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实验室分析仪器--质谱仪原子轰击型离子源及原理

气质联用(GCMS)

  • 与离子轰击电离相似,原子轰击电离也是利用轰击溅射使样品电离的,所不同的是用于轰击的粒子不是带电离子,而是高速的中性原子,因此原子轰击电离源又称为快原子轰击源(fast atom bombardment source, FAB)。

    原子轰击源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由于电离在室温下进行和不要求样品气化,这种技术特别适合于分析高极性、大分子量、难挥发和热稳定性差的样品。具有操作方便、灵敏度高、能在较长时间里获得稳定的离子流、便于进行高分辨测试等优点。因此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生物化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工具。

    原子轰击既能得到较强的分子离子或准分子离子,同时也会产生较多的碎片离子;在结构分析中虽然能提供较为丰富的信息。但也有其不足,主要是:

    ①甘油或其他基质(matrix)在低于400的质量数范围内会产生许多干扰峰,使样品峰识别难度增加;

    ②对于非极性化合物,灵敏度明显下降;

    ③易造成离子源污染。



    原子轰击源中使用的轰击原子主要是Ar原子。在放电源中,氩气被电离为Ar,经过一个加速场,Ar具有5~10keV的能量,快速的Ar进入一个充有0.01~0.1Pa氩气的碰撞室,与“静止”的Ar原子碰撞,发生电荷交换。即:

    Ar(快速)+Ar(静止)→Ar(快速)+Ar(静止)

    生成的快速Ar原子保持了原来Ar+的方向和大部分能量,从碰撞室射出,轰击样品产生二次离子。在射出碰撞室的快原子中还来杂有Ar+,在碰撞室和靶之间设置的偏转极可以将Ar+偏转掉,仅使Ar原子轰击样品。图5是原子轰击源的结构示意。

    此外,氙气(Xe)、氦气(He)等其他情性气体的原子也可用作轰击原子使用。



    图5 原子轰击源的结构示意图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