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尺度流场

仪器信息网微尺度流场专题为您整合微尺度流场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微尺度流场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微尺度流场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微尺度流场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微尺度流场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微尺度流场相关的耗材

  • 物镜测微尺一套
    1 型物镜测微尺 1/100物镜测微尺是一标准刻尺,其尺度总长为1mm,分为100等分,每一分度值为0.01mm,即10μm,刻线外有一直径为Φ3,线粗为0.1mm的圆,一边调焦时寻找线条。刻线上富有厚度为0.17的盖玻片,保护刻线久用而不损伤,线形放大图如图。C2 型XX网形目镜尺网形目镜尺如图所示。矩形网格的长与宽之比为2:1,即长为L,宽为L/2。 0线将矩形分为左右二个正方形,左右微粒计数区,右边为长度测量区,左边的正方形又在垂直方向等分为三份,水平方向等分为二分,形成六个小长方形,便于在一定面积中技术粒子,右 边的正方形在水质方向亦等分为三份,而在水平方向不得法那个分为若干份,各有若干大小不等,但上、下对应的圆,上方为空心元,下方为实心圆,各有标号n=1.2.3……9,可用来快速测定粉尘的直径。 测微网上方刻有计算公式:D=*式中L代表矩形网格的底边长度。   n代表各圆的标号及右边正方形水平方向各分割线的标号。 D代表各圆的直径及右边正方形0线至各分割线的距离,如第四号圆的直径D等于0线至第四号分割线的距离。 第5号圆的直径D等于0线至第5号分割线的距离 以此类推。 测微网左端刻有10个等分割线,每格为L/20。 仔细情节测微尺与显微镜,置XX网形目镜于目镜筒内,调节接目镜,试测微网格图形清晰可见,(若观察到的图形文字、符号为反字,则应取出翻过一面)。   置C1型物镜测微显微尺于显微镜载物台上,仔细调节显微镜工作距离,找到它的刻线,移动载物台,试物镜测微尺某一刻线与目镜尺矩形网格一端相重合,观测另一端线落在物镜尺的何处,数出网形目。镜尺两端线之间共占物镜测微尺几个分格,即可求的在该放大倍数下,测微网长L所代表的尺度。  例:如图三所示,在450放大倍数下,目镜尺网格两端线之间共占物镜测微尺的十三格半。即L=10μm*13.5=135μm。利用公式 可求出每一圆的直径及右边正方形0线至各分割线的距离
  • 长直道微流控片基(Lab on Chip,straight and long channel)
    长直道微流控片基(Lab on Chip,straight and long channel)1.玻璃材质微流控片基,Lab on chip微流控芯片,在75.5*25.5mm大小的基片上并行了4道长且直的微通道,具体参数如下:l 微通道深度:50μml 微通道长度:58.5mml 微通道宽度:4x0,5mml 微通道体积:4x1.35μl 订购信息:货号产品名称底片厚度包装4022504长直通道微流控芯片,盖板厚度0.7mm1.4mm1片4022505长直通道微流控芯片,盖板厚度0.145mm0.85mmm1片2.玻璃材质微流控片基,Lab on chip微流控芯片,在75.5*25.5mm大小的基片上并行了4道长且直的微通道,具体参数如下:l 微通道深度:50μml 微通道长度:58.5mml 微通道宽度:4x1.0 mml 微通道体积:4x2.90μl订购信息: 货号产品名称底片厚度包装4022506长直道微流控芯片,盖板厚度0.7mm1.4mm1片4022507长直道微流控芯片,盖板厚度0.145mm0.85mmm1片
  • 长直道微流控片基
    长直道微流控片基(Lab on Chip,straight and long channel)1.玻璃材质微流控片基,Lab on chip微流控芯片,在75.5*25.5mm大小的基片上并行了4道长且直的微通道,具体参数如下:l 微通道深度:50μml 微通道长度:58.5mml 微通道宽度:4x0,5mml 微通道体积:4x1.35μl 订购信息:货号产品名称底片厚度包装4022504长直通道微流控芯片,盖板厚度0.7mm1.4mm1片4022505长直通道微流控芯片,盖板厚度0.145mm0.85mmm1片2.玻璃材质微流控片基,Lab on chip微流控芯片,在75.5*25.5mm大小的基片上并行了4道长且直的微通道,具体参数如下:l 微通道深度:50μml 微通道长度:58.5mml 微通道宽度:4x1.0 mml 微通道体积:4x2.90μl订购信息:货号产品名称底片厚度包装4022506长直道微流控芯片,盖板厚度0.7mm1.4mm1片4022507长直道微流控芯片,盖板厚度0.145mm0.85mmm1片

微尺度流场相关的仪器

  • 蔡司跨尺度超高分辨率显微镜Elyra 7以更丰富的成像模式满足您各种样品、各种尺度、各种分辨率的成像需求。无论是组织样品的快速光学切片成像,还是60nm活细胞超高分辨率成像,甚至是用于分子水平研究的TIRF和SMLM(单分子荧光定位,Single-Molecule Localization Microscopy)。您可以采用多种成像方式探索样品,并将多尺度的成像数据进行关联,获得从组织-细胞-亚细胞结构-蛋白的多尺度信息。产品特点&bull Lattice SIM成像解析低至 60 nm 的超微结构&bull 使用 SMLM 探索分子细节&bull 在同一设备上实现组织-细胞-亚细胞结构-蛋白图像的多尺度关联应用领域&bull 单分子荧光定位&bull 活细胞快速动态超高分辨率成像&bull 固定样品的超微结构应用案例小鼠小肠切片,在 A-ha 聚合物中标记血管(Alexa 488,橙色)和神经(Alexa 647,青色),以10x/0.3物镜拍摄样品全貌,以63x/1.4物镜拍摄局部细节。样品来自台湾国立清华大学生物科技研究所暨医学系 Shiue-Cheng (Tony) Tang 教授。固定的小鼠睾丸联会复合体,三色荧光标记,蓝色为SYCP3 SeTau647,红色为SYCP1-C Alexa 488,黄色为SYCP1-N Alexa568,两通道间距离60nm,成像物镜:63x/1.4 Oil。样品来自Marie-Christin Spindler, University of Würzburg, Germany.Cos-7细胞双色2D STORM, 品红色标记微管(anti-tubulin-Alexa Fluor 647),黄色标记线粒体(anti-TOMM20-CF568).
    留言咨询
  • 背景介绍—瞬态吸收光谱和瞬态吸收成像的应用基于泵浦探测(Pump-Probe)原理的瞬态吸收光谱,在频率维度和时间维度上提供了丰富的光谱和动力学信息,过去的几十年应用于物理、化学、材料、能源、生物等广泛领域。当今,许多领域科学研究的范式和需求都在不断更新。尤其是随着钙钛矿光伏、二维材料、量子器件、高温超导等前沿领域的发展,科学家迫亟需在空间维度上揭示载流子等微观离子的迁移和演化规律,研究微纳米材料的物理态在空间分布上的异质性。瞬态吸收成像,可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研究微观粒子和能量的运动和演化,是研究微观粒子和能量的时空演化、阐释微观机制的重要工具。瞬态吸收成像,一般有两种实现方式,点扫描成像和宽场成像。相对点扫描成像,宽场成像模式具有速度快、通量高,成像质量更加细腻的特点。Omni-TAM900为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全新推出的一款宽场飞秒瞬态吸收成像系统。该系统集成像和动力学于一体,联合飞秒泵浦-探测技术和显微技术,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干涉放大技术增强图像信噪比,可获得高质量的成像效果并大幅度缩短测试时间。仪器基本功能和性能:仪器具有点泵浦-宽场探测,和宽场泵浦-宽场探测两种工作模式。分点泵浦模式可用于测量载流子迁移和热导率等;宽场泵浦模式可用于测量载流子分布和物理态的空间异质性等。仪器特点和创新高灵敏、高通量,可测量到单个纳米颗粒、单层石墨烯乃至单层分子晶体的瞬态吸收信号。仪器原理和实现方式Omni-TAM900宽场飞秒瞬态吸收成像系统原理如下图所示,经过飞秒激光器和光学参量放大器(OPA)之后出来的飞秒激光,通过显微镜的光学系统进入,并作为泵浦光源激发样品,而另一束经过空间调制的探测光在一定的时间延迟之后也经过显微系统到达样品,样品在激发态对探测光产生的吸收情况会被显微镜上的sCMOS 相机记录下来。通过调节光学延迟线(Optical Delay Line),得到样品在不同延迟时间下的sCMOS图像。Omni-TAM900 可以有两种成像模式(如下图所示): 聚焦泵浦光模式(点泵浦,宽场探测)和宽场泵浦光模式(宽场泵浦、宽场探测),前者主要用于研究载流子的迁移,后者用于检测载流子的空间分布状况。软件软件可进行同步采集,自动控制和处理,载流子的寿命、载流子的迁移速率、载流子的分布、动力学等信息均可以通过软件得到。应用方向及实测数据 Omni-TAM900宽场飞秒瞬态吸收成像系统是测量载流子时空演化的强大工具,可广泛应用于物理、材料及器件的前沿研究,比如:太阳能电池、低维材料、量子器件、超导材料、新型半导体、纳米催化、生物传感等,对纳米尺度和飞秒时空尺度中的超快的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进行监测。 金属镀膜中的载流子迁移和热扩散10 nm厚金属薄膜上的超快热载流子和热扩散,采用仪器的点激发,宽场探测模式。半导体中的载流子迁移和热扩散同时监测Si基半导体中的载流子迁移和热扩散(可测量半导体材料的热导率),采用仪器的点激发,宽场探测模式。光伏材料中的载流子迁移和演化钙钛矿CsPbBr3载流子成像,迁移动力学及边缘态动力学研究。采用仪器的宽场激发,宽场探测模式催化材料中的热载流子分布和“热点”局部热电子密度高、寿命长,可能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采用仪器的宽场激发,宽场探测模式。新型二维材料中的边缘物理态研究二维WS2中激子分布情况,激子寿命研究。可以看到,多层的边缘具有更高激子密度和更长激子寿命技术参数 光源飞秒激光 +OPA,激光波长范围取决于应用场景检测器sCMOS成像空间分辨率500 nm载流子迁移定位精度30nm时间分辨率500 fs (100 fs 激光脉冲条件下)时间延迟线0-4 ns/0-8 ns显微镜模块倒置显微镜,上方为开放空间,后期可兼容低温模块、探针台、电学调控、磁场等特殊实验场景。测量模式点泵浦 + 宽场探测(载流子迁移)宽场泵浦 + 宽场探测(载流子分布)仪器工作模式反射 / 散射已发表文献:J. Am. Chem. Soc. 2022, 144, 13928专利:202110510123.X(以上展示的所有实测数据均为本型号仪器测得,并已公开发表,更多细节请查阅以上文献)。更多参考文献:(为了方便用户参考研究前沿,如下列出一些国际上利用瞬态吸收成像方法的研究案例。这些数据并非用该型号仪器获得,但是卓立Omni-TAM900仪器可实现这些应用场景中的绝大多数功能。如有特殊需求,欢迎与卓立汉光联系。)Science 2017, 356, 59 (钙钛矿超长热载流子)Nat. Mater. 2020, 19, 617 (转角二维量子异质结)Science 2021, 371, 371 (超导材料电荷密度波)Science 2022, 377, 437 (立方砷化硼超高载流子)Nat. Mater. 2020 , 9, 56 (材料中的携能载流子)
    留言咨询
  • CellASIC 微流控细胞芯片实验室还原体内自然的细胞生长环境 将动态细胞培养与分析完美结合在体外环境中对活细胞或微生物进行功能研究与检测对于基础生物学、海洋生物学、微生物学等各类生物学科以及药理学、基础医学研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对深入了解细胞的生理代谢机制、生长状态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为进一步的体内实验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基础。在整体实验过程中,细胞所处的微环境有着与遗传因子同等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实验数据结果。如何为细胞提供一个与体内环境相似的体外生长环境,是科研工作者急待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无法对体外环境进行精确的动态监控,因此绝大多数实验采取的仍是终点检测法。其优势是利于实验操作,可得到大量的数据结果,但是对于一些瞬时反应结果或动态过程,例如加药处理后细胞的变化过程,神经细胞的凋亡及潜在机制等,却无法得到一个良好的动态监测结果。CellASIC 微流控细胞芯片实验室是专门针对这一空白领域设计的体外细胞培养与功能分析平台,这一体系建立在微流控技术基础上,涵盖了工程学,物理学,化学,微加工和生物工程的等多门学科,可对微尺度下的流体进行精确控制,具备小体积,微样本量和低能耗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拟体内生长条件,为细胞体外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动态生存环境,使外界环境对样本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还可与显微镜结合,通过设定操作软件,自动完成对细胞生长状态的长期监控和功能检测如:细胞活性,蛋白转运与定位,趋化性分析,药物代谢机理等。
    留言咨询

微尺度流场相关的试剂

微尺度流场相关的方案

微尺度流场相关的论坛

  • 深圳先进院在微尺度声操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郑海荣研究团队在微尺度声操控方面取得新的进展。5月4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物理联合会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精确无创地操控微纳米尺度的生物粒子及药物颗粒,是物理声学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随着超声局部给药的不断发展,利用声波精确的操控药物载体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研究首次利用声波实现了超声造影剂的可编程精确操控,空间分辨率可达2.2 µm。研究人员利用驻波的势阱效应,将超声造影微泡聚集并捕获在势阱的位置,使其排列成网格结构;通过调节入射声源的相对相位,改变驻波场中势阱的位置,实现超声造影微泡的连续移动,并且每次移动的距离和方向均可精确控制;利用可编程声操控,将超声造影微泡富集、移动、停驻在靶向区域,提高局部药物的浓度,实现靶向给药的目的。本工作的意义在于通过精确的操控,有助于研究细胞与超声造影微泡的相互作用,进一步理解超声给药的机理如声孔效应、空化效应等,同时也为超声给药治疗提供了一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新方法,为发展新型超声给药治疗仪器奠定了基础。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科技部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的支持。

  • 纳米原子尺度,衬度成像机制,信息提取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结构在纳米-原子尺度的细节,需要采用何种衬度成像机制;在霍地图像信息的同时,在纳米尺度综合分析方面,还有哪些信息可以同时提取出来?

微尺度流场相关的资料

微尺度流场相关的资讯

  • 利用微纳微尺度3D打印技术制备微流控液滴生成芯片
    许多食品(烘焙食品、乳剂、冷冻产品等)是含有多种成分的分散体系,其中乳液是最常见的。传统的乳液制备通常需要高速均质、高压均质等方法。这些常用方法制备的乳液其大小、形状和分布是不可控的,存在多分散液滴。然而,微流控技术可精确控制多相流,以形成具有所需直径的单分散液滴。它在许多行业都有潜在的应用,包括食品、制药、化妆品和生物材料等行业。但其液滴生成效率低,不能满足工业化的要求。此外,传统方法不能很好的实现多重乳液的制备,而微流控技术可以较好的实现多重乳液的生成,但实验时需用有机试剂对微流控芯片(玻璃毛细管,PDMS)进行局部表面处理。近日,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蒋卓副教授课题组基于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nanoArch P140),利用光敏树脂材料实现微流控芯片的制备。此工作利用一种新技术制造了单乳液和双乳液的微流控生成芯片。这些芯片采用微纳微尺度3D打印技术制作,实现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的有机结合,可以同时满足不同乳液类型的制备和生成,清洗后可多次重复使用。同时实现了五个平行通道的单乳液生成,为高通量微流控技术的改进奠定了基础。基于此,该微流控芯片成功实现了W/O/W(水/油/水)和O/W/O(油/水/油)双重乳液的制备。此外,由于制备芯片所使用的树脂材料对油和水都具有良好的润湿性,因此不需要使用有机试剂对芯片进行局部改性。该工作以“Microfluidicdroplet formation in co-flow devices fabricated by micro 3D printing”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FoodEngineering上,第一作者是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生张佳。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及3D打印制得的装置基于Co-flow原理,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了单乳液生成芯片(图1),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芯片以及双重乳液生成芯片(图2)。图1 单乳液生成装置图2 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和双重乳液生成装置微流控芯片的评价为了验证和评估该装置的可用性,我们选取不同的乳液配方进行试验。选取不同的油包水和水包油乳液,对乳液生成过程进行记录,并对收集后的乳液进行分析(图3)。收集到的油包水乳液单分散性较好,其CV为2.7%。同一装置上实现了水包油乳液的生成,所得液滴的CV仅为2.2%。图3 单乳液生成装置用于油包水(a、b)和水包油(c、d)乳液的生成及其分散性利用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进行试验,可以在同一装置上实现油包水和水包油两种不同类型乳液的生成(图4),所得油包水液滴的CV为2.6%,水包油液滴的CV为3.1%。本研究使用的微流控芯片制作简单,集成度高,可重复使用。但其生产效率和液滴直径仍需进一步提高,这也是我们后续研究的重点。图4 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用于油包水(b、c)和水包油(d、e)乳液的生成及其液滴的分散性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我们进行了双重乳液的生成。在实验中,通过改变内相、中间相和外相的速度可以调节液滴的尺寸和核壳比例。图5展示了不同流量下W/O/W双乳状液的形成过程和收集的液滴,可以看到明显的核-壳层。对于O/W/O双乳状液的形成(图6),实验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乳状液的形成过程,但收集后的乳液稳定性极差,不能观察到均匀分散的双乳状液滴,尝试了多种O/W/O乳液配方,暂未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图5 采用双乳液生成装置在不同流速下生成和收集W/O/W双重乳液图6 采用双乳液生成装置生成O/W/O双重乳液目前,对于3D打印微流控芯片的性能评价还处于实验室阶段,所使用的乳液配方是在现有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的。为了进一步促进微流体在食品工业中商业化,需要进一步开发相关的乳液配方。此外,微流体的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高通量,稳定性,生物相容性等。参与该工作的合作者有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硕士生徐文华,工程学院的徐凤英教授,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的鲁旺旺、张晨,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周建林等。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foodeng.2020.110212(以上相关介绍内容由华南农业大学蒋卓副教授提供) 上述研究工作涉及的微尺度3D打印技术由深圳摩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因此摩方公司就这一创新型成果对蒋卓副教授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访谈,以下为部分内容:BMF:请问目前您与BMF的合作进展情况如何?蒋教授:2018年6月前后开始与BMF的合作,最开始了解摩方所做的微尺度3D打印技术之后,有通过3D技术打印微流控芯片的想法,画出设计图之后,与工程师沟通交流后,进行了装置打印,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发现其可以实现液滴的生成,且可以看到液滴的生成过程。通过设计图的不断修改以及实验验证,最终完成了单乳液生成装置,五个平行流道的单乳液生成装置,以及双乳液生成装置的设计制造。BMF:能否概括总结液滴反应器这个案例,以及BMF高精密3D打印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蒋教授:目前进行微流控芯片的研发,大多是在PDMS上进行,基于T-连接和流动聚焦原理。本论文基于流动聚焦原理进行了微流控芯片的开发设计,具有流动阻力小的优点,前期了解到微尺度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微米级或亚微米级通道的制造,因而进行了相关芯片设计。实验发现3D打印过程中所使用的光敏树脂具有良好的特性,能较清晰的记录液滴生成过程,且材料具有两亲性,能够在同一装置上实现两种不同类型乳液的生成。在此基础上,无需对装置进行表面改性就能实现双重乳液的生成。此外,采用3D打印,可以制备具有复杂立体结构的芯片。这些为微流控在食品、化妆品及保健品乳液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行的选择。BMF高精密3D打印是我们这项实验的基础,正是由于BMF帮助我们把芯片设计图变成实物,才能开展后续的实验,并发现这么多有趣的实验现象,也为我们后续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官网:https://www.bmftec.cn/links/7
  • 具有不同表面润湿性的微尺度3D打印微流控器件
    作为微纳3D打印的先行者和领导者,在三维复杂结构微加工领域,重庆摩方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拥有超过二十年的科研及工程实践经验。摩方精密在微流控应用领域,基于微流控的装置,例如流体连接器和基因测序仪阀门,已使用 PµSL 技术成功实现微流控3D打印。 ---阿联酋Khalifa University的T.J. Zhang教授和Hongxia Li博士,近日在知名期刊《Soft Matter》发表了一篇高质量文章“Imaging and Characterizing Fluid Invasion in Micro-3D Printed PorousDevices with Variable Surface Wettability” 。研究人员在实验过程中使用微纳 3D打印设备,该设备具有2μm分辨率,50mm*50mm的加工幅面,加工微流控器件。这台设备来自重庆摩方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型号为nanoArch S130。基于微纳3D打印的微流控器件,结合多相流成像技术,研究微尺度多孔介质中的多相流动。 多孔微流控器件制造的工作流程如图(a)所示,第一步是对薄片图像或微CT扫描图像进行处理(红色部分),然后从处理后的图像中,选择一个区域并将其嵌入微模型设计中(蓝色部分),构建三维立体模型。第二步是使用切片软件将三维模型切成一系列图片,最后是通过2μm精度的微立体光固化3D打印机打印出微流控器件;(b)同一岩石模型在2μm和10μm两种不同打印精度下打印出的表面形貌;(c)打印的岩石模型(打印精度2μm)与微CT扫描图像(扫描精度8μm)的对比;多孔介质中的流体渗透广泛存在于许多应用中,例如油气开采、二氧化碳封存,水处理等。流体渗透的动态过程会受到液体表面张力,多孔介质的表面润湿性,空隙拓扑结构以及其他参数的影响。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使用2μm精度的微立体光固化3D打印机打印出具有相似复杂孔喉特征的微模型。该模型的内部空隙结构来自于天然多孔介质(例如岩石)的薄片图像或微CT扫描图像。将不同的流体注入表面改性后的微模型中,我们可以借助于模型的高透明性直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和研究了在各种表面润湿性条件下的动态流体渗透行为。此外,我们还结合光学成像和数值模拟,系统地分析了残留液体分布,并揭示了四种不同类型的残留机制。这项工作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方法,通过结合微尺度3D打印和多相流成像技术来研究多孔介质中的微尺度下的多相流动。 致谢:阿联酋Khalifa University的T.J. Zhang教授和Hongxia Li博士参考文献: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9/sm/c9sm01182j/unauth#!divAbstract官网:https://www.bmftec.cn/links/7
  • 具有不同表面润湿性的微尺度3D打印微流控器件
    阿联酋Khalifa University的T.J. Zhang教授和Hongxia Li博士,近日在知名期刊《Soft Matter》发表了一篇高质量文章“Imaging and Characterizing Fluid Invasion in Micro-3D Printed PorousDevices with Variable Surface Wettability” 。研究人员在实验过程中使用微纳 3D打印设备,该设备具有2μm分辨率,50mm*50mm的加工幅面,加工微流控器件。这台设备来自深圳摩方材料公司,型号为nanoArch S130。基于微纳3D打印的微流控器件,结合多相流成像技术,研究微尺度多孔介质中的多相流动。多孔微流控器件制造的工作流程如图(a)所示,第一步是对薄片图像或微CT扫描图像进行处理(红色部分),然后从处理后的图像中,选择一个区域并将其嵌入微模型设计中(蓝色部分),构建三维立体模型。第二步是使用切片软件将三维模型切成一系列图片,最后是通过2μm精度的微立体光固化3D打印机打印出微流控器件;(b)同一岩石模型在2μm和10μm两种不同打印精度下打印出的表面形貌;(c)打印的岩石模型(打印精度2μm)与微CT扫描图像(扫描精度8μm)的对比;多孔介质中的流体渗透广泛存在于许多应用中,例如油气开采、二氧化碳封存,水处理等。流体渗透的动态过程会受到液体表面张力,多孔介质的表面润湿性,空隙拓扑结构以及其他参数的影响。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使用2μm精度的微立体光固化3D打印机打印出具有相似复杂孔喉特征的微模型。该模型的内部空隙结构来自于天然多孔介质(例如岩石)的薄片图像或微CT扫描图像。将不同的流体注入表面改性后的微模型中,我们可以借助于模型的高透明性直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和研究了在各种表面润湿性条件下的动态流体渗透行为。此外,我们还结合光学成像和数值模拟,系统地分析了残留液体分布,并揭示了四种不同类型的残留机制。这项工作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方法,通过结合微尺度3D打印和多相流成像技术来研究多孔介质中的微尺度下的多相流动。致谢:阿联酋Khalifa University的T.J. Zhang教授和Hongxia Li博士参考文献: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9/sm/c9sm01182j/unauth#!divAbstract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