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呕吐毒素”测定过程中的“呕吐”经历

  • 夏天的雪
    2016/09/20
  • 私聊

液相色谱(LC)

  • “呕吐毒素”测定过程中的“呕吐”经历

    声明:本文为吐槽贴,而非中毒贴,想看中毒经历的请绕行!
    1 前言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又称呕吐毒素,是镰刀菌属禾谷镰刀菌和黄色镰刀菌等的次级代谢产物,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毒素,其广泛存在于小麦、大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中。人和动物长期大量摄入DON后会抑制蛋白质的合成,造成呕吐、腹泻、厌食、恶心、神经紊乱等毒性效应。DON的性质十分稳定,烘焙、高温、高压等食品加工方法对它的影响很小,120℃的高温仍然不能使其降解,当温度升高到210℃处理30~40 min才能被破坏。为减少DON对人类的危害,目前很多地区和国家都制订了相应的标准来限制粮食中DON的含量,《GB 2761-2011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标准中规定谷物及其制品中DON的限量为1000μg/kg。

    粮食中DON的检测方法主要有胶体金快速测试法、酶联免疫法、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GB 2761-2011推荐谷物及其制品中DON按GB/T 23503规定的方法测定,即用提取液提取试样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经免疫亲和柱净化后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测定,外标法定量。于是参照标准要求准备和采购相关的试剂、标准品和免疫亲和柱,然而测试的过程却是一波三折,煞费苦心。
    2 实验部分
    2.1仪器分析条件—参照GB/T 23503-2009标准方法
    色谱柱:C18 (250mm×4.6mm ,5μm);流动相:甲醇:水=20:80;流速:0.8mL/min;进样体积:20μL;柱温:30℃;检测波长:218nm
    2.2 样品前处理—参照呕吐毒素免疫亲和柱说明书

    3 遇到的问题与分析
    实验中与标准中所用的色谱柱规格不一致(标准中色谱柱规格:C18柱,250mm×4.6mm , 5μm),可能导致分析时待测物质的保留时间、分离度等产生差异,因此对标准品进行稀释并按照上述分析条件进行测试(标准品浓度为200μg/mL,稀释后的标准溶液记为标准溶液A),测试结果如下。

    10μg/mL的标准溶液色谱图中出现了两个具有较高响应的色谱峰,且峰型、分离度均较好,顿时有点茫然,仿佛出现了“真假美猴王”,不知道哪个才是DON的色谱峰。对标准溶液继续稀释,在低浓度的时候发现组份1容易被试剂或其它组分干扰,而组份2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而且在做标准曲线的时候发现组份2的峰面积与浓度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如图4,于是就将组份2默认为DON的色谱峰。

    “理想总是很美好,现实却是很悲惨”,在方法验证的过程中遇到了难题,加标样品按照上述流程进行前处理后,上机测定的色谱图中“一贫如洗”,没有出现组份2的色谱峰,也没有组份1的色谱峰。难道是样品中添加的DON浓度太小,低于检出限了?增大加标浓度,结果与之前一样还是没有检出。难道是提取的问题?为了验证这一想法,直接用水提取加标小麦粉中的DON,测定色谱图中组份1和组份2又“重出江湖”,并且组份2有很好的回收率。

    排除掉提取的原因后,继续排查免疫亲和柱的柱效。取1mL浓度为2μg/mL的标准溶液直接过免疫亲和柱,分别用1mL的水和甲醇进行淋洗和洗脱,收集过柱后的标液、淋洗液和洗脱液并上机测试,测定结果如下图。

    测试结果表明,标准溶液经过免疫亲和柱时大部分待测物质与填料都是“擦肩而过”,少量保留在填料中的DON也被水给“洗刷”了下来,最后用甲醇洗脱时不见了DON的踪影。本以为是免疫亲和柱出了问题,因为按照说明书要求,免疫亲和柱要于“2-8℃冷藏保存,不可冷冻”,虽然买回来就进行了冷藏,但不能保证运输途中温度也符合保存要求。重新购买免疫亲和柱,有了上述的“前车之鉴”,觉得采购这东西还是不要“舍近求远”,联系当地的经销商,经过沟通了解到他们代理的免疫亲和柱与原先使用的品牌不一样,但能提供试用柱。于是决定先试用再购买,第二天销售人员亲自送来了两根试用柱,免疫亲和柱装在离心管中并有冰袋保持环境的温度,销售人员送来的时候冰袋都还没有完全解冻。由于只有两根试用柱,使用的时候还是很小心翼翼的,直接用标准溶液过免疫亲和柱,检查该款免疫亲和柱的性能,测试下来的结果与之前的结果同出一辙,看到结果时有点傻眼,也很茫然,联系两家的经销商都保证免疫亲和柱的质量没有问题。他们的免疫亲和柱没有问题,那我的问题出在哪了?后来在论坛中看到了相关的帖子,发现一丝端倪,有网友发帖阐述物质2并不是DON的色谱峰,而是溶剂乙酸乙酯的色谱峰,实验室对此进行了验证,果然,物质2的出峰时间和乙酸乙酯的出峰时间一致,而且查看标准物质证书发现,该标准品的介质正是乙酸乙酯。

    既然物质2是乙酸乙酯,那么物质1就是DON吗?重新梳理测试过程和测试结果,对物质1是DON也产生了怀疑,原因在于物质1过免疫亲和柱的时候也没有能够产生保留。于是将疑点转移到标准品上,此次对标准品进行了更换,采购以乙腈为介质的标准品进行测试(标准品浓度为100μg/mL,稀释后的标准溶液记为标准溶液B)。测试前先用乙腈对标准溶液进行稀释,测试结果如下。

    对比两份标准溶液的色谱图,相同分析条件下两者的测试结果截然不同,完全不像同一种物质的标准溶液,以乙腈为介质的标准溶液色谱图中虽然没有了物质2即乙酸乙酯的色谱峰,但是也没有物质1的色谱峰,而是在13min附近另出了一个色谱峰,该色谱峰峰型较差,似乎是与标准溶液中的干扰物质没有完全分离。不管该峰是不是DON的色谱峰,还是先对其进行分离,否则会影响定性和定量。先通过调节流动相比例进行优化,分离结果并不是很理想,然后将甲醇换成乙腈进行分离,此时完全不出峰,更换新的色谱柱也是一样的结果。

    在分离条件优化的过程中再一次遇到难缠的问题:
    (1)干扰物质与待测组份就是一对好朋友,无论怎么调节流动相,两者总是形影不离,不离不弃;
    (2)以乙腈和水为流动相时干扰物质与待测组份同时消失;
    (3)此次测试用的标准溶液浓度为20μg/mL,是标准中最大标准溶液浓度的4倍(标准中最大浓度为5μg/mL),虽然甲醇:水=15:85时干扰物质与待测组分有所分别,但是响应值很小,很难达到标准中方法检出限。
    新买的标准品,新配的标准溶液,出峰出的如此难看,而且还有杂质干扰,于是打电话给经销商,经销商提供了标准品生产单位的联系方式,几经周转联系到了相关的技术人员。首先将检测过程中遇到的现象和疑惑告之对方,然后咨询对方是否遇到过类似情况,最后征询对方能否提供解决方案。对方果然见多识广,他们在实验过程中以及客户的反馈中均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建议尝试用水对标准溶液进行稀释。真是不试不知道,试完真奇妙。用水稀释后的干扰物质消失了,同时峰的响应值也变高了很多,这就是传说中的溶剂效应。

    标准溶液B用水稀释后解决了干扰和响应的问题,标准溶液A用水稀释会不会有变化呢,实验结果表明标准溶液A用水稀释前后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标准溶液B测试过程中的杂质干扰和峰响应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并不意味着标准溶液B中出峰的物质3就是DON。于是用标准溶液B过免疫亲和柱,看物质3是否会在免疫亲和柱上产生保留。
    实验中采用的是1mL的免疫亲和柱,其柱容量的明示值为500ng的DON,为了防止免疫亲和柱的柱效差、回收率低而导致最终浓度低于仪器的检出限,上样时的标准溶液浓度远远大于免疫亲和柱的柱容量。收集过柱后的标液、淋洗液和洗脱液并上机测试,测定结果如下图。

    此次测试结果与之前相比,标准溶液B过柱后的收集液以及淋洗液仍能检测出物质3的峰,不同的是甲醇的洗脱液也检测出了物质3的峰,该色谱峰的出现给测定过程带来了一丝希望。该色谱峰可能是物质3与免疫亲和柱中DON的抗体结合形成的保留,如果假设成立,物质3就是DON。过柱后的收集液和淋洗液中出现DON的色谱峰也不难理解,因为此次过柱的标准溶液浓度超过了免疫亲和柱的柱容量,饱和吸附后自然会流出柱外;淋洗前未对柱中的溶液进行吹干,多余的含有DON的标准溶液被水洗脱出来进入淋洗液中。当然,甲醇洗脱液中物质3的峰也可能是上样的标准溶液浓度太高,水未能对物质3完全淋洗而残留在甲醇的洗脱液中,这就需要进行下一步验证。过柱的过程按照1mL标准溶液(浓度为10μg/mL),1mL水淋洗,1mL甲醇洗脱的步骤进行,通过计算发现过柱后得到的物质3的峰面积之和(标准溶液B过柱后收集液、淋洗液和洗脱液)与过柱前的峰面积相近,另外通过计算得到该免疫亲和柱的柱容量大概为2.5μg,超过了说明书中的明示值。
    为了进一步验证免疫亲和柱的保留能力和甲醇中物质3的来源,根据上述计算得到的柱容量,采用低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过柱(浓度为2μg/mL),测试结果如下图。

    测试结果表明,免疫亲和柱对标准溶液B中的物质3均有很好的保留作用,以水为淋洗液能洗脱出微量的物质3,甲醇洗脱后物质3的回收率为95.84%。采用标准溶液B在另一根免疫亲和柱试用柱上进行测试,依然有很好的保留和回收率。结合上述的实验过程和免疫亲和柱的测定原理,基本判断标准溶液B中的物质3为DON,标准溶液A中的物质1究竟为何物,暂时不得而知。
    重新将标准溶液B进行稀释并绘制标准曲线,以DON的峰面积对浓度进行线性拟合,DON在0.2-2.0μg/mL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确定了标准溶液B中物质3即为DON后继续对小麦粉样品进行测试。分别往小麦粉中加入低浓度和高浓度的标准溶液B(不能超过免疫亲和柱的柱容量),按照免疫亲和柱说明中的提取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行提取、净化并上机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款免疫亲和柱对小麦粉中的DON具有很好的保留作用,该方法适用于小麦粉中DON的提取和测定,不同浓度的加标回收率均在95%以上。对比小麦粉加标样品过柱前后的色谱图,过柱后样品中杂质较少,同时免疫亲和柱对样品中低浓度的DON具有浓缩作用,有利于提高方法的检出限。

    4 小结
    (1) 免疫亲和柱的测定原理:免疫亲和柱的填料为含有和DON抗体结合在一起的凝胶,以抗体-抗原特异性反应为基础,当DON通过免疫亲和柱时,DON与抗体结合保留在柱中,其它物质不会结合从而直接流出,最后加入甲醇时DON被释放并洗脱。标准溶液A中的组份1和组份2均不是DON,不能与抗体结合,在过柱和淋洗阶段全部流出柱外;标准溶液B中组份3为DON,与抗体结合产生保留,用甲醇洗脱时DON被释放,符合免疫亲和柱的测定原理。
    (2)标准溶液A中组份2已确认是乙酸乙酯,而组份1为何物?这是实验中仍存在的一个疑问。百度百科中提到“DON可溶于水和极性溶剂,具有较强的热抵抗力和耐酸性,在乙酸乙酯中可长期保存”,因此变质的可能性较小。
    (3)免疫亲和柱说明书中标明:1mL免疫亲和柱的柱容量为500ng呕吐毒素,而实验中计算得到1mL免疫亲和柱的柱容量为2.5μg,远超过说明书中的明示值,而且采用含有2μgDON的标准溶液过柱时,依然有很好的回收率,因此标准品的浓度与免疫亲和柱的柱容量两者产生了矛盾,孰对孰错是这次实验的另一个疑点。
  • 该帖子已被版主-一片枫叶加10积分,加2经验;加分理由:原创奖励
    +关注 私聊
  • 夏天的雪

    第1楼2016/09/21

    应助达人

    疑点2/3还可以继续验证,但是需要试剂

0
    +关注 私聊
  • 一片枫叶

    第2楼2016/09/23

    应助达人

    曲折的过程智慧的反映,赞一个!

0
    +关注 私聊
  • 夏天的雪

    第3楼2016/09/24

    应助达人

    谈不上智慧,主要还是沟通和实验验证

    一片枫叶(v2960432) 发表:曲折的过程智慧的反映,赞一个!

0
    +关注 私聊
  • zyl3367898

    第4楼2016/09/24

    应助达人

    真曲折,楼主孜孜不倦追求数据准确性让人佩服。

0
    +关注 私聊
  • 夏天的雪

    第5楼2016/09/25

    应助达人

    做实验,有时候就是为了求真,求实,另外加上自己的一点较真劲和一点牛脾气

    zyl3367898(zyl3367898) 发表:真曲折,楼主孜孜不倦追求数据准确性让人佩服。

1
    +关注 私聊
  • 夏天的雪

    第6楼2016/09/25

    应助达人

    做实验,有时候就是为了求真,求实,另外加上自己的一点较真劲和一点牛脾气

    zyl3367898(zyl3367898) 发表:真曲折,楼主孜孜不倦追求数据准确性让人佩服。

0
    +关注 私聊
  • 我是风儿

    第7楼2016/10/10

    应助达人

    写的不错,有个很好的参考价值

0
    +关注 私聊
  • 夏天的雪

    第8楼2016/10/10

    应助达人

    呕吐毒素溶剂效应的问题貌似很常见

    我是风儿(nphfm2009) 发表:写的不错,有个很好的参考价值

0
    +关注 私聊
  • 辰夕

    第9楼2016/10/10

    类似的问题也遇到过,要是有台MS就好了,哪怕是单四级杆呢,哎~~~这种智慧都是被逼出来的,感同身受

0
    +关注 私聊
  • 夏天的雪

    第10楼2016/10/10

    应助达人

    是的,有时候有个质谱能解决许多疑难杂症,但是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只能发挥所谓的智慧了

    辰夕(v3018558) 发表:类似的问题也遇到过,要是有台MS就好了,哪怕是单四级杆呢,哎~~~这种智慧都是被逼出来的,感同身受

0
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