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翔的岁月
第1楼2010/10/23
论“品质”与“以人为本”
在之前,我曾在版面上说过品质的定义:这里当然不会是照搬ISO9001标准了,也不会去翻字典如何解释。
品:三个口来组成,口除了用来吃饭外,更多的是用来进行沟通的。
所以呢, ‘品’字,我给其的解释是组织需要与供应商跟客户时刻保持着良好的沟通。
质:小时候的书本上不是这么写的,用的是繁体字“ 質 ”,上面是两个‘斤’,下面是一个繁体‘贝’字。 ‘贝’字,我们大多知道这是个可以与金钱产生联系的词。但在这里请不要那么势利了,我们所要谈的是价值。
先来谈谈这个与金钱有关的‘质’字。
我以前在负责技术、品质管理时,只是认为,质量八大原则中的第八条‘互利的供方关系’强调的是:如何用最低的成本从供应商处获得最好的材料,如何以最高的价格将产品卖给客户。这样的想法伴随了我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在外资企业、合资企业,还是在国营企业、民营企业。
然而真正走到高管的位置上时,当亲眼看到‘互利的供方关系’是如何涉及到公司利益的时候,我的触动相当大。如同小孩子从小被教育要诚实不能说谎话,你也是老老实实这么做的,结果却发现教育你的大人自己说谎一样。很多观念一瞬间被颠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触动是深刻的,震撼是强烈的。
当行业的各个组织都想从上游组织中以尽可能低的价格采购所需使用的材料时,上游组织为了能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被选中,开始想方设法地降低成本。
降低成本,愿望是美好的,但不得不说,这也是个有技术含量的活,不是你想降就能降下来的,而且降的物美价廉,皆大欢喜。
做不到物美价廉怎么办?为了生存,只能把‘物美’先放到一边,把价格降下来再说。于是乎,先是给的材料有效含量不足,再来就是为了所需检测的指标开始造假。橡胶行业里因为假防老剂、假促进剂曾使不少厂家一举中招,退出行业圈。再比如前两年的奶粉事件,毒害了大半个中国的下一代。
当然,一味的假冒伪劣、粗制滥造,势必不能长久,因为下游组织是会检查验收的呀,材料不达标也敢往我这送,你以为我这是垃圾回收站啊。
可现在物价年年在涨,组织的进货成本也在增加,为了保证组织的利润,让自己能在这个市场中存活下来,组织也只要求涨价,或者至少是不降价。
而行业中各个组织的下游在接到组织的提价或不肯继续改善、降低不良成本而降价时,也必然会去寻找其他供应方。这样对于组织来说,客户的支持缺少了。
涨价?还是降价?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
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所以马只能选择一死了之了。
以上两点让我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行业中为什么会每年有上百家厂倒闭,又有上百家厂投产的原因。
再来谈谈以‘质’为基础的‘品’字。以我现在所在的公司为例,也算是我谈谈自己的切身感受吧。
在去年国内排名靠前的一家组车厂来公司讨论产品供应价格时,对公司的各个环节进行了了解,并从技术部拿了所用各种材料的组合,再到财务部核对了当时的材料供应发票,对将供应的产品给定了采购价格。
此种做法,在我工作过的几个公司里是见不到的。刚开始很难接受,当然不只是为了核算成本,因为整个技术设计包括工艺要求等全部暴露在客户面前,一点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而且如果客户没有打算长期合作的话,把在公司所看到的技术设计、工艺参数提供给行业里别的厂,那公司的优势就全没了。
而这几天,国内最大的组车厂总经理亲自带着成本核算经理到公司里来核价,更是惊心。
去年的核价是由我与销售经理陪同确认。今年则是由公司董事长亲自出马,我只是在后面提供些数据。听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及谈价更是长见识了。董事长站在组织与客户的角度,而组车厂总经理站在组织与供应的角度上,真诚说出彼此的真实感受(因为涉及公司的机密,不能透露),‘品’字的含义更加突显出来,太‘撼’了!
综上所述,品质是什么?对外部而言,组织的品质好不好不是组织说了算,也不能是你的客户说你好,你就一定好,还得要你的供应商说你好。
故‘品质’的真正含义应该是:组织与供应商、客户之间就相联系的事物所达成的利益合理分配。
遨翔的岁月
第2楼2010/10/23
‘以人为本’,是我们很多人听了都觉得老掉牙的词了。
电视上、生活里,时常都会听到要以人为本。
政治上、生活上、体系上、管理上均定义了‘以人为本’。
但什么才是‘以人为本’呢?我曾经在版面里提过这个讨论。
我当时应该给出的是‘以人的角色为本’。
我们每个人生来就带着不同的角色,相对于父母,我们是子女;相对于兄/姐,我们是弟/妹。相对于学校/老师,我们是学生,.......
每个人都有很多的角色要去扮演,至于演得成不成功就看个人的能力及天时地利人和了。
这个社会主要是由人组成的,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很多各色各样的人。
如果农民不种地了,那我们就可能没有饭吃了;如果制衣厂等不做衣服了,那我们就可能没有衣服穿。
同样在一个公司里,有其组织机构,里面设置了各个岗位,每个岗位或多或少设定了一些
岗位职责,或者写着一大堆的岗位说明书,目的都在于让每个岗位的人都能履行其职责,做好份内的工作。这个份内工作是组织运作上的某个环节工作,这个环节可能是对产品至关重要的,或者是起协助的。但不管其影响大小,都与产品的生产相关。
故‘以人为本’已经不能再单纯停留在以人的‘角色’为本,而应升华为能使岗位的人按要求地履行其岗位责任职责,或者是能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所交办的任务为管理重点。
纵观品质发展的五个历程:
每个过程都强调了人的作用。
好比,平常在讲‘4M1E’ ,第一个也是在讲人。
4M指生产管理中的人、机器、材料、及方法四大要素。
通过管理4M要素,使“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
使“机器设备”保持最高的运转率,
使所用“材料”达到最少的投入保证规定的产出,
使所采用的生产管理“方法”尽量最佳。
以上的四M同样也强调了人的品质、机器的品质、材料的品质、方法的品质。
而在这些要素中“人”是最根本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要素。
对于我目前所在的公司,是一个劳动力相对密集型的工作环境,
作业员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占着很大的影响因素。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每个工序都在强调3N原则:
不接收不良品、不生产不良品、不流出不良品。(这是对生产的操作人员)
准确查出不良品,及时隔离不良品,有效处理不良品(这是对生产的管理人员)
当然还有品质人员、设备人员等等,均规定了所在岗位的三不。
同样在日常的工作中,我要求部内人员:
交办的事项,请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资料上交或样品提供前,请先自己再核对过,如果被查出有问题,不听任何辩解,直接处罚(可能比较霸道)。
3N原则如何能确保落实?我认为,岗位职责是行为指南,奖惩制度是进一步规范在岗人员的行为。但发挥关键作用的,还是在岗的人员,这个人的工作品质。
人的工作品质是什么?在此,我也谈谈自己的个人见解。
首先,是要有胜任所在岗位的能力。人的能力有大有小,而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其次,是要有对工作岗位的热情。情绪是影响人的重要因素,如果你喜爱这个岗位,你就愿意为这个工作花费自己的时间,投入自己的心血,有把工作干好的愿望,反之,抱着得过且过、消极怠工的心态,是干不好工作的。
第三,是要有把能力和热情充分发挥的执行力。
第四,是要有责任心,也就是敬业精神。
第五,还要有点进取心。这样才能不断学习、创新,跟上公司发展的步伐。
以人为本和品质并不会出现相谬的问题,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因为以人为本,更多的强调在以人的工作之优秀品质为本,产品的优秀品质更应该建立在人的良好工作品质上。
优良的品质如果没有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则品质也是会出现不稳定的。
从我开篇所分析的品质来看,一味的降低成本,往往是把自己逼进死胡同。
只有提升品质,才能提高价值,企业才能从众多的竞争出脱颖而出,以质取胜。
而这些做法的导入与推行,均需要组织里所有成员的全心投入,相互配合,发挥团队精神,甚至于改变大家的想法与观念,跟上组织发展的进程。
所以,在工作中,一手抓品质,一手抓以人为本,两手都要硬,在我看来,这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