都严格限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量,为什么牛奶这种日常摄入量那么大的食品却毫无限制?”

    记者留意到,自从2004年乳业发布“禁鲜令”之后,几乎每一次乳业新标准的酝酿和发布都引发过争议。“由于引发高度争议而三度‘难产’的乳业‘禁鲜令’虽然在2008年被正式取消,但其背后牵涉到的巴氏奶和常温奶两大阵营所属乳企之间的利益之争却从未停止。”一位知情人士说。

    在王丁棉眼里,去年实施的奶业国标类似禁鲜令的翻版。他认为,新国标过于偏向常温奶,已经导致巴氏杀菌鲜奶在我国液态奶中所占份额连20%都不到。而巴氏奶在国外是主流,北欧五国消费巴氏奶达99.5%。

0
    +关注 私聊
  • yuduoling

    第8楼2011/07/06

    奶农、消费者双双遭绑架

    面对炮轰和质疑,参与修改牛奶标准的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抛出了“国情说”。他解释称,目前中国乳品行业处于初级阶段,国情决定中国乳品无法达到较高水平,因此降低相关标准有利于行业发展;否则按照较高标准,生乳的合格率大幅度下降,七成的中国奶农将只好无奈杀掉自己的奶牛,奶源供应将更紧张,优质奶源将更少。其言下之意,全国奶农是降低标准的得益者。

    对此,王丁棉再次进行了反驳。他指出,蛋白质含量关乎营养,菌落总数则攸关质量,但是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数量不是什么高科技含量的东西。即使是散户,只要舍得给牛喂精饲料和优质牧草,不用三五天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就会提高。此外,牛奶在刚离开乳房的一瞬间,其菌落总数其实非常低,每毫升不过3000~5000个,最多也不过1万到2万个,而之后能达到200万个,主要是进入加工环节这一时间段造成的。在牛奶被挤出送到收奶站之前,奶农可以用冰块包住盛牛奶的容器,这土办法不难做到,效果也很好。所以减少菌落总数不是奶农做不到,而是乳品加工企业的设施跟不上。

    双方观点一对比,不难发现,奶农和消费者遭到了所谓“国情标准”的绑架。首先,消费者作为最终为产品买单的人,却在毫无选择的情况下被迫要求消费品质更低的乳制品。另一方面,奶农被冠上“技术差”、“要照顾”的帽子,不仅成为千夫所指的矛头所向,而实际上,一旦消费者减少消费本土乳制品,奶农作为产业链上最弱势的一环,最终将被逼得完全无法生存。

0
    +关注 私聊
  • yuduoling

    第9楼2011/07/06

    一个行业两大协会“暗战”多年

    透过此次事件,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和中国奶业协会两派之间的对弈再一次浮出水面,这是双方继“禁鲜令”之后的又一次剧烈碰撞。既然同属中国乳品行业,为何两家协会却屡屡针锋相对?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上述两个行业协会分属不同主管部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上级主管是原轻工部,而中国奶业协会由原中国乳业协会与原中国奶牛协会合并而成,在业务上属农业部主管。有知情人士透露,长期以来,由两大协会统领的两大乳业势力之间分歧严重。形成了“城市型乳业”和“基地型乳业”(代表企业伊利、蒙牛等)两大派系的分庭抗礼。此前,双方曾经围绕“禁鲜令”暗战多时,乳制品工业协会代表的是主张禁鲜的一派,而中国奶业协会则是反对的一派。之所以几乎每次乳业标准出台都会引发争议,也是因为两个协会之间的博弈。这也不禁让人生疑:多种力量和利益的博弈,是否正是近十年来国产乳业频频出事的重要原因?

    消费者用脚投票 海外“走粉族”被迫壮大

    记者发现,近日乳业标准引发热议事件再一次让消费者心中蒙上阴影。“我原来挺不理解身边那些千辛万苦跑到香港、澳门去买奶粉的家长,这么折腾何苦呢。去年儿子出生了,我老婆也凑上了去香港‘走粉’的热闹,还被我笑了好几回。现在看来,也许傻的人是我自己。”市民赵先生无奈地说。他表示,原以为三聚氰胺风波过后,最新实行的奶业标准应该是最严格的,也是最让人放心的,没想到现在居然被指责为“全球最差标准”。

    近期,中国购买力外流成为各界关注的话题。事实上,除了奢侈品之外,近年来中国人到境外抢购婴儿奶粉早已成为一大趋势。虽然婴儿奶粉价格不比奢侈品,但其消费量却十分惊人。一位家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的孩子基本上一周左右就要“报销”一罐900克的奶粉,一个月就要4罐,仅奶粉一项支出每个月就要上千元。为图省事,许多家长都是一箱一箱奶粉地买,海外“走粉”族的队伍也不断壮大,从临近港澳地区的城市迅速扩大到内地城市。

    而对于那些没有能力到海外“走粉”的家长,则宁愿忍受国内外资品牌奶粉掀起的一波又一波涨价潮,也不愿意买国产奶粉。还有一部分消费者,则千方百计通过网络或者其它方式帮衬“海外”代购奶粉。《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截至去年6月底,海外代购的市场交易规模达到了78.2亿元。其中奶粉是最主要的海外代购品之一,所占比为17%,排名仅次于首位的化妆品。因此可想见,国人仅仅在奶粉上面外流的购买力有多巨大。

0
    +关注 私聊
  • yuduoling

    第10楼2011/07/06

    利益集团是否左右标准制定?

    一位奶业人士认为,短期流失的市场对于本地奶业来说还不算致命打击,“消费者日渐流失的信任和信心,才是国内乳业面临的巨大挑战。”该人士表示,处于弱势的消费者虽然无法左右不同乳业阵营之间的争斗,却可以“用脚投票”。因此,要修补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任,并非简单地说一句“没有必要从海外买奶粉”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行业以一种诚恳的、开放的姿态面对消费者,并自觉请求消费者监督。

    回到这一次引发争议的乳业国标,之所以遭到各方责难,也是因为标准制定的方式遭到质疑。面对王丁棉抛出的“伊利、蒙牛等大企业绑架标准”的言论,上诉企业都以炒作为由表示“不回应”。而曾参与乳业国标制订的西部乳业发展协作会执行副会长魏荣禄曾向媒体证实,乳业国标最早做初稿时,蒙牛制订巴氏奶标准,伊利制订超高灭菌奶标准,光明制订的是酸奶标准,“这对国家标准的影响肯定是存在的”。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苏振华评论指出,类似的利益集团左右公共政策的现象,并不鲜见,在石油、电力、电信等行业广泛地存在。

    “企业有没有绑架标准,我们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类国家标准,完全没有消费者的声音,我们只能百分百被动地接受。”任职公务员的老刘提出,现在连水费涨价的士涨价都会召开听证会,邀请市民作为听证代表反映意见。为什么像牛奶这样关乎生命安全的食品的标准制定,反而不能让消费者参与?“要得到别人的信任,必须让别人知道你在干什么,而不是关起门来自己捣鼓。”

0
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